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 | 浅谈遥感和通信行业的破局对策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10月刊
一、卫星通信应当向国际市场求发展空间
卫星通信面临的问题,是老生常谈了。国内运营牌照的僵局,看起来短期内也没有办法完全解决。但是我们看到,有一些民营企业打算从海外市场着手,有所作为。这是值得高兴的趋势,希望这样的举动能够成功。
这不仅仅是走出去的问题,更是触动国内体制、倒逼改革的有效方式。至少先把国内的产业能力建立起来,让中资企业能在国际上拿到宝贵的频率和轨道资源,让国内的终端产业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这样,当国内市场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凭借国内的研究生产能力满足需求。这在不少产业领域都是已经成功的模式。
至于某些部门或者某些单位,如果想继续互相卡脖子,完全不必担心。等历史的班车开走了,不知道他们心急火燎地是否追得上?
二、遥感要树立正确的行业意识
不少民营企业对遥感产业很积极,已经发射了相当数量的卫星,可以说遥感市场的堤坝已经在松动了。但后续的发展力量却明显不足,给产业的建立带来了风险。因此,商业遥感产业是不是能发展好,首要的问题在于建立正确的行业意识:
(1)市场意识:商业航天和各种商业活动一样,都要以市场为活动的主要空间。因此,首先要学习市场、认识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在当前的市场下,要寻找那些为消费者服务的市场机会和市场模式。政府市场的空间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用少数卫星和少数服务商就可以得到满足。因此,只有具备了消费基础,才有了遥感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意识:从遥感技术的本质来说,商业遥感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是服务,并不是软硬件产品。而服务是长期、不间断、持续改进、持续升级的。很多型号中的“交钥匙工程”模式,是不适合服务业的,同样也不会适用于商业遥感。商业遥感的最终用户,特别是消费用户需要的是关于某个问题的明确答案,未必是地图本身,甚至不是专题图和数据分析。因此商业遥感必须把各类最终用户的需求识别出来,加以分析,梳理模式,提供有效服务。
(3)合作意识:商业遥感企业并不具备覆盖大量最终用户和消费用户的渠道,更不具备强大的线下平台。因此,商业遥感企业必须树立起合作意识,识别和强化自己的优势,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优势互补,把遥感作为某些综合类服务或者产品的组成部分,提供给用户。例如快递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等。同时,遥感企业之间也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对手建立合理的优势互补机制,协作观测,满足特定条件下的用户需求,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卫星通信界已经建立了成熟机制,可供参考。
(4)融合意识:多数消费者并不会直接购买和判读遥感图片,因此商业遥感企业应当把产品融合到消费者会直接使用的产品或者服务当中,例如导航地图、消费指南、出行指南、环境灾害预防指南等等。商业遥感企业不应当追求走向台前,而是应当甘为幕后,为其他行业的信息化提供有价值的支撑。
作者介绍
刘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卫星与网络》杂志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