阻止伊斯兰教东扩最大功臣,吐蕃亡于喇嘛教?
“南若门巴、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拔悉蜜等虽均可争胜于疆场,然对神圣赞普之强盛威势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欢忭而听命差遣也。”
这段出自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的碑铭,真实记录了公元821年吐蕃帝国的疆域——南到印度河流域、西到中亚、北到蒙古高原。在吐蕃最为强大时,不仅唐朝整个西域、河西走廊、陇右地区落入吐蕃之手,就连唐帝国的都城长安都被攻占,也正是因为吐蕃的强盛使其成为抵御伊斯兰教向中国东扩的先锋,成功将伊斯兰教势力挡在了西域之外。但就在唐藩会盟21年后吐蕃就因藏传佛教爆发内战而解体。
拉萨大昭寺中的松赞干布(中)与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左)、来自唐朝的文成公主(右)塑像
吐蕃帝国的荣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吐蕃的强盛始于松赞干布担任赞普时期(约629年至650年)。通过先后迎娶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唐朝第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引入唐朝与尼泊尔两地先进文化,将吐蕃改造为奴隶制帝国,不断对外扩张。
青藏高原西藏传统上分为卫藏、安多和康区,卫藏又分为前藏和后藏是藏文化的中心,包括今西藏林芝西部及以西的西藏,安多大体上为今青海西藏和甘肃甘南州,康区包括今西藏昌都、那曲东部、林芝东部,青海玉树州以及云南、四川西部的西藏。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就将安多、康区纳入吐蕃版图。松赞干布控制这些地区,直接与唐王朝接壤。
松赞干布原本打算仿迎娶尺尊公主故事,以武力逼迫唐朝和亲,亲率20万大军逼近松州(今四川松潘县),并派使者前往长安威胁唐太宗,声称若唐朝不答应和亲,吐蕃便要大举入侵唐朝。初战失利后,唐太宗以吏部尚书侯君集统军出征,吐蕃久战不胜,松赞干布终于意识到唐朝的强大,转而派使者到长安“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谢罪。唐太宗这才同意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此后,松赞干布暂时放弃了向东扩张,转而向西、向南。641年,松赞干布借出兵协助泥婆罗平定内乱的机会,将泥婆罗降为附属国。642年,松赞干布灭亡位于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象雄王朝,统一青藏高原。647年,因天竺摩伽陀国袭击唐朝使节,松赞干布借机大举出兵天竺,征服了北天竺地区,这位使节的名字叫王玄策。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唐朝与吐蕃关系时好时坏,双方在陇右、河西走廊、西域拉锯战百年,吐蕃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中亚。663年,吐蕃灭亡青海东部的吐谷浑,直面河西走廊。670年,唐朝出兵十几万帮助吐谷浑复国,在青海湖南的大非川与吐蕃激战,全军覆没,从此吐蕃牢牢控制青海湖地区,丝绸之路南线处于吐蕃控制之下。同年,吐蕃进入西域,攻陷安西四镇之一的龟兹及白州等18州。
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时期(755年至797年),唐朝因安史之乱而衰落,吐蕃势力达到鼎盛时期。762年,吐蕃攻陷长安。763年,吐蕃占领河西走廊、陇右地区,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787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镇,将唐朝排挤出西域,此后直到清朝中原王朝才重返这一地区。
鼎盛时期,吐蕃疆域南达喜马拉雅山南,东至今四川、甘肃及云南,西到中亚、阿富汗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壤,面积510万平方公里,拥有骑兵40万。据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华学院教授朱悦梅研究,鼎盛时期吐蕃人口高达1,000万,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吐蕃原有人口仅300万人,新占领区的异族人口近700万。
抵御伊斯兰教东扩
公元7世纪,就在吐蕃在松赞干布领导下走向强大的同时,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也走向兴盛,将势力扩张到中亚、阿富汗直逼唐朝控制下的西域地区。伴随着帝国电铁与火,伊斯兰教开始了第一次向东扩张,将今伊朗、阿富汗以及中亚等地迅速伊斯兰化。
在与唐朝争夺西域控制权的过程中,吐蕃与大食一度结盟。717年为了从唐朝手中夺回塔里木地区,吐蕃与大食、突骑施(属西突厥)联合进攻喀什。据阿拉伯文献《雅库比书》记载,这一时期吐蕃还曾派遣一名呼罗珊(今伊朗东部、阿富汗及中亚南部)官员前往大食聘请了一名穆斯林作为老师。
后随着吐蕃逐渐掌控西域,势力进入中亚、阿富汗等地,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吐蕃攻陷安西四镇将唐朝排挤出西域后,吐蕃成为挡在挡在大食、伊斯兰教扩张路上的拦路虎。此前,751年唐朝已经在怛罗斯之战中失败,这次战争的失利使唐朝在西域的精锐武装力量全军覆没,唐朝在西域的失败无可挽回。
据《旧唐书·西戎》“大食国”条下记载,“贞元中,与吐蕃为勍敌。蕃军太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所谓“贞元”为唐德宗年号,785年至805年之间,也就说在787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镇前可能就与大食关系恶化。到787年吐蕃完全掌控西域,吐蕃与大食的冲突就难以避免了。
从宗教上来说,吐蕃统治者信仰佛教,西域众小国同样信仰佛教。吐蕃将唐朝排挤出西域,不仅是取代唐朝统治这一地区,也是取代唐朝成为这些信仰佛教小国的保护者。凭借武力东扩的伊斯兰教与信仰佛教的吐蕃、西域小国之间,战争同样难以避免,为吐蕃与大食的战争蒙上了宗教战争的色彩。
更加巧合的是,此时赤松德赞(755年至797年在位)统治下的吐蕃和哈伦·拉希德(Harunal-Rashid,786年至809年在位)及其子阿明(Al-Amin,809年至813年在位)、马蒙(Al-Ma'mun,813年至833年在位)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都处于各自最为强盛的时期,并且阿拔斯王朝建立最大的依仗就是直面吐蕃扩张的呼罗珊人。
也有资料认为,拉希德看到吐蕃帝国的强大,撕毁了与吐蕃的盟约,转而联合唐朝夹击吐蕃。据《旧唐书》记载,唐朝也有联合大食制衡吐蕃的打算,不知为何无果而终。
不过正如前述《旧唐书》所说,吐蕃将主要军力投入到了西方与大食的战争中。809年,趁拉希德去世其子阿明新继位,统治阿拔斯王朝东部的马蒙起兵与兄长阿明争夺哈里发之位的机会,吐蕃联合葛逻禄、撒马尔罕的一些部落共同反对阿拔斯王朝。处于弱势的马蒙一度向吐蕃屈服议和,当813年马蒙取得哈里发之位后,转身就率军东进西域,意图向东方扩张。
吐蕃与阿拔斯王朝在西域进行了三次规模巨大的战役,吐蕃三战三胜,使阿拉伯帝国彻底断绝了东进的念头。伊斯兰世界通过丝绸之路东扩之路就此止步,此后一千多年里都未能突破。尽管吐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在西域的霸权,但损失巨大,尤其是在第三次战役中,17万精锐骑兵损失殆尽,吐蕃从此走向衰落。
866年,吐蕃军队已退出塔里木盆地北沿和准噶尔盆地,当时吐蕃在那里的最后一个城堡被新兴的回鹘人拔除。据阿拉伯文献记载,吐蕃对帕米尔高原南部甚至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阿富汗东北部的控制一直持续到10世纪。
公元九世纪上半期吐蕃解体前疆域图
亡于佛教?
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引进吐蕃的除了文化、技术还有佛教。泥婆罗王将释迦佛、不动明王等三尊佛像赠送给了吐蕃,唐太宗以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至今两寺仍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寺院。
正是由于松赞干布迎娶两位公主引入佛教,因而在藏传佛教的传说中,尺尊公主化身白度母、文成公主化身绿度母来到吐蕃解除人民的苦难,并声称松赞干布迎娶两公主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佛教。在举行坐床仪式的时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与如来佛祖、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等藏传佛教重要人物并列,转世灵童都要向他们敬献哈达。
尽管松赞干布引入了佛教,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佛教都只是上层贵族的宗教,民间仍是传统的苯教,并且由唐朝引入经中国改良的佛教与泥婆罗引入的佛教也有很大的差别。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邀请印度那烂陀寺寂护大师及其弟子莲花戒入藏,寂护又邀请那烂陀寺僧人莲花生入藏建立僧团。在赤松德赞主持下,莲花生为七位藏族贵族青年剃度出家,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院桑耶寺,逐渐奠定了藏传佛教的基础。在藏传佛教中,莲花生与寂护、赤松德赞合称“师君三尊”。
在赤松德赞的支持下,莲花戒还在印度佛教“渐悟”与汉传佛教禅宗“渐悟”的辩经大会中获胜,代表禅宗的摩诃衍被驱逐出吐蕃,赤松德赞下令禁止再修“顿悟”,汉传佛教从此被排挤出西藏。然而,寂护的传教活动却引起了旧贵族和苯教支持者的不满,埋下了吐蕃内乱的种子。
赤松德赞进而宣布禁止苯教,勒令苯教徒改宗佛教,拆毁各地苯教神坛。赤松德赞之后的几任赞普都延续了这一崇佛抑苯的政策,苯教转入地下。有观点认为,赤松德赞之所以崇佛抑苯,目的在于打击吐蕃国内势力强大的象雄部落,在佛苯之争的背后既有宗教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吐蕃贵族之间的斗争。
841年,信奉苯教的贵族发动政变,吐蕃赞普赤祖德赞被杀,其兄朗达玛被拥立为赞普。这一事件是佛苯之争的转折点也是吐蕃帝国命运的转折点。朗达玛继位后,下令禁止佛教在吐蕃传播,大肆捣毁佛寺、焚毁佛经,僧人要么还俗要么被杀,史称“朗达玛灭佛”。此后直到9世纪中叶佛教才再次传入西藏。
一年后的842年,朗达玛被原为武将的佛教徒拉拢贝吉多吉射杀于大昭寺前。朗达玛死后,两个儿子俄松和云丹为争夺赞普之位发生内战,掌军将领纷纷拥兵自立,吐蕃帝国陷入混战。869年,不堪忍受的吐蕃民众发动起义,屠杀贵族。尽管最终起义被扑灭,曾经强大的吐蕃帝国早已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统一的帝国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