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墨风华——张振国拓片
楮墨风华
金石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古人铭石造物,往往意在久远,但千载之下,原石原物今人已不能多见。于是金石学人借传拓技艺使历代器物化身千万,流布人间。许多珍贵古物,借拓本以传世,借历代题跋而明其身世传承。金石题跋,是金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题跋者,正是链接古人与今人的关键。面对一纸拓本,他们考证源流、辨析形制、品读文辞、鉴赏笔墨、把玩椎拓,忘情流连于古今时空的交汇处,神会先贤。
张振国老师一直致力于当代金石学的传播与推广,近年来由他担任主编的“金石契”微信公众号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工作之暇,他更结合自己的交游见闻,创作整理了大量的金石题跋及访碑笔记等作品。此次“楮墨风华——张振国拓片题跋展”只是其多年学习研究所得的鳞爪呈现。
治金石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一件拓本题跋,要比单纯的书法创作艰难许多。题跋者首先需要了解拓片的历史内涵,这要有足够的文史功底作为支撑。例如面对一件断碣残碑,不光要从书法字迹分辨其时代归属,更要结合那一时代的社会发展、历史、宗教、文化等等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方能下一断语。张振国老师的题跋除了具有以上对拓片内容的详细考证辨析之外,还更注重书体大小变化等与拓本整体的视觉协调。我们现在所欣赏到的每一件题跋作品,可以说都是张振国老师苦心经营推敲的体现。
金石题跋,与书法艺术最为亲近。我们欣赏一则跋文,首先感受的是作者的书法技艺。张振国老师于书法用功多年,他对宋人苏东坡与黄庭坚的行书作过深入研究。前些年我曾作文专门讨论过张振国老师黄庭坚风格的书法创作。如今,随着对金石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在山谷书风的基础上,他又将早年对苏轼书法的领悟体会逐渐融入到现在的金石题跋之中。这使他的作品渐渐淡去了纵横捭阖的书家气而平添了一种清穆和合的学者气韵。不得不说这是他受金石学滋养而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金石之学是文化,也是艺术,对张振国老师来讲,金石学还是他进德修业的方式和途径。以此衡之张老师近年来在金石学方面的研究与努力,正应了《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清代大书家伊秉绶曾写有一幅对联,联语曰:变化气质,陶冶性灵。近年来张振国老师正是在这种日日与古物为亲的生活中,渐渐地陶冶着自己的性灵,变化着自己的气质。他的人格修为因金石的淘养而提升转变,他的书艺学问也因金石的助力而愈发勇猛精进。伊秉绶又有集杜甫诗句联曰: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这可以送给张振国老师,以此作为对他为人为学为艺的最美好祝愿。
文/马龙
当代书画篆刻家、评论家、撰稿人,现居北京
张振国
河北正定人。号棠村,法名圆振,斋号观云精舍。雅好金石书画,近年来主要从事金石学的传播与研究,师从童衍方先生。原为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摘》杂志艺术部主任,《非常艺术》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国际青年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金石契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现居北京。
常与善会 45cm×69cm
北朝佛塔题记残石墨本 34cm×70cm
四川龙兴舍利宝塔砖墨拓 70cm×46cm
夔龙砚 34cm×68cm
富贵之家(燕国刀笵) 70cm×45cm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唐元和六年金刚经幢局部) 70cm×34cm
云龙研 34cm×68cm
有凤来仪 34cm×68cm
欢喜无量 70cm×45cm
宝瓶砚 34cm×68cm
北朝清信女佛弟子辛惠要造象残石 60cm×111cm
皆大欢喜 69cm×70cm
北齐天保四年刘元次造玉双观音象 60cm×96cm
大隋造象珍品 70cm×70cm
隋开皇十二年冀士迁等敬造观世音象刻石 34.5cm×167cm
横直手机欣赏
福寿延年(锦灰堆) 136cm×69cm
北魏弥勒主梁智远造象残石 95cm×68.5cm
汉魏风骨金石永年(锦灰堆) 136cm×69cm
明释迦牟尼说法图 98cm×45cm
莲华池南朝飞天研 34.5cm×69cm
唐元和六年刻金刚经偈 70cm×46.5cm
唐元和六年刻金刚经真言 70cm×46.5cm
北朝都邑主张方贵等造像刻石 133cm×67cm
北朝敬宾等造像残石 120cm×70cm
半两泉笵 35cm×68cm
日利千金 35cm×68cm
汉大泉五十笵 35cm×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