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後有定

引    言
現在,喜歡甲骨文書法的人越來越多。親近古文字,弘揚傳統文化,無疑是件好事,但是,有一種現象很令人頭疼——不論是大型展覽會的作品集,還是散見於書刊、雜志、網絡等的個人作品,且不說書法水平如何,沒有錯別字的作品少之又少。有人戲稱“踩上地雷了。”
對於這種現象,不能簡單地斥為“作者古文字學功底太差”了事,而應冷靜地分析一下產生錯誤的原因,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殷墟甲骨文從1899年被學者發現至今不足120年,前一百年(即2000年以前),甲骨學從少數人問津的“絕學”發展成世界性的一門“顯學”,出版的專著,僅僅與文字考釋有關的大型圖書便有:
1.《甲骨文編》(以下簡稱《文編》),原作者是孫海波,1964年中科院考古所組織專家進行了修訂,196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2.《古文字類編》(以下簡稱《類編》),高明編,198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2008年又出版了增訂本。
3.《漢語古文字字形表》(以下簡稱《字形表》),徐中舒主編,1981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4.《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以下簡稱《類纂》),姚孝遂主編,198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其中有《甲骨文字形總表》,很便於查閱。
5.《甲骨文字詁林》(以下簡稱《詁林》)于省吾主編,199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6.《甲骨文字典》(以下簡稱《字典》),徐中舒主編,1990年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
以上六部書,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後來出版的不少“字典”、“字編”基本上取材於上述諸書,200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拙著《漢字書法通解·甲骨文》,其中的“字表”也基本上取材於《詁林》。
很多人學習甲骨文字,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這些書中學來的。
我們在充分肯定上述六部著作的歴史功績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隨著甲骨學研究向縱深的發展,新考釋出來的甲骨文字不斷增多,文字學家們對原來考釋出來的甲骨文字進行了甄別,有些混同的字形進行了精確的劃分,有些誤釋的文字也進行了訂正。近些年先後有李宗焜編著的《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2012年,以下簡稱《字編》),劉釗主編的《新甲骨文編》(增訂本)(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下簡稱《新編》和陳年福編著的《殷墟甲骨文字詞表》(網絡版,首發時間不詳)等問世,其中新釋、改釋字都有很多。雖然這幾本新書中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考釋,有待於學術界逐步統一,但其中那些共同的改釋字,卻是值得甲骨文書家和學習者重視的。如果不把自己頭腦中儲存的甲骨文“字庫”來一次更新,那麼,這些改釋字(包括分離出來的異形字),就可能變成“地雷”。本文就是希望幫助甲骨文書法愛好者進行一次“排雷”,同時也借此機會對拙著《通解》中的“字表”作部分的訂正。
(本系列文章將在此微信公眾號上陸續發表,部分在《中國藝術報》上刊載)

贾書晟

2016年8月

甲骨文書法用字“雷區” 
046

知“止”而後有定

在本公號《甲骨文書法用字“雷區”(19)》的文章中,小山先生曾以“相”字為例,說明了在甲骨文的字形中,有一些字雖然是由相同部件組成,但因採取不同的姿態和相對位置,代表了不同的字義。其實這種情況並非只有“相”字這一孤證,例如由

(人)或

(匕)等構件組成的

等字形。【注,因

(人)或

(匕)極易混淆,我們在此文中将這些字形放一起分析。】

字形

,陳邦福首釋其為“此”,祡之省。說文示部云:“祡,燒柴燎祭天也,从示,此聲。”段注“柴與祡同此聲。故燒柴祭曰祡。”“天子適四方,先祡。”李孝定云:“此,止也。从止从匕......陳氏釋此,讀為祡,說並可从。”于省吾按“'此’在卜辭為地名,亦為用牲之法。”

關於“此”的字形,我們見到較多的是字形

,即將

置於

(匕)的後側,還有一個字形

,即是將

置於

(匕)下。見李宗焜《甲骨文字編》(編號0031)。如果將下面的

橫置的話,我們即得到了另一個字形

,此字形被釋為“企”,與“此”無關,其上部實为

(人),非

(匕)。

字形

,羅振玉:“說文解字'企’,古文作从足,卜辭與篆文同。”于省吾按“段玉裁云:企,舉歱也,从人止。'下本無聲......止即趾也,从人止,取人延竦之意’。其說至確。”

“企”還有一個字形

(見《新甲骨文編》P475)。需要注意的是其

的位置,在

(人)的身前,没有在

(人)身後的字形。

前文幾個字形分別将

置於

(人)或

(匕)的前、後、下三個位置,如果將

置於

(人)的上方,則得到這個字形

。羅振玉釋為“先”。于省吾按:“說文'先,前進也。从儿从之’。契文从止,从人。或从

,止在人前(上),故有先義。”【注:“先”字另有一字形

。】

另,如果將

中的

倒置,則又生成了另一個字

。陳夢家釋其為“咎”,“

是動詞,或即說文'咎災也’之咎,省口。卜辭有先且先妣先公先王為咎於王之辭”。李孝定云:“从人从夂,或从各,當即許書之咎字。”

與“此”、“先”等字不同,由“咎”這個字形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種情況,就是

的位置在

(人)的上

、前

、後

幾個方位都有,這似乎又讓我們會感到些許的無所適從。

所以說,甲骨文各字形中部件的位置,既不可隨意,又有靈活,這恐怕也是甲骨文的魅力之一。

綜上,已得到學界基本認可的字形有,由

(匕)組成

為“此”字。

(人)組成

為“企”字;

為“先”字;

為“咎”字。

另亦注意字形

,與上述字形易混,趙平安釋其為“罟”,意為捕魚之網,或用網捕魚。但該字形尚未得到學界共識,還望書家慎用。

附圗

▲ 圗1  合集32300(此)

▲ 圗2 合集31191(此)
▲ 圗3  合集19883(企)
▲ 圗4  合集18981(企)
▲ 圗5  合集28099(先)
▲ 圗6  合集23359正(先)
▲ 圗7  合集17944(咎)
▲ 圗8  合集21838(咎)

▲ 圗9  合集8381(咎)

▲ 圗10  合集21871(未確釋)

京師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 
京師大學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是由一批老專家在中國殷商文化學會關心下,依托原輔仁大學校友會甲骨文書法研究室,2010年於京師大學堂舊址成立的一個民間研究院(目前下轄於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研究院聘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王宇信,社科院歷史所學部委員宋鎮豪,社科院歴史所楊升南研究員,社科院考古所劉一曼研究員,曹定雲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葛英會敎授,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秦永龍敎授,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黃天樹教授等專家學者為顧問。研究院在首任院長賈書晟教授和現任院長李穎伯教授等先生的帶領下,十餘年來堅持定期開展學術活動,並組織參與紀念YH127坑甲骨室內發掘70周年學術研討會(2006,南京)、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煙臺)、“孫詒讓杯”全國甲骨文書法大賽(2011,瑞安)、中國甲骨文書法高峰論壇(2013,杭州)、紀念孫詒讓《契文舉例》問世110周年國際甲骨文書法藝術大會(2014,瑞安)、“萬世師表”海峽兩岸甲骨文書法展(2016,上海)等全國及國際性甲骨文學術研討與作品展覽會。在多年專注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2017年10月,由首任院長賈書晟教授主編、研究院同仁合力編著的《殷墟甲骨文書法探賾(三卷本)》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2018年1月,該新書發布會在京成功舉辦,並受到多方面關注和好評,2019年3月,第二次印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