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势力之欲”的捷径
几年前,周立波还挺火的时候,在他的海派清口相声里曾说过一个段子,说几个好朋友一起在外面吃完饭后,为了既不丢面子又显得自己还比较慷慨大方,于是,他们为买单,展开了各种“表演”。
印象比较深的一招是,一只手佯装去阻拦对方,另一个手故作别扭装,反手去掏口袋拿钱包,这样做自然不容易拿到钱包,于是,目的也便达到了。
总之,最终的表演结果一定是,这次很遗憾没有抢到,下次如果你当我是兄弟,一定要让我买才行......
抢着买单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相信一定也经常发生,尤其是在那些“人情味”比较浓的熟人社会里。
即使你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么,没吃过猪肉也也一定见过猪跑了。比如我们经常听说很多朋友在一起聚会,吃得很开心、喝得很开心、聊得也很开心,可是唯独到最后买单的时候不甚开心,甚至还有的为了抢买单,最终大打出手的事件也不算稀奇。
记得,父亲也经常教导我,因为我很年青的时候就从老家去了外地求学、工作,每次从外地回老家的时候,口袋里别的东西可以没有,但一定要装着香烟。等回到老家,见到熟人以后,在寒暄的同时,一定要第一时间给对方敬烟。
一开始,我只是以为这就是一个简单礼节罢了,更不懂得这样做其中所蕴含什么深意?
我每次遵照着父亲说的做完以后,总能感觉到一些细微的奇妙现象。那就是每一个接到你敬烟的人,都会更加热情地反馈于你,他们可能是更加积极地向你嘘寒问暖,抑或是表现地更加亲密无间等。
以前和一个企业老板谈到子女教育的话题,他说他每周都会给孩子一笔费用,这笔费用的基本用途就是请同学们吃饭、聚会。如果,他发现每周孩子的这笔钱没有用到这个“刀刃”上,孩子回到家还要接受他的思想再教育。
我于是打趣地说“有钱人就是任性”。同时我也很好奇地问,你这样做的目的是?
他说从小就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个人领导力,而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养成和同学们一起常聚会且常买单的好习惯是培养孩子领导力的最佳捷径。
单纯来看,买单显然是一件有损失而且还是看似只付出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抢着去做呢?甚至连很多的家长也都鼓励孩子这么做呢?它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好处呢?
我们不妨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他在《人间嗜好之研究》里基于叔本华哲学做出的推理,人不但“要活”,而且“要赢”,不但要满足“生活之欲”,还要满足“势力之欲”。
我们还可以从这里再做出一个推论,那就是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上的成功与不成功的应用,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应用,又在何种程度上与现实背离,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它在自己体系内部的合理性,而取决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攻略”。
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道理,社会学家牟斯的经典之作《礼物》是一个很好的门径。我们很容易理解“礼尚往来”的社会关系,但还有一些礼物是只往而不来的。有些人就是甘做冤大头,只付出而不索取,每次聚会都要抢着结账。
在现代大都会里不容易有这样的人了,而在传统的社会关系里,他们的数量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多,这是你从儒家礼学的内容里可以推想到的。
这样的人虽然不索取,但往往会获得优势地位和更高的话语权。所以你会在历史上发现,非官方的慈善事业很难发展起来,慈善家花钱竟然比赚钱还难。
话说回来,人们背离自由经济还有另外的缘故,这缘故同样出自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对可控感和目的性的渴望。要理解这个道理,你只需要看看无论文化与科技多么发达,人们对占卜和宗教的需求从来不会减弱。
由此推理,或许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买单的表面开来只是花钱,其花钱的核心诉求是为了争夺在这群人当中的话语权。也即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满足”势力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