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日本新年号“令和”二字在我诗里也有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 再思,来源:ID:tsgsc8
大家好,我叫刘长卿,唐朝诗人。大家在语文课本看到的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就是我。
今天,我想就扶桑国公布了新的年号的事说说我的想法。对了,扶桑国就是日本。
01
4月1日,日本发生了一件事,就是通过网络直播公布了新的年号为“令和”。公布年号本是日本政府正常的事。但公布时,明确地说这次“令和”二字出自日本古典籍《万叶集》。
日本之前的年号,多出自中国古典籍,这次郑重其事地说明,言外之意,日本有自己的文化,使用的是自己的文化,不再用中国文化了。
02
在公布新年号之前,日本政府严防死守,没有对外泄漏一点消息。
我想说的是,年号这梗,我们中国也用了两千多年了,从汉武帝的“建元”年号于前140年开始使用到清朝未代皇帝溥仪的宣统年号1921年被废。
日本国的年号是从7世纪后期,也就是我们唐朝时期,通过派遣使者学习,回国后引用到他们的朝代和文化上。
因此,日本国的年号从使用开始到现在,都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的。可以说,日本国年号文化无论怎样洗白,都有中国文化痕迹存在。
03
在公布的“令和”新年号,日本政府说“令和”二字自于《万叶集》之《梅花诗卅二首序》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针对“令和”二字,其实我也曾在创作一首诗上有所运用,诗名为《送梁郎中赴吉州》:
遥想庐陵郡,还听叔度歌。
旧官移上象,新令布中和。
看竹经霜少,闻猿带雨多。
但愁徵拜日,无奈借留何。
在诗中“新令布中和”里,也有“令”和“和”二字。
当然,在我诗里有“令和”二字,并不是说我自大地认为日本引用了我的诗句。其实“令和”二字在我们古代典籍以及一些诗词上都有所见。
04
其实,日本历来的年号直接选取都来自中国的古典籍。即使不直接选取中国古典籍,如这次选取的《万叶集》,也是从中国古典籍传承过来的后代。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与日本自古以来,喜欢学习中国文化分不开的。为了学习中国文化,还特派使者专程到中国留学。
在中国秦朝开始,一些文献上已出现记载日本人在中国学习活动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日本是如饥似渴地的吸收过去,作为己用的。在多个朝代,派遣使者前来学习就是一个例证。
就以我们唐朝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扶桑国,也就是日本,就曾计划安排19批次使者前来学习,但实际成行了12批。
在唐代,上自朝廷下至普通人与扶桑国使者交往都较为频繁。这里用诗歌赠送使者就是明显的体现。
当时的皇帝玄宗李隆基,贵为天子,展示大国风范,宽大的胸怀,以开放热情的态度迎接日本使者的到来,并允许日本使者在当时政府部门工作。在一次送别使者回归日本时,他作了一首《赠日本使者》: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诗里无不体现大国风范,包容四海的襟怀,也体现出中日能友好往来的希望。诗中还指出中日使者要将中国文化及君王仁化带回去的心愿。
看,连大唐皇帝都持这种开放的态度,扶桑国更积极派人来中土学习。当时,我们同一时期的诗人们亦乐于与这些使者交往。
在日本使者中,有一个名为阿倍仲麻吕,作为使者来到中国,改名为晁衡。晁衡与当时唐代两大诗人李白和王维交往紧密,交情深厚。李白和王维都为晁衡写过送别诗。特别是李白送别晁衡回日本,听说其在海上遇难,伤心地大哭,并写一篇《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从诗里看出李白与晁衡感情深厚,惊闻沉碧海,愁颜苦色。
上面说了皇帝玄宗、大名人李白与日本使者交往的事,我作为当时唐朝的小官员,也与一些日本使者有所接触。记得有一次一个日本使者相识,觉得聊得来,知道他是来自连天海水的扶桑国,十分佩服他的勇气,不怕险阻,因写一诗《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
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05
唐代各界人士特别是诗人与使者频繁交往,说明当时唐代已有很多日本使者来中国。正因为日本使者的到来,将中国文化带回日本本土,使得中国一些古书籍,如《诗经》、《论语》等以为一些诗人诗歌,如李白、白居易、张继、张志和等诗人所作的诗歌在日本流传广泛。
从唐代开始,日本将在中国的东西学以致用。学习中国,采用年号;学习诗词,创造诗歌。就连日本政府引以为傲的国书《万叶集》中的《梅花诗卅二首序》也是学习借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手法而创作的。
日本公布的“令和”新年号,日本政府也许沾沾自喜认为终于不受中国文化影响,从自己的国书上选取属于自己文化的年号!
我认为,其实再怎么变化,其文化的根源还是从中国文化衍生而来。与其说是日本自己文化,不如说是中国文化的衍生品。
-作者-
再思,在重拾被自己遗忘的古代诗词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历史兴趣点,在诗词中追寻诗人的足迹。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