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学文化《道德经》第1讲
《道德经》第一讲 一谈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学术,大家都能想到这么一话题—诸子百家。这个百家都有些个啥呢,我给你说来一听,保证你立马能想起来,什么儒家,法家,道家,他们那时候搞学术就跟开辩论一样,谁都有个理。今天我们来聊聊这百家里的道家讲个什么理,仔细一听简直百味人生哪,人生处世的智慧全在这了。 道家呢,有个叫老子的,特爱寻根问底,古书里就说他还学习学到夜夜失眠,这境界得多忘我啊,人人都夸他学识好。学的太多了那就憋不住了,自个儿写了本书,名字就是这《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说这《道德经》是个啥呢,它又名为《老子》,一共有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则为《德经》。全书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字——“道”。这书里的思想,继承了《周易》、《洪范》这之类著作的朴素辩证的思想。又是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意思是,与“道”相比,那些宇宙万物也全部都是非常渺小的存在。
写了书,那就更憋不住了,老子这个人,思来想去,又生出个愿望,啥愿望?希望人们的精神都能多升华一下,讲通俗点就是什么生活要知足淳朴点,要无私懂谦让,少点功利心淡泊淡泊名利啥的。 我们就想想古时候,就老子那个春秋争霸的年代,王侯将相权力多大啊,权力一大就骄傲起来了,看看我多厉害,所有人都得听我的,我统治着一堆人,老子就见不得这傲气,就劝啊,你当个国君那你不能太浮躁,你得心平气和。那苦口婆心的劝,搁着我们现代,就跟交警劝暴躁脾气的司机一样,暴脾气能解决个啥问题,那还不得是心平气和的事情才能处理完嘛,老子写个《道德经》,也想多劝劝当国君的心平气和的治国安民。结果这《道德经》一下子就流传了几千年。 为啥能流传这么久呀?那当然是因为里面讲着许多道理,包含那些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特实用。 就拿这劝人做事平心静气来讲讲,现在都说是什么快节奏时代,快餐社会,快的弄得许多人做事心浮气躁的,学点知识就想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门门功课拿满分,开个车就挤呀抢呀恨不得把自己当飞行员,进社会工作了也不想做基层,指望着刚面试就被领导赏识一步登天,好日子立马就来。这性子也太不沉稳了。 老子就在《道德经》里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两句意思就是在说重是轻的根基,静呢,就是躁的主人。你做人太轻浮,那你就会失去稳重的根基,你做人太过于骄躁呢,你整个人可能就容易失态。
你比方说,那大富豪马某,他有钱到,在中国,只要一提名字大家都知道。人人都奇怪他咋那么会做生意,怎么挣这么多钱的?因为他不轻浮很踏实呗。踏踏实实不骄不躁的挣钱做生意,他先前也是干过特别多的活儿,耐着性子从基层从小事干起,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就这么一步步变成有钱人,这可不就是深刻了解了“稳重静心”的道理嘛。
“心静和气”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的一个主张,而这,还只是《道德经》这本书里其中一个小道理,那么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就来好好的讲一讲,除此之外,这书里面,还有些什么样大大小小的,关乎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家庭和谐、企业之道、人生方向的哲思哲理。
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吃东西,得先知道在吃个啥吧?总不能囫囵吞枣呀。所以,我们去看《道德经》,那也得先知道这书主要在讲什么。
老子的这本书,主要内容呢,就是给人讲“道”与“德”。这个“道”跟那些宗教完全不一样,可不能瞎挂钩啊,它不仅是说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讲个体修道,这一开口,多寻思寻思是不是就觉得怪深奥的。 我这么给你解释,世界万物,比方说什么花鸟鱼虫,山川湖海,总得有个根源吧,老子就觉着这世界万物的根源就可以用“道“这么个字来总结。这样一说是不是就好理解多了。
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能提起什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或者是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所以,老子想给别人说自己的思考,他首先就得给自己的论述先去定个概念。
啥概念呢?那我们就要来看看《道德经》的开篇之言,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就是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别看它仅有短短的十二个字,但是却包含了老子关于“道”的全部内涵。
老子《道德经》
这十二个字里面有个“常道”,这二字的内涵,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那些道理,小到做事,大到做人,全归在常道里。 古时候人们说啥想啥总离不开神话的色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那些故事可真是太能想了。更不用说那些什么对天地万物,超然物外的思考,那一堆堆的大思考,一进老子的脑海里,全部归结成“道”这一个字。 再给你往浅点说,比如我们说的“规律”,就是个“道”,啥规律呢?不能被定义的规律。打个比方,我告诉你,现在立马去买房子,肯定能够升值,这就当成个特定的规律,结果突然人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每个人都争着抢着跑去买房,那房子升不升值就不一定了。这个规律不能被定义了,这就是“道”了。
我们再往深点说的话,“道”,就是世界的本源。这个就太深太复杂了,还是得靠自己多想想多体会体会,或许你听完全部的道德经,这体会就出来了,还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让自个儿修修道。 大概给你解释一下“道”,然后我们现在又可以再来聊一聊这“德”字又是什么意思。 出门给老人让个座,给路人指个路,这些事是我们现在讲的“德”吗?嘿,老子研究那么久的大哲学要是这么浅显易懂,他估计是要气到吹胡子瞪眼。
《道德经》里提到的“德”绝对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呀德行呀,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说明白了,“德”其实是大家都想要的东西,譬如许多的领导,虽然职位高,也依然会做不少让下属信任开心的好事,比如办个庆祝活动请大家吃饭,过节放假不加班,大家就会觉得这领导“有德”,如果做了惹大家都讨厌的事,比如做事武断从来不听下属的建议,或者是不听他们犯错的理由和补救措施,那就叫“失德”。 老子写个书,本意是想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常说树无根也就无叶。这德是根,道就是树和树叶,没根的树哪里能枝繁叶茂起来。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也都可能失败,那更没能力去“修道”。
做个修道者,更得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要我们不能缺“德”啊。把《道德经》仔仔细细翻一遍,一看里面的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说明这可真的是基础活了。
“道德”二字了解完了,《道德经》这书我们也就大概能知道是在讲些啥了。 古代统治里面,有的皇帝就很推崇道德经,最典型的运用就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西汉统一后,统治者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理经营而出现的,那可是有名的治世之一。皇帝弄了几个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完全遵从了老子那个“无为而治”的理念,使那个时期的国家,政治又清明、经济又快速发展,俗话说,砌墙先打基,吃蛋先养鸡。西汉王朝那么兴盛,就是在这时候打下的好基础。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都有啥,比如“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也就是说社会中的规律好像没干啥事,但是因为有规律才有充满秩序的世界,整个人类社会才能繁荣起来。
又或者是“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远”。也就是啊,依照一定的原则去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要是随意使用武力发动战争,那么这种事必然会得到因果报应。就比如那些校园暴力事件,暴力的领头人通过施暴来获取利益,还有伙伴去帮他,但是最终他们都会被谴责惩罚,甚至坐牢。 有的人听说了老子推崇的这“无为而治”,还会表示鄙夷。为什么会鄙夷呢?因为他们不了解老子,更不用说了解老子的思想了,他们的思考浅薄且肤浅。在他们看来啊,这“无为而治”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统治者,还是领导者,还是普通的百姓民众,你们都啥也别干,就让这时代,这世界自由发展自由发挥去吧。
其实多动脑子想想,要是老子真是这么认为的的,那世界不早就乱了套了。所以老子会想的这么简单吗,那肯定不可能呀。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其实这都是推荐皇帝呀,你少作为吧,给下层多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他其实是想让每个人都能有点有所作为的空间。
比如汉文帝,就践行他这些理念,多次诫令地方官吏呀,你们要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农民百姓搞个农活也不容易,然后呢,对那些努力耕田种桑的人要多多给予奖励。除了这些,他还下了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思是,务农才是根本啊,可别光想着做官干嘛的把我农业给搞丢了。 汉文帝和汉景帝还在刑罚方面减轻不少,比如取消一些从秦代沿用下来的残酷的刑法,什么割掉鼻子,斩掉手脚指头,一个人犯罪了全家都陪他坐牢等等等,这些听着就怪恐怖的奇奇怪怪的刑罚一少,让老百姓们也开心了,还减少了那些暗底下隐藏的各种社会的动乱因素,一举两得,官民都快活。
所以说,《道德经》包含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运用起来还挺受大众欢迎的,放在现代,说那些当官的要简政放权,或是领导下属之间分工明确而不是越俎代庖啊越级办事啊,上层负责的少一点,下层的实际权利多一点,不也是老子的这个理念嘛。 那么下回,再给大家说说,《道德经》里面,又能教我们些什么为人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