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五台街道罗汉坪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地处石砭峪最南端秦岭北麓腹地,如果以村委会住地的大板岔说,其北有罗汉坪、梅场砭;其南有小板岔与冉家坪。如今,大板岔口居住13户,北距关帝庙12.5公里。因系石砭峪河向南的分岔,附近大石板很多而得其名。大板岔之北的罗汉坪居住12户,梅场砭住8户,东南的小板岔住5户,最南边的冉家坪住着4户人家。2010年,有3个村民小组,45户,179人,耕地13.5亩。有西柞高速与西康铁路隧洞通过。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用这句古诗描写这儿的生存环境也许是恰当的,因为这儿距海拔2802米的牛背梁,不过是青岔到罗汉坪的距离。在过去那些年月,家禽与野兽搏斗之事时有发生。21世纪,汽车、摩托、手机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罗汉寺在县南30公里终南山石鳖谷,有罗汉石洞三。该村位于寺旁平地上,故名罗汉坪。
在山外平原地区,许许多多村产生于明清。而罗汉坪的许多地名,在唐代就都有了。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石砭峪处于去四川、陕南穿越秦岭的南北大通道上。其二,唐代许多佛教寺建于山中,许多地名实际就是佛寺名,不少都是先有佛寺,后有村庄。罗汉坪也是一样,先有罗汉洞,后有罗汉坪村。比如地处石砭峪河发源地处的耍钱场,因地处咸宁与柞水县交界,海拔2226米,当时是两县管辖的死角,清代禁赌极严,不少赌徒就聚集到此,因得“耍钱场”之名;学堂坪,据说是中华民国初年,这儿曾有一所学堂。
仙人岔北去关帝庙约11公里,坐落于罗汉坪正东的仙人岔沟内,原有寺庙叫云际寺,俗称仙人寺,有一个四合院。可惜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遣走僧人,寺庙被拆除。据民间传说,在唐代初年,这儿山沟常有一美女出没,周围沟中住户常见其人,但又不知是何地何家之人,人们都以为她是仙人,久而久之,这条沟就被称为仙人岔。清嘉庆《咸宁县志》曾称此沟为“仙女沟”。现此处无住户,近几年在其附近有度假村出现。然而,作为茅棚群,却一直是佛教僧人修行的隐居之地。
茅棚大多都居住1—至3人,除像大茅棚、小茅棚这样相对著名的茅棚外,一般很少有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仙人岔茅棚群亦是如此。据原香积寺方丈续洞法师回忆,仙人岔是历史悠久的茅棚群,他曾在1953年从南五台大茅棚去仙人岔茅棚住庵。在仙人岔茅棚群住庵的和尚中,有不少是有影响有学识的僧人。
据说,有一年,李先念部队在岭南,捎话让送些粮,陈军生爷爷就扛着三斗粮食过岭给红军送去,据陈军生说,部队曾给他爷爷打有借条,这张借条他爷爷一直珍存着作为留念,直到1964年“社教”,祖父被极“左”路线打成四不清干部时,才将那张借条烧毁了。在罗汉坪、大板岔一带,给红军、解放军送粮绝非个别。有一次陈先瑞部队驻军陕南,捎话让给部队送点粮食,罗汉坪就有陈富才、高孝富、张兴富、谢光益等四人背着粮食去岭南送给陈先瑞部队,当时也打有条子。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