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2小学语文学科入学学法指导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做好小学语文学科学生入学适应教育工作,确保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活过渡,现制订语文学科新生入学学法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中反复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兼顾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并不单指小学阶段的语文,而是“大语文”。语文的学习不应受教材的限制、学科的限制、课堂40分钟的限制。因此,语文的学习要从课堂外延到生活中。

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二、主要目标

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教师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放缓教学进度,创设班级环境,适度调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画书、玩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在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中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提升综合素养。

三、重点任务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下面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从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两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非智力因素学法指导

(一)身心方面

   1.喜欢上学。能记住校名和班级,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入学初期,教师可创设与幼儿园相近的班级环境,如:允许学生适当携带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增强心理安全感,缓解入学焦虑;根据需要灵活摆放课桌椅,以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需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互交朋友,帮助儿童逐步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新同学,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2.快乐向上,保持快乐的情绪。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愿意尝试自己解决。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理解并接纳初入学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缓解情绪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精神放松的方法,鼓励他们主动向成人和同伴表达不开心的事情,最终学会控制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

3.积极锻炼,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培养儿童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给自己树立体育锻炼的目标,确保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拍球、跳绳、踢毽子等,促进动作协调灵活,锻炼力量和耐力。

4.动作灵活。手眼协调、手部精细动作的灵活发展是儿童正确书写的重要生理基础。

(二)生活方面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对初入学的儿童可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安排,家校配合,帮助儿童建立规则意识。如:上学不迟到、听到上课铃声会自己站排进教室,下课主动喝水、如厕等。

2.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注意观察初入学学生生活自理状况和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穿脱衣服、系鞋带、收拾餐具床铺等自我服务,增强初入学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

3.指导学生有序整理学习用品。家校合作,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和活动安排,学会独立清点、带齐每日学习和生活用品,分类摆放整理个人物品。

(三)学习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习引导学生直接操作、亲身体验,如:拼图、七巧板、折纸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轻松的听说环境。

发展长项。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长项,给同伴做小老师。学生都有给他人当老师的机会,同时又是别人的学生。学生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学习兴趣极浓。

智力因素学法指导

从心理特征上看,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七至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会学生学习。儿童初入学阶段学会学习方法,多数是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知到的。

1.培养注意力。如入学的儿童注意力的时间短暂,告诉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问题,就是培养自己注意力。通过趣味性、挑战性、合作性的活动或任务,锻炼和培养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注意力自我训练,如:唱歌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黑板的中心点,上课时眼睛跟着老师。

2.训练思维力。如:通过图配画的写话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想像和表达方式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

3.培养乐学好问。创设敢问想问的氛围。面对学校和课堂的陌生环境,学生一定会产生紧张的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不懂就问。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回应学生的各种问题,给学生充分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发问,养成提问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入学初期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巩固和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4.制订计划,主动预习。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成长目标。进行语文单元预习。在单元学习前,明确预习内容,交给预习方法:

(1)读。大声朗读,圈画出认识的生字,不认识的生字字在朗读中要注意观察字形、记忆字音。

(2)。对于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方式读准字音,并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记忆汉字。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3)。尝试用汉语拼音将生字标出音节。

(4)。结合生活,尝试着进行生字组词。

(5)。回忆课文内容,找出疑惑。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可以用喜欢的符号直接在书上做标记。

5.针对一年级着重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的学法指导。

汉语拼音学法指导

1.  在游戏、活动中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

2.  引导学生将拼音学习与学说普通话、识字相结合,在现实语言生活中运用汉语拼音。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物体形状,帮助记忆拼音字母。

识字写字学法指导

1.  关注统编教材编写特点,“识写分流”,提倡多识少写。

2.  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识字。如: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归类识字等,提高识字的趣味性。
3.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演变过程,发现造字规律和特点。掌握字理识字的方法,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如:教学“尖”字时,可引导学生猜一猜字的读音,“上小下大”为“尖”来认识这个字。

 4.引导学生在阅读、运用中巩固识字
    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已识的汉字,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运用已识的汉字去说话 、写话,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去感受“学以致用”。注意字词句的联系,避免孤立识字。由生字到词,由词到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5.创设趣味作业,如“编字谜有奖作业”,激励学生观察字形,展开联想,自己编字谜。这样的作业避免了单调乏味枯燥的重复抄写。

6.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儿童借助田字格把握孩子的笔画和间架结构,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引导学生给自己制作小书签、给爸爸妈妈写生日卡等方式感受写字的意义和乐趣。对控笔能力弱的孩子要帮助树立信心,允许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7.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 通过开展编织、剪纸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儿童精细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握笔和运笔的控制能力。

8.要把识字同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指导学会观察字形的方法、生字的笔画、部件之间的联系,从学会到会学,形成识字、写字的能力。

阅读学法指导

1.培养阅读习惯,营造阅读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2.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适合初入学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号召孩子在班级成立图书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供孩子自主取阅。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阅读方式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引导同伴好书分享,家长亲子共读等活动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4.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应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理解。

5.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6.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传承中华文化。

写话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关注现实,积极向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鼓励学生尝试写日记、周记记录生活点滴。推动“生活化作文”的实施。

3.引导学生采用图配画的方式进行表达。

4.训练看图写话。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

5.教给学生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

口语交际学法指导

1.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引导儿童谈论感兴趣的话题,交流有趣的见闻、故事、图画书等,营造敢说想说的氛围,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积极表达。

教师应坚持一个学科的原则,本着大语文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总而言之,“教是为了不要教”。科学、合理的学法指导就是解决了6O年代初,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所说的“是交给学生野鸭子还是交给学生猎枪”的问题。当然,学法指导必须建立在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