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这些老地名都和明鲁王有关……
《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是由朱本恒于1989年主编出版的一部专门记载兖州地名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将从其中选取部分与明鲁王有关的地名解析,从侧面展现明清以来兖州地名的变迁。
息马地依息马地街名命名。本街路北原有关帝庙一座,庙门石坊书息马地三字,因而得名。中御桥明代鲁王建。鲁王为朱元璋第十子,名檀封于兖,子孙世袭,在城北建有鲁王府,桥正对王府大门,故称御桥。因在东西御桥之中,故名中御桥。永 丰明朝时候,鲁王在今西桥附近建有“永安门”,因而解放前后这里都称永安镇。1955年成立初级合作社时,分成两个社,为成吉祥嘉言,各取一字:一名永丰,一名长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永丰生产大队,今为永丰村南 关南关当形成于明初。古时候城门外日关此处因在南门外,故名南关。红 花此村建于明初,原称红花厂,为鲁王府种地的屯厂。曾兼为鲁王府织锦,取“锦上添花”意,因名红花。北 关古时城门外日关。此地处北门外,故称北关。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载:“今城为明洪武十八年建”。据此,北关当形成于明初。琉璃厂此村自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就有烧琉璃瓦的窑,供曲阜修建孔府及鲁王府修建宫殿之用,故得名琉璃厂。天仙庙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记载,此处原有天仙行宫庙宇一座,明朝鲁王建。每年夏历四月十八日,香火云集。后渐形成定时的庙会,故名天仙庙。诸天寺本村建于唐代之前。因南濒泗河,古名“临泗里”。后村中建诸天寺,供奉诸天佛像,村逐更名诸天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记有:“诸天寺在南关迤东舞雩台西,明鲁敬王建”。神路社区据街名命名。过去此街直通天仙庙神会,故名。注:天仙庙在城外东北部,明洪武初建。后官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原鲁王府土地赐曲阜衍圣公府,因皇封庄子不纳粮,故名官庄。后因地处汉马河北,称后官庄。朱家屯本村始建于明朝。过去系曲阜孔府佃户屯。村中三官庙存有清嘉庆年间(1796—1820)所铸铁钟,钟上人名朱姓甚多,故得名朱家屯。前官庄明朝初年,懂、秦、陈、蒋几户人家先后由外地迁居此处为明鲁王府种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将鲁王府土地改封与衍圣公府。因皇封庄子不纳粮,故名官庄。本村分俩官庄,此村在南称前官庄。西垛庄本村建于元末明初,据徐氏祖林明洪武年间(1368—1398)墓碑和明嘉靖十七年(1538)鲁王府典缮许公墓碑记载:此村原称窦二庄;因窦与垛音相近,村名逐讹传为垛二庄;本村在西,又改称西垛庄。东垛庄本村建于元末明初,据徐氏祖林明洪武年间(1368—1398)墓碑和明嘉靖十七年(1538)鲁王府典缮许公墓碑记载:此村原称窦二庄;因窦与垛音相近,村名逐讹传为垛二庄;本村在东,又改称东垛庄。后白家楼明洪武时,白姓始祖自山西初迁至汶上县白家店,再迁至滋邑,在次建村。后人口繁衍日盛,村庄逐渐扩大,并建了楼房,故村得名白家楼。后分为两村,此村在北,称后白家楼。前白家楼明洪武时,白姓始祖自山西初迁至汶上县白家店,再迁至滋邑,在次建村。后人口繁衍日盛,村庄逐渐扩大,并建了楼房,故村得名白家楼。后以大路为界分为两村,此村在南,称前白家楼。白家店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白氏墓碑记载:白思阳于明初由白家楼迁来此地,始称白家店。蒿家厂本村在明代是鲁王府的佃户村。地势低洼,村东积水长年不干,象一个小湖。有几户窦姓人家在这里为鲁王府放养鹅鸭,叫鹅鸭厂。清初,此地转归曲阜孔府管辖,蒿姓迁此定居,改称蒿家厂。范家林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载:此村为明朝江西布政司副使范廷弼、工部给事中范淑泰的祖茔地。有范副使墓、御祭石碑。武姓在此为范氏守林,后发展成村庄,称范家林。七里铺本村建于明初。康熙年间(1662—1722)庙碑记载,此处是古兖州至宁阳大道上的“铺递”,称东大南铺。后因距城西关昌平驿七里,故改称七里铺。安邱府据明朝石碑记载:明以前此村称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南唐家庄本村原名唐家庄,始建于明代,为明鲁王府典籍唐宾所居之处。明朝初年,有唐姓人家建村,故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本乡有两个唐家庄,本村在南,经县政府公布,更名为南唐家庄。五圣堂本村因原建有五圣堂庙宇而得名。据庙碑记载:“五圣堂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内供牛王、马祖、关公、土地、二郎五圣神像。”大张村据传此村原名西张柳。明燕王“靖难军”南下时,有一 官员张文喜(家在南京张家胡同),患病留住在此村,后落户定居。改村名为大张村。马楼明代此村有马姓女甚美,被驻兖州的鲁王纳为王妃,马家自此大富,建了楼阁,村因名马家楼。此村因与当时店子街公社马家楼重名。1980年更名为马楼。孔家屯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载:此村明、清时称“孔宅屯堂”。但并无孔姓,是曲阜孔府的佃户村。《阙里志》载,凡经皇帝封赐给衍圣共府的村庄,均称“屯厂”,故名孔家屯。北王家屯据《阙里志》载,明、清两代皇帝封赐给曲阜衍圣共府土地两千顷,屯厂108个。本村即系孔府佃户村之一,因与新兖镇南王家屯相对,故称北王家屯。毛家庙本村建于明初。据村西崇祯年间重修关帝庙碑记载,村内毛、尹两姓居多,原名毛尹村。后因毛姓日益繁盛,且有较大庙宇,改称毛家庙。北丁家庄此村始建于明代,曾驻有鲁王府的兵丁,管理北部的屯厂,故名北丁家庄。沈官屯本村始建于明朝,据清嘉庆年间(1796—1820)石碑记载,原名沈国清屯,是明鲁王府、曲阜衍圣公府、任城卫三处种地的屯厂。沈国清是管理这个屯子的官史,当时以他的名字做了村名。后来群众习称沈官屯。广家街本村始建于清初。据传广家原姓朱,系鲁王后裔。明亡后,清朝捕杀明皇族,驻兖州的鲁王朱以智逃到于家村隐居。后有个叫朱广德的有从于家村迁到这里,以广为姓,后成大户,故名广家街。顺德楼相传,范姓来此落居最早,原称范家庄。后来明朝鲁王在村东北角盖了一座楼房,上刻有“顺德”二字,叫爱妾住在里头。故村名改称顺德楼。王家庄据明崇祯年间(1628—1644)庙碑记载:此村原名仁和庄。村民给鲁王府放养鹅鸭。因属于“王”府,故后改称王家庄。范家庄范姓始祖明初由浙江绍兴随鲁王迁来城内北门里落户。后于成化、万历、崇祯年间,范伸、范廷弼、范淑泰祖孙先后中了进士,范氏成为兖州名门。此村是给范家种地的佃户庄,故名范家庄。歇马亭此村原有大明禅院庙宇一座。村名原称人和堡。明初,因该村位于宁阳至济宁的古大道上,修有驿亭以供行人歇马,改名为歇马亭。大 厂此村原称大马厂,系明代鲁王府牧马的地方。据李氏谱碑记载:“兖郡城北三十里之大马厂,为李氏祖居之地。始祖李松,明初由南方随鲁藩迁居此处,管理牧事。”后牧地逐渐开垦成粮田,村改称大厂。张家庄据走访座谈,张姓始祖张登云系安徽凤阳人,明初随鲁藩王来兖为鲁王府护卫。此村原为张氏乡宅。后明朝灭亡,鲁王南遁,张氏始由兖州城里迁居此处,故名。前谢家楼据村中庙碑记载,明末时鲁王府的姑娘嫁与谢家,在此盖了楼房,故名谢家楼。此村与后谢家楼相对,称前谢家楼。后谢家楼据村中庙碑记载,明末时鲁王府的姑娘嫁与谢家,在此盖了楼房,故名谢家楼。此村与前谢家楼相对,称后谢家楼。东厂据村中庙碑记载:此处原为明朝鲁王府的牧马厂,许姓是明初由宁阳县肖村迁此牧马定居的。因此处牧场面积比西牧场小,故称小马厂。后简称小厂。此村分两个村委会,此居东,称东厂。西厂据村中庙碑记载:此处原为明朝鲁王府的牧马厂,许姓是明初由宁阳县肖村迁此牧马定居的。因此处牧场面积比西牧场小,故称小马厂。后简称小厂。此村分两个村委会,此居西,称西厂。罗家店村内罗姓来此最早故名。据《滋阳县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载:“罗承勋,江西南昌人,洪武十八年从鲁藩为护卫指挥。”本村有罗将军墓,今罗姓为其后裔。东桑园本村较古老。明代此村为鲁王府种桑养蚕的园子,面积甚大,现分东桑园、西桑园、后桑园3村。本村居东,故称东桑园。西桑园本村较古老。明代此村为鲁王府种桑养蚕的园子,面积甚大,现分东桑园、西桑园、后桑园3村。本村居西,故称西桑园。后桑园本村较古老。明代此村为鲁王府种桑养蚕的园子,面积甚大,现分东桑园、西桑园、后桑园3村。本村在北部,故得名后桑园。大桥村本村始建于明代。因在泗河桥南头,称为桥头村。距邻村洪庙很近,后在发展中连成一片。1958年两村合并,成为大桥村。后李家村本村原名池桥村。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有鲁王府官员山西平阳人李某,因监修泗河桥定居此处。村名改为李家村。1908年修筑铁路时,将村分割为二。此在北,故称后李家村。前李家村本村原名池桥村。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有鲁王府官员山西平阳人李某,因监修泗河桥定居此处。村名改为李家村。1908年修筑铁路时,将村分割为二。此在南,称前李家村。冠庄铺本村始建于明朝。据嘉靖年间(1522—1566)庙碑记载,那时叫“观庄急递铺”。此处为南北两京的通行大道,明、清两朝都设有投送紧急公文的“铺递”,故名。后简称观庄铺,演讹为冠庄铺。巨王林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记载:“巨野王墓在城东南八里。明巨野恭定王阳銮、庄宪王当涵葬此。”因系巨野王林墓,故村名巨王林。三元村相传明朝初年,有薛姓随鲁王来兖,做了鲁王府的官。他的两个孩子前来寻父,在此相会,后定居于此,始建此村。因父子三人团圆,故称“三圆村”后讹写为三元村。刘家楼本村原名刘家村。明正统年间(1436—1449)进士刘子钟的祖父在山东做官,其家由河北玉田迁至滋邑,明末又迁到此处定居。为了防避兵乱,刘家建了一座三层的避难楼,村改称刘家楼。南张村本村始建于明朝初年。据村外明嘉靖五年(1526)墓碑记载:“张源,湖北黄岗人。元季从高皇帝,后补兖州护卫,入籍兹邑。”按“高皇帝”指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张氏始祖张源跟着明主朱元璋打过天下,后在兖州做了官,落户于此,故村得名张家村。后因与他村重名,1980年更名为南张村。琉璃厂此村自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就有烧琉璃瓦的窑,供曲阜修建孔府及鲁王府修建宫殿之用,故得名琉璃厂。旧 关旧关古称达巷党,据考当建于春秋前期。本村南北朝时兖州治瑕丘,城址西南移五里。此地处城西,称西关。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兖州城南扩,因建有新西关,此处始称旧关。红 花此村建于明初,原称红花厂,为鲁王府种地的屯厂。曾兼为鲁王府织锦,取“锦上添花”意,因名红花。北 关古时城门外日关。此地处北门外,故称北关。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载:“今城为明洪武十八年建”。据此,北关当形成于明初。天仙庙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记载,此处原有天仙行宫庙宇一座,明朝鲁王建。每年夏历四月十八日,香火云集。后渐形成定时的庙会,故名天仙庙。永 丰明朝时候,鲁王在今西桥附近建有“永安门”,因而解放前后这里都称永安镇。1955年成立初级合作社时,分成两个社,为成吉祥嘉言,各取一字:一名永丰,一名长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永丰生产大队,今为永丰村刘家岗本村始建于明代中期。村东原有一座大土岗,前有碑记,是明朝进士、吏科都给事中刘不息的坟墓。他的后裔在此守墓护林,后蕃衍成为村庄,称刘家岗。小马青马青之名最早见于明朝墓碑。明初时此村东南曾设过皇营,驻有大批兵马。这里长满青草,是放马的牧场。此村位于北部,和南边的大马青对称,故名小马青。牛家楼此村建于明初,本名饶家村。村外原有饶家林、饶姓他徒。牛姓祖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做了驻兖州鲁王的女婿而成为“郡马”,由济宁迁兖州城内定居,后在此建了乡宅,盖有楼房,故得名牛家楼。牛 厂本村原称乳牛厂,建于明末。因地处涝洼,水草茂盛,据传明朝时是专为鲁王府养牛的地方,故名牛厂。泗 庄本村古老,有朱、刘、武、陈等姓。朱姓是明朝鲁王后裔,清初从于家村到此定居。武姓是明朝时候由东山迁来。村由前街、罗家行、刘场、沟北四片组成,故名泗庄。于家村本村建于清初。因地处涝洼,水草丛生,明朝时只有几户渔民在此临时居住。1664年明朝灭亡,鲁王府后裔为躲避清朝捕杀,逃到此处隐居,后形成村庄,人多以渔为业,故名渔家村“渔”“禹”音近,后讹写禹家村,又演为于家村。
鲁王文化,记录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