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欢迎观临诸葛依旧不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描写的是清明时节的一个场景。清明节和中国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在2006年,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扫墓的,祭祀祖先的,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发展下来的呢?其实可以追溯到春秋,当年的晋文公重耳在流亡的时候,身边跟了一帮忠心耿耿的好哥们,但是流亡之路充满了艰辛,而且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一天,一行人来到了一个乡下,其中重耳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饿得发晕。一会儿后,其中的一个随从介子推端了一锅肉汤过来,里面有一块肉。重耳两眼发光,狼吞虎咽地吃掉了,抹抹嘴巴,问,哪弄来的肉?说着,重耳发现介子推的裤子已经泛红了,一滴一滴的血在往下滴,介子推说,我看到你饿了,好几天没吃到肉了,于是就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你吃。重耳泪流满面,十分感动。
后来,重耳在经过几十年的奔波之后,回到了晋国,并且当上了国君,在任上,重耳发愤图强,摇身一变变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而后,重耳开始追封功臣,当年跟随他的那一帮兄弟,给钱的给钱,给女人的给女人,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为什么会漏掉呢?因为那时介子推已经走了,回老家了,不在了。很多人就为介子推打抱不平,重耳后来也想起了他,决定一定要好好赏赐他。但是介子推的家里在山中,跟着老母亲一起生活,他不愿意接受重耳的封赏,他甚至鄙夷那些争功论赏的人。重耳于是就听从了下面人的建议,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给逼出来,我相信重耳是一个强势的人,介子推于他有恩,他就一定要赏赐他,一定要报答他,因此可能也就疏忽了。火烧了一会,没人下来,重耳就感觉情况不妙了,于是下令灭火,然后跑到山上一看,介子推和其母亲正坐在一棵柳树下,已经死掉了。
重耳十分悲痛,也十分后悔,于是下令厚葬,后来在树洞里面发现了介子推的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又下令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寒食节的时候,家里不允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的食物。
虽然这只是一个晋国的节日,但是慢慢发展到了全国,甚至后来还传到了琉球,韩国等。另外说一句,中国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在的中国土地上,遍布着好几个国家,每过国家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齐国文化,代表有孔子,楚国文化,代表有老子,秦国文化,代表有韩非子,因此,北方人比较重玄术,南方人比较重清淡,这都是不同地区的文化而已。
清明原先就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寒食跟清明不是同一个。中国人重祭祀,而且对祖先的崇拜是很深的,这都是源于周朝的文化,因此,最早的清明主要是为了扫墓的,在宋元以后,清明以压倒性的优势取代了寒食,到了现在,大家只知有清明,而少知有寒食。
到了今天,传统上的清明节不止扫墓,还有其他的活动,比如荡秋千,吃冷食,蹴鞠等,这都是寒食节的活动,后来清明可以说是跟寒食合二为一了。另外,清明还融合了另一个节日——上巳节,因此踏青原本是上巳节的内容,也被清明所吸收了。
清明节现在成了法定假日,还放假,不过只放一天,但是在古代,清明节可是一个长假哦,因为扫墓不可能一天就能扫玩嘛,最重要的是,以前交通不发达,在京城的官员,有些老家不在京城里面,要扫墓得回老家扫,因此一天的假期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清明节在以前是一个堪比国庆的长假。
在唐朝,假期原先是五天,后来经由唐玄宗加至到了七天,在宋代也是七天,至于其他的朝代,我不清楚,不过以此来看,肯定也是小长假。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清明节,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也就在那一年,五一原先是放一个礼拜的,被改成了1天,与此同时,中秋,端午,清明等也开始放假了。反正,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经历过,现在的小朋友可能还不知道,以前的五一劳动节是放一个礼拜的。
好啦,也不要去羡慕古代人的清明有七天,毕竟,他们没有国庆嘛!
可能大家有个误解,认为清明就是一个固定的节日,其实不是的。清明原先只是一个节气,只能是大概什么时候,而且,清明属于期间,而不是特定的哪天,在近代,才将清明正式定为4月5日。
另外,关于清明节的具体由来和发展,是比较繁琐的,这里我只是讲个大概,毕竟都不是学术之人,大概了解下就好。让我们记住吧,毕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