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城隍庙(淅川文化探索之三十七)
编者按:大坝锁丹江。有500多年历史的河南省淅川县城,沉没于碧波荡漾的丹江湖底。2004年,笔者采访了8位老人,讲述关于淅川老县城的故事。而今,采访对象或已迁移他乡,或留守在丹江岸边,或已经作古。但他们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古香古色的淅川,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
讲述人素描:潘双林,男,70岁。淅川县老城镇新建村西街组组长。开一小店,卖糖烟酒。他,八字须,黑脸膛,灰白头发。说话声音沙哑,但一个字一个字的,清晰,有底蕴。
我家是贫农。土改时,分房产,把城隍庙对门的三间门面房分给俺们。与城隍爷做邻居,阴气大,但俺们不怕。俺父亲常说,为人不做愧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只要正正派派做人,做城隍爷的邻居又有何妨?城隍庙在老县城西北角,占地8万多平方米,是淅川县城(指老城,下同)最大的建筑群。城隍庙的门前是一步三弓桥,左右是一对石狮子。狮子高约丈许。质地纯正,做工精细。远看,雄伟,高大。近看,细腻圆润,形象逼真。可惜,破“四旧”、立“四新”时,被西关民兵砸了。当时,人们皆不敢言。唯独讨饭出身的宋红寿,慢悠悠地对执行任务的民兵说:“这对石狮子,不吃你们的饭,不花你们的钱,何必要置它们死地呢!”城隍爷是掌握城内阴间事务的官。论官位,大概属七品。论权限,权力还大于人间的县令呢!可不,旧时衙门断不了的案子,城隍爷能断。教育不好的人,城隍爷能教育。在旧社会两个人因事发生纠纷,衙门解决不了,最后还要找城隍爷。两个人一起,到城隍庙大殿。先跪下磕头、上香,后捋城隍爷的胡子。捋三下,再跪。赌咒。若哪方心中有愧,跪时惊慌,触动了地下的机关,神台上的城隍爷便猛地站起,挥舞拳头,怒目圆睁,吓得做假者缩成一团,必吐实情。城隍庙的前院两侧,是二十四廊坊。里面供奉有挖眼、拔舌、下油锅等恐怖雕塑。每个雕塑,都是一种教育。不孝敬公婆者,死后要下油锅。骂丈夫者,死后要拔舌……凶悍泼妇,不孝之徒,进了城隍庙,没有不触心动性,痛改前非的。
传说,城隍庙内供奉的小鬼中,有一饿死鬼,嘴馋。和尚们吃凉粉,他便想吃。他拿人们供奉的钱,去大街上买凉粉。卖凉粉的便卖给他。可每天结帐,发现钱总是少一分,而多一纸灰。卖凉粉的知道有鬼在做怪,便用桃木做了一个碗,每次收钱,必把钱放到桃木碗里验证。桃木避邪,饿死鬼不敢再用冥币买凉粉吃。城隍爷知道后,便砍了饿死鬼一只手。自此,城隍庙的廊坊里,有一小鬼,缺一只手,还流着血呢!抗日战争时期,省开封女中迁移到淅川,住城隍庙。解放后,改为学校。1971年,丹江大坝蓄水。城隍庙扒后,砖、瓦、木料搬到秧田,建成了老城镇高中。(此文刊发于2004年7月5日《南阳晚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