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博珍藏|“舌齿父乙”铜爵
时代:商
高21.5 、流至尾长17.0cm。长流,短尾,深腹,圜底。菌状柱,兽首形鋬,锥形三棱足,三足外撇,柱顶饰凸弦纹和云雷纹,腹部饰云雷纹衬地的简化饕餮纹,鋬内阴刻“舌齿父乙”铭文。
铜爵始于夏,盛行于商。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至西周成王时,因“酗酒误国”诸因素,以爵为主的酒器组合逐渐被以鼎、簋为代表的食器组合所替代。研究表明,“铜爵的最终消失,可推定在西周中期以后或两周之际。”而以“爵”示等级的思想文化一直延传至今,《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现代汉语中“加官进爵”、“高爵厚禄”等词语就是最好的体现。
殷商时期,国家组织以氏族为基础,人们“生既聚族而居,死亦聚族而葬”,各族拥有自己的族徽标志,常铸刻在青铜礼器不显著的部位,如鋬阴、内腹或耳下、圈足等。有记载证明,“舌”地为商王常至之地,与王室活动关系密切。如在殷墟卜辞中,“惟宇、犬、舌比,弗悔?”、“贞:惟臣舌戈令守”,舌族与犬、戈等族并列出现;又“……无舌告于批庚惟羊用”、“丁亥卜,亘贞:王舌?”等卜辞中,“舌告”“王舌”均为族名。已发现的舌氏族徽青铜器有舌方鼎、舌觚、舌觯、舌父乙尊等约二十余件,时代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舌齿父乙”铜爵为其中之一。刻有同一族徽的铜礼器出现在不同的地域,说明各族之间存在往来、交流或迁移现象。由此可以断定,生活在泾河上游、崆峒一代的先民与商、周政治中心有一定程度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商末至西周,金文“父”的内涵扩大到诸侯、士大夫等功臣或一般人的父亲,铭文“父乙”为祭名,表明系作器者为祭祀其父而铸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