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晚熟的人

  岁月静好,静待知音。
  最近读书,读了莫言《晚熟的人》。说实话,那段经典话语,我没看到。但引发给我的思考却很多。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他们是被劣人催熟的。当别人聪明伶俐时,他们又傻又呆;当别人权衡利弊时,他们一片赤诚;当别人心机算尽,他们灵魂开窍。后来他们虽然开窍了,他们依然保持内心的赤诚和善良。他们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发现,却成了最孤单的那一个……”这段话,我几乎可以背诵。但我不敢在阴天刮风时想起这句话,因为泪水会模糊眼睛。我在想,这不就是我嘛。
  从小生活环境、性格培养,或者待人接物,都把真诚善良当做一个人的基本原则。小时候,只看到别人的优秀和聪明,是家长老师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渐渐发现,原来,那些我们曾经羡慕的人都是“早熟”的人。张爱玲说,出名也趁早,太晚就失去了很多欢乐。那些头顶光环长大的人,有着太多别人没有的优越感和关注度,是夸出来的好孩子,一生自信高傲。
  有些聪明和精明,我们也懂,也知道,但怎么也违心学不来。我们宁愿在人群里当最普通、最平凡的那个,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失去做人的尊严。上赶着见人说人话,转脸说鬼话。八面玲珑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出的套路。
  但我始终相信,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人欣赏,也会有人轻视。不必为了任何人而改变自己。那些志不同者,最终走不到一起。反过来说,不强人所难,也是一种教养。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完美,只能尽自己能力去理解、尊重他人的不易和辛酸。
  我记得在刚参加工作那天,领导走办公室,看到地上不干净,随口问了句:谁值日今天?我连忙起身,没说一句话,找拖把把地板擦了擦。后来,有人悄悄给我发信息,说没必要干这个活,因为不是我值日,领导还以为是我没干好……我很感谢人家替我着想,对一个刚工作的人来说,又太多空白需要填补,又太多“心眼”需要增长。但即使是现在,我仍旧会这样去做,况且没有理由不这样做。
  有很多人知道,在以前,单位里几乎每个节假日,国庆、中秋、劳动节,包括春节,我都会被安排在办公室里值班,几乎一次不落,大概连续五年抑或更多。我是个没有假期的人。除夕下午,马路上空旷寂静;春节初一,满街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我都会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踏进办公楼的大门,连门口保安都认识我。整个写字楼中央空调都暂停,没有暖气,在办公室里坐都坐不住,更别说整个楼就我自己,对了,还有大门口的保安。就一直靠着喝热水来取暖。我从大年三十一直值班到初二。是什么力量让我蹲办公室里受冻,能享受安静?只能说是责任心。现在想来,我完全可以到了办公室,打上卡接着回家,但我死心眼的一点儿没想过那么多,硬撑着正常点下班,才锁门回家。所以这些年,当回想起自己曾经对单位的付出和劳动,我问心无愧,是经过了验证的。
  也有人曾经问我,怎么样才能写好新闻。我尝试着地告诉他:被领导用尖酸刻薄的语气骂几次,委屈的眼泪总也擦不完,就能写好。
  当一个人吃苦的时候,自己从来都不会认为是苦。但别人认为的苦才是真苦。你的孤独、寂寞没有人能够分享,别人认为是小事情小意思的时候,需要你不断地积累和默默奉献。这才是最充实的内心感受。不为任何人,只是内心得到了自我的肯定:我应该,而且能够拥有更好的!
  应该感谢自己培养出的自己。在现在这样浮躁、匆匆,甚至是功利化的社会中,能够静下来,很快的进入状态。出则积极融入其中,入则闭门读书,不问世事。当从车里下来,接着站在田间地头采访,跟当地人“打成一片”。哪怕是自己从未涉及的行业,仍然能够提出有自己思考的问题,虽然也可能会很幼稚。别人的声调再高,脚步再匆忙,都有自己的节奏去配合和帮助。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能学东西比较快。因为坚持,更因为背后看不到的积累,日复一日。
  也常常有很多时候,被那些早熟的人,用三言两语打发,常常无言以对。只能恨自己智慧不够,还未学到“以其人之身,还其人之道”的本领,被堵的一句话憋在心里说不出口,又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的压抑和委屈。
  晚熟的人默默努力,从不会聪明的炫耀,但又常常被欺负。面对精明选择沉默,面对繁华选择朴实,面对装模作样选择宽容大度。但试问,举首三尺有神明。欺人者和被欺者,神明高高在上,以证清白。天道有轮回,人不呐喊天自护佑。你不需要解释和辩护,自然有人来主持公道。
  很多人只会关心你飞的高不高,只少数人会问我累不累。我很感动。那些不依附于任何形式或内容的人,才是真正心疼你的人。
  人的一辈子很长,或许因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爱好,一份工作,要打一辈子交道;一辈子很短,无论今生如何相处,下辈子都不会再见。
  晚熟的人认真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并不是他(她)喜欢吃亏,喜欢吃苦,傻到不知道别人喜欢赚他们身上的小便宜。而是晚熟的人懂得感恩,珍惜时光和下辈子不再相见的缘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