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唐晓东《拐杖》
文/唐晓东
【作者简介】唐晓东,笔名晨浥,爱好旅行、户外、文学和写作,多篇作品被西南商报副刊荐读,闲暇之余,习惯用文字抒发情感,用笔尖记录生活。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刚挂完电话准备放进兜里,铃声又响了,接起一看,是父亲,“家里什么都不缺,啥也不用带,如果有时间,在文殊院古玩市场周边帮我带根拐杖回来”,“钱回来给你”末了不忘补一句。
再过几天就是火把节(阴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爷爷的生日,今年满87岁;原计划今年春节回家却没有成行,近期工作不是太忙,小孩也放假,故而计划携家人回家探望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出行之前,特地打电话问了父亲母亲有没有什么需要带的东西,虽然我早知道答案,但每次回家前仍然坚持问一问,还真希望他们有所需求,哪怕是一块香皂一把牙刷。
人上了年纪,身体佝偻卷缩、腿脚不好、走路摇摆,需要借助外力支撑,那拐杖自然是最好的发明,可以借力稳定行走,可以防身打狗,现代拐杖还可以充当便式座椅,累了坐下歇一歇;当然,还有对于权贵者如佘赛花的龙头拐杖象征的权威与尊贵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就在还没接茬下一句的瞬间,父亲说,“爷爷奶奶年纪大,都八十多了,需要一根拐杖,他们养育了我,如今年迈了,自然该我孝敬他们,儿子就是拐杖,自然我就是他们最好的拐杖,你帮我带一根拐杖回来,一根‘实质性’的拐杖和一根‘象征性’的拐杖。两根拐杖能让老人家安心的度过晚年”。
再次挂完电话,我矗立了良久,已经没有心思再午休;往事历历在目;父亲自幼敏于好学,成绩优异;但受上辈成分影响,政审未通过,从此结束了读书生涯。
父亲的一生是善良的一生、忧虑的一生、勤劳的一生,在极其困难的年月里,住过帐篷,住过毡房,开过荒垦过地;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父亲依然和母亲咬牙坚挺,给予了我和妹妹最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用他那坚挺宽阔的肩膀做最强大的后盾,成就了我和妹妹的今天。我的父亲不仅是个好丈夫,更是一个好父亲和一个好儿子。
九七年,我因骑自行车不慎摔下了桥,造成脚踝关节骨裂,触地即钻心的疼,医生建议住院,但为了不影响在校学习,父亲硬是用老永久自行车坚持早送晚接,一天没耽搁学习。学校离家4公里多,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九点多下晚自习再接我回家,途中要翻越一座白塔山,对于当时已四十开外的父亲来讲却不容易,每次蹬自行车翻过山头时父亲早已汗流浃背,看着父亲如此费劲,我要求下车,父亲笑笑说:坐好了,没事,这点小坡不算啥,再陡一点都没问题。到了学校要进教室和寝室,自行车无法抵近,父亲精心手工给我准备了一根拐杖,他说:我不在的时候它就陪着你,拄着它走就好了。但我觉着拄着拐杖很丢人,因为拄了拐杖就像是残疾人了,要低人一等要被看扁的。父亲看我拉不下脸面,宁愿金鸡独立单脚跳也不愿拄拐,二话不说直接躬下身子,稳稳妥妥的把我背上了楼梯。“做事把细点,慢点、不要慌!”嘱咐后就只看到了他远去的背影。
一三年,奶奶下山坡时踩在洒落的豆子上,哗啦一下重重摔了下去,左大腿根部股骨小转子骨折;因年事已高,医院诊断后害怕”摊上事”拒绝收治,回到家里拖了几天,在只有止疼药的情况下奶奶日渐消瘦一蹶不振,甚至幺叔都在考虑准备后事了(父亲是长子,爷爷奶奶选择了和二叔幺叔一起生活);父亲知道了此事后,放下了手边所有的事,去探望了奶奶,告慰她会去找骨科医生来看并且一定会好起来;经过多方托人打听,终于联系上了一个在离家十多公里外的在云南学成归来的骨科医生。父亲连夜驱车去接医生,当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医生已不愿出诊,拖一刻就更有生命危险,在父亲的游说苦劝下,医生为一片赤诚所感动,同意带上夹板等器械跟随出诊。由于伤的部位极其特殊,无论平躺、侧卧还是坐立,这个部位都要随动,固定困难,通过敷药、反复的调整夹板、绷带绑扎,弄完已是凌晨,父亲送完医生返回家里已是凌晨一点多。那段时间父亲的公务特别忙,但无论多晚父亲每天总要去看奶奶一趟,帮奶奶翻翻身,观察精神面貌,擦擦身子并进行精神开导。每三天还要准时去接医生来换一副药。通过家人的悉心照料和奶奶顽强的意志,长达四个月的治疗,奶奶居然奇迹般的站起来了,如今,虽然腿短了一截,但能拄着拐行走对奶奶来说也算是重生。
在人生角色的演绎中,父亲一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演得很成功,而今,父亲已年过花甲,在爷爷奶奶面前,他仍是孩子,对老人的话还是比较顺从,但在衣食住行方面,父亲俨然是肩扛责任、起早贪黑、勇于拼搏、担当顶梁柱的好儿子。
拐杖,只不过一根棍而已,但他却让人由两条腿变成了三条腿,多了一条腿,增强稳定性,却多了一份安全感。“养儿防老”不是句空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的孝道不能丢。羊羔吃奶还下跪,何况乎人?想想离家返程离别时父亲黯伤的眼神,母亲偷偷转身抹泪的一幕,那是对下次重逢的期待,更是对余生亲情无尽的担忧,对有一天动不了后何去何从的担忧。
那晚,媳妇陪我一共选了三根龙头拐杖,一根给爷爷、一根给奶奶,另一根给三外婆;价格不贵,但足够结实,一定让爷爷奶奶知道,父亲这根拐杖足够结实,可放心的依靠。优良传统代代传承,过不了几年,父亲和母亲也即将需要拐杖,有父亲这根“老拐杖”做榜样,我更应该迎头赶上做一根顺手、便携、贴心的“好拐杖”!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