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泰: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散文
文/韩世泰
【作者简介】韩世泰,一个在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藏族小伙儿,从教十六年,热爱教育,向往着诗和远方,现在兰州新区执教。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天祝,藏语称华锐哇,被誉为河西走廊的门户,丝路重镇,更是建国后被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命名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茶树沟,是天祝县朵什乡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山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发生过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要从这个村子的名字开始说起。
查遍《天祝县志》,以及邻近的《武威县志》、《古浪县志》,都没有在天祝或者周边县市种植茶树的任何记载——其实,就算是不去查阅县志资料,单从河西走廊的气候条件判断,天祝是绝不可能在历史上种植茶树的。为什么这里有漫山遍野的松树,桦树,柳树,以及杨树,都不拿现有的树种命名,偏要拿一个并不能种植的茶树来给村子命名呢?
原来,这是对“叉石沟”的以讹传讹。
故事源于清同治年间的“陕甘民乱”,这场历时十三年的灾难,造成陕西、甘肃、青海大量百姓或死或逃,为了躲避祸乱,老百姓多逃入深山以避祸,辗转迁徙,寻找没有战乱适合生存的栖息地。这样,大量的灾民逃到了天祝的大山,在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繁衍生息。
然而,天祝属高寒地带,当时的气候环境根本无法承载更多的流民开荒种地,这些流民和当地的游牧民族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争夺水源、耕地、牲畜等生产生活资料,时常发生大规模械斗……
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的触角无法延伸到那里,主观上更希望借用激烈的民族矛盾来掩盖尖锐的阶级矛盾,所以,械斗和死伤经年累月,毫无节制。
暮春时节,持续械斗多日的双方互不相让,各有所伤,就那样僵持着,谁也不愿意首先放下仇恨。两个对立的团队里几乎都没有了青壮年男子,剩下的都是些缺胳膊少腿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
游牧民族一方略显劣势,他们被后来者围在了山里,彻底切断了出山的路,就算是想采购一点儿茶叶和盐巴都无能为力,伤者面黄肌瘦不得医治……
流民们赖以浇灌和饮用的水源被游牧民族切断,春播的庄稼奄奄一息,牛马等牲畜困乏无力……
械斗每天都在继续。双方每天都把理藩院派人立下的界碑石移来移去,争斗中,愤怒的人们甚至将界碑石砸得粉碎。没有了界碑石,械斗双方只能站成人墙守护自己的“阵地”——然而,经过常年的争斗,站人墙的只是一些妇女儿童和少得可怜的男人。
这天晚上,藏族老阿妈纳木错只身跑到仁庄沟的山里,她清楚地记得,就在半个月前,山洪暴发,在西山坡上露出一块长方形大青石。这块石头长有五尺左右,宽约一尺半,厚有五寸。她把牛皮绳绑在石头上,使劲将石头立起来,可是,这块巨石重达两百来斤,即使使出吃奶的劲儿,也动弹不得。纳木错老阿妈掏出藏刀,使劲向一棵尚未成年的松树砍去,皎洁的月光下,树影婆娑,摇曳生姿,而她没有丝毫观赏风景的兴致,想到械斗中死去的丈夫,还有两个打折了腿躺在炕上的儿子,眼睛里迸射出仇恨,浑身充满了力量。
她用那根松树当撬棍,每撬起一点,就用脚踢进去一些小石头,大青石彻底离开了泥土,顺着山坡滑了下来。快到坡底时,大青石停住了,她只好再次用起了撬棍,一点一点将大青石的一头垫高,终于,大青石站了起来。纳木错顾不上休息,双肩牢牢地套在牛皮绳里,借着山坡的坡度,身子向前一倾,大青石重重地砸在后背上,钻心的疼,咬紧牙关,青筋暴起,终于将大青石背了起来,沿着山坡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下艰难地走来。
黎明将至,漆黑一片,牛皮绳就像勒进了纳木错的骨头一般,每走一步,都会有鲜血流出,和着汗水湿透了藏袍。上牙深深咬入下嘴唇,血水从下巴流向脖子,前胸……她不敢休息,更不敢停下沉重的脚步,她清楚地知道,只要一停下来,她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东边的天际露出一些鱼肚白,经历了一夜春寒的人们远远瞅见一具黑影缓缓向这边走来,顿时提高警惕,握紧手里的刀棍、铁锨,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人影渐渐清晰,是藏民打扮。几个阿妈跑去接应,流民一边开始骚动。
当几个藏民阿妈帮衬着纳木错背着大青石快要接近“战场”时,两边的人又开始了推搡,大刀和木棍碰撞声、嘶喊声不绝于耳。纳木错用尽全力想要制止,但没有发出什么声音,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大青石重重地砸在她的身上,当场气绝而亡,鲜血染红了黄土地,渗进大青石……
骚动的人群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为了土地,为了水源,死了太多太多的人了,再也不能为了争斗而丧命了!于是,大家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凶器,不论是土著的藏民,还是逃难到此的汉民,都跪了下来,在眼泪中将大青石从纳木错尸体上轻轻抬下来,并将大青石立在了纳木错死去的地方作为界碑。
后来,界碑两侧分别用藏汉双语刻上字,一侧是藏民放牧的牧区,一侧则是汉民耕种的农耕区。从此,双方放下了仇恨,相安无事。
而就近的那个村子则成了藏汉杂居的地方,命名为叉石沟。叉字读二声阳平音,意为“堵住,卡住”。叉石沟就是用石头堵住的一条沟。
后来,新中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族人民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沐浴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阳光里和睦相处。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渐渐地,知道这个故事的老人们都相继离世,“茶树沟”也成为了官方命名。
纳木错的故事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他们十分珍惜今天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好政策。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