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引镇街道塬上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引镇东南3公里。西有引库公路,往南一里是环山公路。2012年79户,耕地340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加之上了大学的子弟户口的迁出,人口连年呈现负增长。从人口最多的1994年265人,减至2012年221人。
塬上村是赵家坡的塬上部分,至今全是赵姓宗族。老人们传说,先人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搬来,最初落脚在今引镇东南五里地的碥子上。
从前门村过清水河登上约30米高,有一块平地即是碥子,再从碥子登高约30米就是塬上。前门村到碥子、碥子再到塬上,中间各有坡地分隔,三个部分又有坡道相连在一起,过去又同为赵姓宗族,无论过去的碥子、前门、塬上,还是现在的行政村即前门村、碥子村、塬上村都属于赵家坡自然村。
清水河因水清得名。过去是鱼虾翔浅底,鹤鸟鸣清空。两岸有数口清泉,四季涓流细淌,人称“冒眼”。泉水甘甜,可直接饮用。夏季渗凉,入冬则见泉上蒸气漫漫,水温适肤。
从碥子掘窖而居、发展农耕,先人们的生活日渐富有,先富起来的部分人跨过清水河居住,发展为今天的前门村。再富起来的部分人,大约在清道光至咸丰年前后,从碥子搬到塬上继续创业。这就是赵家坡塬上的来历。
据老人讲,前清时赵家坡人在终南山砍剥椴树皮为原料制作草鞋等日用品出售,一时成为一大副业。赵家坡塬上人当然还是靠种田为主。曾有大家公认的种田能手赵孝廉,他种的小麦可亩产上石(当地一石小麦约400多斤)。而当时一般亩产只有200斤左右。\
据考证,清同治年间,村民赵万纯即置业耕耘,家境日益兴旺,并在引镇开有商号“五福聚”(因有五子得名,五子各系已沿至今),据说有染坊等多号生意。直到民国时期,赵万纯长孙赵炳文(村人称为“大长柜”)还在引镇经营商号“全福成”,生意兴隆。至今“全福成”一名还在村中广传。有名气的如“银匠老二”赵富春在引镇开设“玉凤银楼”,“银匠老五”赵富荣在西安开设“玉庆银楼”,“油漆匠老三”赵某在西安开“油漆店”。还有从事裱糊工艺的赵致荣,从事油漆工艺的赵问绪,从事理发工作的赵养强和从事制墨工艺的赵玉杰,一直从业到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还有在秦镇做山货生意的赵志孝、赵志珍一家。赵慎行在引镇开第一家照相馆,一直经营到改革开放后。
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一族人。他们钻南山,砍柴火,割条子,绑扫子。还经常当“挑夫”,肩挑百多斤重担,披星戴月,爬山涉水,远走柞水、镇安、安康,甚至陕西与湖北交界的蜀河、白河等地。
1949年时,塬上约180人,耕地600多亩,四合院、三合院16座、20进。新中国成立后,进城入山的人重新回到家中。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村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1958年实行土地连片时,把200多亩土地划分给周围的碥子、常沟、屈家斜、侯官寨、龙渠村的大北巷等。1969年遇上旱灾,夏收后每人只分到70斤小麦,秋收后每人只分了2斤未成熟的包谷穗。村民重新团结起来,强壮劳动力分成两拨,一拨人在家打井,解决抗旱问题。另一拨人进城务工,解决生产、生活的资金问题。在打井时,村民赵明田不幸落井,献出宝贵生命。事后,将赵明田家定为五保户,得到当时最好的照顾。
改革开放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少人已是建筑业、制造业或养殖业的老板。其中赵建长、赵兴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建筑行业,尤其赵建长从引镇发展走向韦曲,为各部局干了许多大工程,现在已是韦曲建筑界的佼佼者。养猪能手高丽娥,辛苦创业上十年,由当初的几头猪发展到现在的近500头,效益显著。
因老村在塬边,村中间一大坡是通向碥子、前门村的通村路,实为一大沟。加上村中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地道四通八达,连阴雨天,房前屋后时有塌落的地道坑出现。1995年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规划建设方案,征得镇政府及上级部门同意后,决定逐渐实施整村搬迁。经历十多年的努力,新村按原规划方案基本建成。
2010年,在村委会倡导下,村中在外工作的12户慷慨解囊相助,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0万元,进行道路硬化。积极联系水务局为村民打深水井一眼,完成供水入户的配套、道路排水、街道照明等工程。2011年又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完成5间平房12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建设。并成功报建2012年新农村市重点村建设项目。开始健身广场及围墙、路沿石工程的建设并开始筹划新村的绿化、美化工作。
过去流传着两句顺口溜“赵家坡椴皮窝,挣上俩钱耍社火”。新春耍社火时,塬上和碥子,一套锣鼓,一套人马。本社没有专门的箱底,所有衣帽服饰全部由各家拼借而来。塬上塬下同过正月十一的“灯笼会”(土地庙会)。这是三个社共同的“会”(塬上和碥子一社,前门一社,周家村一社)三社各请一台戏,白天演泥娃娃,晚上演皮影戏。还有一个“忙罢会”(菩萨会),时间是农历六月十五日。
赵玉平、赵炳峰、赵志庆等参加抗日和解放战争,其中赵玉平、赵炳峰出征未归。1949年初夏一日黎明前后,解放军与国民党残部在甫江村和龙渠村之间打过一次小仗。解放军部署在村西一带,一时间枪炮齐鸣激烈异常。解放军战士就在塬上各家门前门里暂息,村民赵致琪家还给烧汤烧水。解放军纪律严明,在枪林弹雨中还叩门为该家送还汤罐,村民甚为感动。后有未撤走的数名伤员被发现,即由村民赵慎修等用马车护送到20里外的大兆镇解放军军营。后来,又在交战地里发现数具尸体,也由村民就地掩埋。
人称“四先生”的赵炳黎,满腹经纶。民国时坐馆私塾数十年。弟子遍布十里八乡。创作的大量诗词楹联,既引经据典,又贴切入题,妙语横生,脍炙人口。人称“五先生”的赵炳琳(字宝臣),据改革开放后出的《长安县教育史》记载,是民国时期长安县第一所私立小学——引镇小学的创始人之一。还曾当过民国初年长安县“劝学局”局长。赵炳文长子赵世廉,民国初期即是新学——富平流曲镇中心小学校长。病故于1932年的大瘟疫“虎烈拉”。
重视女童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孩子多数都识字有文化。乡间流传说:订(婚)原上的女儿就不用打听,肯定勤劳、明白、知礼。
据统计,改革开放至今村中已有近50名青年进入各大专院校深造。其中有考入南京大学的长安区高考文科状元,有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后,有复旦大学的博士生,有西安交大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生等。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就达18位,按现有户数计,每四户就有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其中不乏杰出者,赵经训就是一例,给西安市设计的地标建筑有钟楼饭店、西安市少年宫,西安市建筑设计院大门工程等设计曾得到建设部和陕西省建设厅的最高设计奖。还设计了陕西化学研究所实验楼、西安市人行战备金库、西安交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实验室等项目。1991年调任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首任规划建设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初走出去的赵慎之和赵治训,已将毕生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勘探和石油事业。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