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一挥笔,写下这张“猛虎方”!清热、...
张仲景一挥笔,写下这张“猛虎方”!清热、去烦,治人间燥扰失眠
有人问我,老师,你的科普文章,能起到什么作用?
我的回答是,往小了说,把从前的知识写一写,有利于我温故而知新。往大了说,可以为中医的传播、发展,做一点贡献。
现在我要跟你聊的,就是中医里头著名的一首方剂。它是中医传统文化里头的一颗珍珠,是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了解的。真诚地希望,你能随着我的文字,对它加以认真的学习。我们一起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做一点事情。
这就是白虎汤。
白虎汤,源于《伤寒论》。它是张仲景当年苦心积虑,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一张清热方。它由四味药组成,标配就是,石膏50克,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所有这些,水煎,米熟汤成服用。其中的石膏,一般打碎先煎。
这方子,到底有几分妙处,为何叫做白虎汤?
这些,你先不用去考虑。我先带着你去体会一张当代中医临床的医案。它就是用白虎汤,治好了顽固的失眠。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李,48岁。这个人啊,就诊之前,已经连续失眠两个礼拜了。到了晚上,入睡极其困难。早晨,凌晨四点就醒来,再难入睡。
与此同时,他自觉身体发热,喜欢触碰凉的东西,全身爱出汗,咽喉干燥,口渴,想喝冷饮,胸闷,心慌,小便短黄。
这到底怎么回事?患者做过一系列检查,没查出毛病。他也吃过一些药,证实无效。
后来,没办法,他去投中医。刻诊,见脉象洪大,脸上发红。
在了解所有信息后,写了一张方子,很简单——
生石膏60克(打碎先煎),知母、粳米、甘草、玄参各10克,柏子仁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药用2剂,发热烦躁之感大大减轻,汗出得也少了。这个时候,石膏减量,用30克,玄参去掉了,加入香附、远志各10克,陈皮5克。
接下来,再用3剂,患者热势完全退去,精神安稳,睡眠恢复如常。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来,我帮你分析一下。
看到了吗?这个患者,除了失眠以外,有四个特点:
1,脉象洪大。
2,特别口渴。
3,浑身出汗。
4,身上发热脸红。
这四个,我们在学习中医方剂学的时候,总结成“大热大渴、大汗大脉”。这四个“大”,是白虎汤重要的适应症。
读者朋友,你记住啊,这四个“大”,是中医所谓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典型表现。至于说什么是阳明气分热盛证,你不必多考虑。这个说起来,就特别复杂了。你只要记住,这样的人,体内有实热之邪,就行了。
就上文这个失眠的患者而言,他体内就有这样的热证。有了热,他怎么可能睡好呢?所以说,他失眠,太正常了。
至于说,这个热,怎么形成的,医案里并没有交代。就中医临床来看,可能源于外感,可能源于素来肺胃有热,还可能源于情志不遂、劳伤心脾,导致热邪渐生。总之,原因多种多样。
好了,现在,既然患者体内由这个热,导致了失眠,那我们就得清热,从而恢复睡眠。
怎么清热?我们再来看看医案里的方子——
生石膏60克(打碎先煎),知母、粳米、甘草、玄参各10克,柏子仁15克。
这里头,柏子仁是养心助眠的。玄参是清热滋阴的。
好,把这两味药去掉,剩下的,就是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这个配伍,就是我开篇时提到的白虎汤的配伍。
这个白虎汤,就是专门用于清热生津的,治疗阳明气分实热证。其中的石膏,辛甘大寒,可以清热。知母,能清热生津。甘草和粳米一起配合,可以固护胃气,使得津液生化有源,同时还能防止石膏寒性伤正。
这里头的石膏,一般都重用,是君药。白虎汤之所以叫做“白虎”,可能就是指的石膏而言。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白虎为西方神兽,善于清热解热,故而叫做白虎汤。这个说法是王孟英提出来的。
但无论怎么说吧,这个白虎汤,治疗气分热证,是中医里头最常用的。身体大热、出大汗、口渴、脉洪大是它的最突出的证治要点。另外,如果一个人,舌质红、苔薄黄、脉洪数或者滑数、口干、便秘,这些时候,用它也是对的。
那么,张仲景为什么在当初一定要创这个方子呢?原因就是,有太多的人,外感伤寒以后,得不到治疗,病情化热内传到阳明经,以至于出现了上述“四大”的症候。这样的患者,很多,而且遭罪啊。这就逼着张仲景想办法。最终,张仲景就把这张可以清热的方子,写进了《伤寒论》,留给后人研习、使用。这一传,就传到了今天。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您借鉴参考。
生活中,有些失眠病患者,的确满足白虎汤的应用标准。那么,就完全可以考虑应用。文中配伍,算是一个典范。但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就是脾胃虚寒者,绝对不可以用。阴虚火旺者,慎用。外感未解的人,不可以用。气血亏虚脉象沉细者,不能用。总之,禁忌不少。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健康明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