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不到两岁的小女孩竟感染了鞭虫

作者单位:来宾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在值班,体液室的同事发来求助信号,确认粪便仪器报警的图片是否为鞭虫卵?如下图:
黄褐色,腰鼓型,可看见两端明显的透明塞,典型的鞭虫卵形态特征,高兴之余,看了一下患者的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患者才 1 岁 11 个月,小小年纪竟感染了鞭虫?
难道标本上错了?或者是植物细胞?
拿起标本重新上机检测,仪器还是报警提示找到鞭虫卵,查看图片报警信息,和第一次拍照的图片差异不大。拿起标本涂片镜检,亦能找到疑是虫卵。确认标本上机无误后,联系患者重新留取标本。检验科派人到临床与患者妈妈沟通得知,患者家住市区,平时一家人都很重视卫生,并没有感染寄生虫的易感因素,感染途径不明。
第二天患者重新留取的粪便送到检验科,拿起标本,涂片镜检,每张湿片可找到 2 到 3 个典型的鞭虫卵,如下图:
审核报告,粪便镜检找到鞭虫卵。
案例分析
患儿女,年龄 1 岁 11 个月,以主诉:「发热、咳嗽 4 天入院」。
现病史:患儿家长代诉,患儿入院前 2 天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发热,最高体温 39.7℃,伴阵发性咳嗽,非犬吠样咳,每次连咳 2-3 声,无气促、紫绀、抽搐、呕吐、腹泻,拟「支气管肺炎」收入院。入院检查,WBC:18.21×10^9/L,HGB:104g/L, 轻度贫血,MCV、MCHC、MCHC 均下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象,尿常规、细菌培养、肝、肾、心肌酶检查正常。对症治疗三天后,血常规白细胞下降为 8.13×10^9/L,其他血常规指标与第一次检查差异不大。患儿带药驱虫治疗并出院,定期复查粪便常规。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询问病史困难,通过与患儿母亲的沟通中了解到,患儿并没有鞭虫感染的典型症状,仅发现粪便性状异常(烂便),可能是鞭虫早期或者轻度感染。感染途径可能是外出玩耍时不经意间误食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东西而感染。
鞭虫是毛首鞭形线虫的简称,鞭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直肠或回肠下段等处,可引起鞭虫病。
鞭虫的生活史要点
鞭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鞭虫主要寄生于人体,亦可寄生于猿猴,因猿猴在人群中的传播作用不大,人是唯一传染源。人体经口食入或饮入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食物或生水而感染。一条雌虫每天排卵量 5000-20000 个,从感染期虫卵进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产卵所需时间约为 60 天。成虫在人体的寿命 3~5 年。
成虫外形似马鞭,前 3/5 细长,后 2/5 粗短如鞭柄,虫体体表覆以透明而有横纹的角皮。
虫卵黄褐色,腰鼓型或橄榄状,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个凸起的透明塞。
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其致病机制主要为:鞭虫成虫以其细长的前端插入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致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鞭虫以组织或血液为食,重度感染可发生慢性失血。
临床表现:轻度感染者可仅有腹泻,感染较重患者可出现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慢性腹痛、便血、消瘦、乏力等症状。患者出现贫血、指端肿大,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儿童重度感染鞭虫后,三分之一患儿排便时直肠脱垂,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食土癖的异嗜症。偶可因大量缠结成团的鞭虫附着肠黏膜,导致升结肠穿孔,腹膜脓肿。此外鞭虫感染似可诱发或加重其他疾患,如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阑尾炎等。
诊断
主要为病原学检查,常用方法有粪便改良加藤法查虫卵,驱虫性诊断,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防治与治疗
查治患者与带虫者;加强粪便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药物治疗主要有伊维菌素、酚嘧啶、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
心得体会
多亏了仪器的报警信息,才让我们顺利找到鞭虫卵,如若不然,这次极有可能会错过寄生虫的诊断,影响患儿往后的生长发育。在检验科,由于人主观因素的存在,粪便找寄生虫卵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即有选择性的查找,这会导致寄生虫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贻误疾病治疗。
参考文献:
[1] 沈继龙主编。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2010:26-27.
[2]  许隆祺主编。图说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84-98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