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伦·坡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爱伦坡,是在美国电影《超脱》。谈及此,不免心脏一阵钝痛,说它是一部最为致郁的电影也不为过,电影灰色基调中大片充斥着加缪等人的印象。
怀疑、矛盾、斗争、自私在这里发酵。电影最后仍然是一个留白,所谓的开放式结局。
但当男主角拿着书在教室的废墟中读爱伦坡的这首诗时,一切都显得不再重要,心中的压抑情感一下子爆发了。
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曾经感觉到过施加在你身上的某种重压?我曾经有过。
《厄舍府的倒塌》
—— 爱伦·坡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
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
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
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
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
我的灵魂失语了
我的心在冷却
下沉
显出疲软的病态
不知道这个翻译出自哪里,又是谁的手笔。这首不算短的诗被翻译得如此惊为天人,又被我看到,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后来我在曹明伦先生翻译的《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中也看到了这首诗。这才发现它不是一首诗,不过是《厄舍府的倒塌》这篇小说中的开头,一个环境描写罢了。
爱伦坡极其擅长描写恐怖故事,这种恐怖属于未知的,无厘头的恐惧。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往往以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再者,他的文字极其优美,随便截个图都是美帧。
就拿《厄舍府的倒塌》这篇故事来举例,全文围绕着一对兄妹展开,兄妹都是常年呆在厄舍府这座大宅子的人,然而这座房子就如开头的环境一样让人害怕不安,压抑沉重。妹妹像个幽灵,而且疾病缠身,最后终于死去,过了不久后本来就消瘦苍白的哥哥也接着死去,死法怪异,是被似乎诈尸还是本来就没死的妹妹给拽倒在地,同时厄舍府也消失了。
全文诡异,暗黑,恐怖。有种说不出的怪异,仿佛那种情形成真了似的,明明知道这不可能,却被作者牵着鼻子往前走,即便是不合理的地方,也会觉得为什么不可以呢?
每次看到这些惊艳绝伦的文章,我总是仰天长叹:为什么总是有人能开创一个先河呢?为什么这个人会拥有上天给他独有的天赋呢?
说到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不过你宁愿关心微博上某个大V明星的鸡毛蒜皮也不愿意去了解街头一个乞丐内心的惊涛骇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即使是吃了同样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感受。这个世界上自然没有感同身受的事,也不会有身受感同。
早上在TED上看一个演讲《怎样做一个好的交流者》,她就说到这点。
我们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同,理解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就连独自呆在房间里,也束手束脚,仿佛周围有人看着,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我们好似经历过今天的事情,却又觉得熟悉而陌生。
很多东西根本不需要去寻求原因,因为原因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花的每一分钟,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