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以己之心度人之过,才是养德远害之本

一、

一个人不要轻易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别人所做的是非对错作出评价,因为每一个人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度抬高自己的道德层次,却又会过度贬低他人的人格。

就好像很多人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察觉到自己的问题,这是多数人都会有的通病,如果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这种问题,只是一味的一意孤行,那么不仅不能达到规劝别人的初衷,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过激言辞,而导致人际关系之中出现更深的障碍。

所以为了平衡这一偏颇的状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随意且盲目地去评价别人的是非对错,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高姿态的要求。

就像之前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用严格的状态要求自己,但要用宽容的状态去对待别人。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批评别人错误的时候,不要太过于严厉,要考虑对方能否承受,当你在教导别人向善的时候,也不要要求太高,应当使他能够做到。

比如在官渡之战之中,当时曹操和袁绍兵力悬殊可见一斑,为了避其锋芒,曹操采用智取的方式,烧了袁绍的粮草重地,最后让袁绍大败,仓皇出逃。

袁绍逃走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处理重要密件,导致一些密件落入曹操手中,其中就有一些曹操手下私通袁绍的信件,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建议曹操,把那些写密信的人全部杀掉,以除后患。

而曹操却说:“大兵压境之时,连我内心都有些动摇,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何况他人。”

于是当众把密信烧了,宽恕了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这件事情也让那些写密信的人心服口服,从此更死心塌地的为曹操工作。

对于人生来说,就是“祸从恶中来,福在容中藏”,祸患通常存在于一个人的厌恶之中,而福分则常在相对宽容的状态之内,人与人之间最糟糕的状态就是本来没有怨恨,却弄得像苦大仇深一样,这是生出祸患的根源。

所以即便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换位思考,多一些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切记要给别人多留一些余地,不要在本来没有纠葛的情况下徒生出矛盾,这才能给自己多留一些福分的根源。

二、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有一位梦窗禅师德高望重,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的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过河,渡船刚要离岸的时候,这个时候岸上远处来了一个骑马配刀的大将军,大声喊着:“等一下,等一下,我要坐船,载我过去。”

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船上的人就说:“船已经开了,不要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趟吧。”

船夫也对岸上的将军喊道:“请等下一班船。”

而这个时候坐在旁边的梦窗禅师就对船夫说:“船家,这个船虽然离岸了,但并没有开多远,就回头带他一起过河吧。”

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禅师开口,于是就应允了。

当将军上船之后四处寻找之下,发现没有座位,于是拿起鞭子朝着梦窗禅师打去,说到:“老和尚,你走开一点,把座位让给我。”

周围的人看到了之后,心里既害怕又愤恨,纷纷窃窃私语,为禅师报不平。

这个将军从大家议论声中仿佛明白了什么,心里也有些惭愧,就生出一些悔意,等到船靠岸的时候,大家下了船,将军便对梦窗禅师行礼道歉,而禅师却心平气和的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这是一个很通俗的故事,但是我们细细品味故事之中的意味,不就是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以宽容之心释怀他人心中恶意的道理吗。

禅师不仅帮助将军求情,还原谅了将军在船上的冲动过错,最后却以一句“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包容了这个将军的彪悍蛮横。

试问,在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在如此隔阂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如此宽容来释怀双方恩怨呢?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与人处事之时,真的能做到如此宽容,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换位思考,以己之心度人之过,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恩怨,是我们化解不了的呢?又有多少祸患,是自己避免不掉的呢?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在故事之中参悟的道理吗。

学会宽容与接纳,是避免自己的人生陷入悲伤的主要根源,保持大度,胸无芥蒂,既养德又远害,这才是真正的智者应该明白的道理。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