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在背道而驰:男权运动正在悄然兴起,现代男性不愿再被压榨

向来只听过“女权运动”,第一次听到“男权运动”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没错,的确有这样的运动,一群大老爷们聚在一起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权益。
男权运动是针对日渐兴起的女权运动而诞生,大概诞生于第二次大战后,多分布在英美等国家。任何一种社会群体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男权运动是女权运动日渐兴起之后的社会反应,具体而言,男权运动细分为两种。
一种是进步男权运动——他们认为如果男女不平等,不仅女性受压迫,男性更受压迫。
按照传统父权社会的规则,男女不平等,意味着男性要承担更加多的责任,承受重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男性脆弱的一面不允许被表现出来,人格的发展因为压抑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扭曲。
女权运动人物弗里丹说:似乎男女在背道而驰。女人要走出家庭,在男人的世界中工作实现自我;而男人似乎是要解放自己,不用社会领域的成功局限自己,更趋向于在家庭和其他领域给自己一个新定义。
因此他们希望男女平等,让女性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而他们可以适度地回归家庭、表达温柔脆弱的一面。
进步男性运动的成员多聚集于社会中上层,它受教育认知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而社会底层的男性则相反,197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来自社会底层男性的精力大多集中在“获得成功”、挣更多的钱。
所以第二种男权运动则是保守男权运动,他们反对女性的进入社会工作,认为女性应该回归家庭,他们对女性有着极大的仇视。
他们认为女性女人在公共领域的竞争造成了双重的伤害,女性在职场的存在,逼迫男性更加卖命的工作,以确保他们的职位;且男性在压力之下更容易接受社会地位低的体力工作。
他们倡导男性价值,进行男性与自然在一起的活动,渴望摆脱文明和女性。《钢铁约翰》一本提倡男性价值的书连续30周名列排行榜首,可见他们对于回归原始社会有多渴望。
对于保守派的心理活动,可以理解为女性的崛起挤压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从前的优越不复存在,这让他们感到恐惧,所以他们排斥改变。
父权社会下女性的很多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最开始的女权运动也只是为了争取这些权利。
因为狩猎采集、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依靠的是体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工商业社会,生产力主要依靠的是脑力。
女性可以独立养活自己,不用再牺牲人格尊严依附男性生存。
不可否认随着发展女权运动渐渐地有点失衡,尤其是西方社会女权积累的法律权益,仔细仔细琢磨的确伤害男性权益的嫌疑。
男权运动认为他们在以下方面受到了社会歧视:
兵役征集,传统观念里面临危险的时候,男性理应勇敢迎难而上。在美国等国家男性有服兵役的硬性要求,而女性则不用。
抚养权,在离婚争夺抚养权时,男性总处于不利地位。
离婚,很多国家的法律在离婚上对女性皆有一定程度的偏袒,男权运动者认为家庭和离婚法只对女性有利,而就像屠宰场待宰的动物毫无反抗之力。
卫生,男权运动者将男性面临的卫生问题和寿命短于女性作为遭受歧视和压迫的证据。男性的前列腺癌,每年新增人数和乳腺癌相似,但远不如乳腺癌那样被关注。
有研究者建议应该向男性投入更多的健康基金以降低男女预期寿命之间的差距。
无家可归,男性权利倡导者认为无家可归是一个性别问题,在美国85%无家可归的是男性,在意大利86.7%的是男性。

上述的这些男性权益,部分确实是没有得到保障,但另外一些就有些牵强了。总的来说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不是为了挑起战争。
世界的前进既离不开女人也离不开男人,世界上如果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人类迟早会灭绝。男权或女权运动也是为了让两者达到平衡,不是刻意使两者对立。
男性和女性是平等同一种物种,只是在社会分工上不一样,仅此而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彼此的不同,并且尊重彼此的特点,和谐共处才是正道。
当然部分女权主义过度宣扬了权利,却弱化应该承担的义务,她们会将一些任性的标准投注在女权主义里,形成双重标准。
比如在婚姻关系中希望得到独立的自由和尊重,却又要求男性承担大部分的责任。使得男性在承担责任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男权运动的代表者沃伦·法雷尔在他的著作《男权的神话》中说:“女性主义者明确指出男性的阴暗面和女性的光明面,却忽视了女性的阴暗面和男性的光明面,更忽视了每个人身上都有阴暗面和光明面。”
但凡是个人,都有不可避免的有阴暗面和光明面,没有谁比谁更高级。
不管是女权运动还是男权运动,都是父权社会下的糟糠。我们要追求的是更加文明的社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应该是平等的,男性和女性理应承担相同的责任。
男权运动或女权运动本质上都是人们对自己生存现状的不满意,既然有问题那么改善当前现状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而不是将两性对立起来制造冲突。
我们应该抛弃对彼此的偏见、隔阂,团结起来,共同探讨人权上的问题,寻求一个更好的相处办法。而不是互相指责互相算计,那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的局面。
虽然每个个体的力量很渺小,但聚集在一起就是极强的力量。放下心中的成见,去倾听彼此的内心,我们会找到更文明的社会规则。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
[2]Lancer, D.(2012). Put the I in independenc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