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传承姓氏文化,弘扬中华精神。
姓氏释义
1.安稳、安定、安全。
2.安逸、安乐。
3.安心。
4.安放、设置(后起意义)。
5.疑问代词。a、什么,什么地方;b、怎么,哪里。
6.养。
7.电流强度单位名称,安培的简称,符号A。
8.问候语。“安”字常用于问候语。通常说的例如“早安”、“午安”、“晚安”。另有“请安”一说。
01
姓氏起源
源流一
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亦称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
源流二
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安清来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起,沙俄殖民者先后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长达数十年之久,入侵范围遍及黑龙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两岸强筑城寨村屯,抢劫村庄,勒索毛皮,捕捉人质,奸淫妇女,虐杀居民,策动当地头人归顺沙皇俄国。中国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求停止对中国东北边疆的侵略并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国东北边防的措施。这些俄罗斯“旗人”,后来由康熙大帝赐其姓氏皆为安氏,意为“安卫大清”,押留中国,禁止返俄。这批战俘人数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为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满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还有少许安姓后人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姓氏渊源
一、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二、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三、以国名为氏。汉代有安息国王子入华改姓。唐代西亚、中亚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回至中亚,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陆,其中有汉字音译为“安”的安氏。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四、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五、山东日照安姓起源一说最早源于云南,有正规记载是在明洪武年间(村立碑文),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山西迁至日照安家村,安家村的安氏族谱是从二世开始,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迁至江苏。
二说是相传明洪武年间,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
02
历史人物
安姓虽不常见, 但也是人才辈出,今天为您介绍安重荣与安德裕。
安重荣
安重荣,字铁胡,朔州人,粟特族。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时期将领。颇有膂力,精于骑射。后唐长兴年间,拜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跟随石敬瑭起兵,授为成德军节度使。通晓文吏,勤于政事。
安重荣出身累世勋阀。祖父安从义曾任利州刺史,父亲安全官至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安重荣臂力过人,能骑善射,曾担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唐清泰二年,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三要职的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反叛,为了扩充实力,取后唐而代之,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安重荣见后唐朝廷腐朽虚弱,尽失人心,败亡已成定局,便率领1000余名骑兵赶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清泰三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太晋皇帝。后晋国正止建立,安重荣被授为成德军节度使。
安重荣精明干练,处市决断,作为一个武夫,留意致道,勤于政务,每遇诉讼案件,亲临大堂明辩曲直,依法裁决。至于百姓徭役、课税、仓库耗羡等大事,他更是书必躬亲。这样,同僚及衙役们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镇州一带得以保境息民。
安重荣由一军卒起家,为时不久,即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他目睹后唐末帝李从珂、晋高祖石敬瑭靠兵变得践帝位的事实,也滋长了谋权篡位之心,曾对别人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安重荣平素倨傲跋扈,时有僭越之举,为当朝权贵所不容,心中常对此愤恨不已,只因羽翼未丰,时机未至而不敢贸然下手。
后晋天福六年,石敬瑭北巡邺都,京城空虚。安重荣致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让他起兵造反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安从进一起兵,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这一年,旱、蝗灾害严重,百姓困顿不堪,安重荣以抗辽相号召,很快聚集起饥民数万人扑向邺都,声言要觐见石敬瑭。队伍行至宗城,与前来镇压的杜重威部遭遇。双方交战之紧要关头,素与安重荣有矛盾的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安重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其将士2万余人皆溃散,大部分冻饿、被杀而死,只有安重荣及10余名骑兵得以生还。他们用牲畜皮革做成铠甲,动员全城军民把守镇州城门。杜重威派大军重重包围镇州。素日苦于后晋暴敛媚敌的镇州军民在外无援兵、内缺粮草的情况下奋力死战,拒不投降,重创晋军。后来,安重荣手下一将领被晋军所收买,从城西水碾门引官军入城,守城军民2万余人壮烈牺牲。安重荣又率领仅存的吐谷浑数百名骑兵退至牙城,并力守御,终因饥困力竭,寡不敌众而失败。安重荣被后晋军队俘获。石敬瑭下令将安重荣头颅砍下,装在一个匣子里,向“父皇”耶律德光报功,时为天福七年正月。
石敬瑭为取得皇帝宝座,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认贼作父,对契丹称臣、割地、纳帛,无所不至,使中原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后晋文臣武将中唯有安重荣自恃忠心,旗帜鲜明地反对石敬瑭奴颜婢膝的投降政策,痛斥他饮鸩止渴的卖国行径,力所能及地保护北边诸族部民,遏制契丹人的狂妄野心,这种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心与民族气节值得后人称颂。
安德裕
安重荣忠肝义胆,其子安德裕也毫不逊色。
安重荣因举兵反叛败亡,乳母抱安德裕跳入水中,被卫兵发现,抓住交给军校秦习,秦习与安重荣有旧交,遂将他藏匿起来,改姓秦。安德裕从小喜爱笔砚,见到文字就诵读。他少年有志,蔑视权贵,学习刻苦,通晓文史,尤精于《礼记》、《左传》、《汉书》。秦习死后,他为其守孝三年,然后改回本姓。秦习家人将家产悉归安德裕,安德裕推辞道:“这些家产,与我何干!大丈夫应自己建功立业,博取富贵,岂能屑屑于他人财富?”此举受到世人赞许。
安德裕中状元后,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著作郎、秘书丞。知广济军后,著《军记》、《图经》三卷,受到太宗嘉奖,改任太常博士。
太平兴国八年,安德裕任秦州通判。雍熙元年,迁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及赴任,宰相李昉举荐说他有史才,即以本官入直史馆。淳化四年,出任“壬辰科”主考官。至道元年,进献《九弦琴五弦阮颂》,其文采倍受太宗嘉赏。第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回京后,判太府寺。咸平五年,病逝于家,享年63岁。
安德裕性格耿直自负,喜欢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均得到其关心与帮助。但安德裕嗜酒太过,常为时人议论指责,故官位不显。安德裕著有文集四十卷存世。
其子安守亮,三年后也考中进士第一。他们父子成为宋代最早的父子状元。
03
姓氏文化
祠联
源自轩辕;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济世;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枣;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石刻二字蕴厚意;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