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文人之雅

一寸龙香一寸金,仙家传药不传心

香来莫作寻常看,千载文光翰苑林

邓熛(宋代)

《说文》载:『墨,书墨也』。

墨之为物,书写为要。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墨已成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之物。

墨作为书法绘画的重要原料,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

一锭墨若是放在文人手中,便能化作清秀隽雅的书法作品;放在画家手中,便能泼成雄奇的万里山川。

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雅”的代表。

浓墨的厚重,淡墨的素雅,无一彰显着东方传统的美学理念。

浓淡之间,藏的是阴阳消长、乾坤变幻。用墨之法,从不拘泥于是浓、是淡、是聚、是散,而在于含五色、合三才、一笔书天地、一卷收万物。

古时制墨,早期多用松烟。

这需要将松木底部钻洞,点火烤干,不可残留一点松香。

待松香流尽,再将松木快刀斩成小块,堆入竹棚,于竹棚前端点火,需连烧上几天,使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着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中刮取松烟。

通常来说,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质量最好,称为“清烟”,可制作优质膜料;

中段刮取的次之,称为“混烟”,可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最差,叫做“烟子”,只可供印刷使用。

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最早的制墨方法是这样的:

“用上好烟捣细,过筛;一斤烟末和上五两好胶,浸在梣树皮汁中,再加五个鸡蛋白,又将一两朱沙,二两犀香捣细和入,放入铁臼,捣三万下。每锭墨不超过二三两,宁可小,不可大。”

到了宋代,使用桐油烟渐渐变成了主流。桐油烟不同于松烟,制出的墨黑而泛紫,体重而有光泽,深受历代书画家的喜爱。

无论哪种墨,在制作过程中都要经历千般刀斧,万种琢磨,历九九八十一难,去粗取精,最终在十斤桐油中也不过能烧出半两的上等烟料。

一锭墨,若只是黑漆漆一块,那便少了趣味。

当墨锭压成,还要请工匠在上面描金画银,雕出山、水、鸟、兽,写上诗词、楹联。

一块墨在手,只是拿着端详,便能赏到太白醉酒、东坡泛舟,或是精心雕刻的经典诗句。

一套墨上,若非是一组景,便是一个故事。

黑色的墨块上演绎着风花雪月、古人先贤,那墨锭即便不用,只是安然放在书案上做个陈设,也足可让人仔细欣赏了。

自宋代以后,墨质越发精良,且形式与装饰俱美,使得墨不再仅仅局限于“消耗品”一个身份,渐渐变成了一种工艺美术品,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珍藏的艺术品。

一锭墨成,还要在其中加入多般配料,至于配料内容各家皆有不同,常常秘而不宣。

除了必要的鸡蛋白、鱼皮胶或牛皮胶意外,还常会加入各种香料、药材,如丁香、白檀、苏合香等,各种配料多达千种以上。

此后将墨放入模具中,压成各种形状的墨锭,放在墨匣当中,等着一位文人入手,等着重新开启之日。

在等待中,墨锭便在匣中氤氲着它的墨香,

待有开匣一日,清雅的墨香弥漫开来,使人心旷神怡。

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繁复的工序,使得文人墨客在研墨之时,能伴着那一缕墨香才思泉涌,在书画间感受一锭好墨带来的安心感。

一锭好墨,一点如漆。质地坚细、色泽黑亮,却能用这一墨、一笔、一纸,运墨而五色具,这是墨与使用者的“天人合一”。

一锭墨,便如一段人生。

烧油取烟,历尽劫火,始成方墨,重不过二三两,宁小勿大。如人生在世,经历困苦,方知收敛锋芒,谦以待人。

墨小而黑,放在身边是何等的不起眼。可当你将墨在砚台中慢慢研开时,那渐渐散逸的墨香却又何等令人心安。

君子待人,令人如处幽兰之室,凭的便是底蕴。

浓、淡、枯、润,诸般颜色都是一锭墨研出,只黑白两色,却能表达世间百态。

这便是墨,任你见我五光十色,我故如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墨如君子,故而研磨当正

墨心映人心,墨正则心正,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取浓淡适中,得中庸之法,不求过厚过薄,当知过犹不及。

将墨研得比平常用时稍浓一些,再用几滴水破开。到此时,不急着下笔挥毫,点上一炷香、喝上一盏茶,等着墨自然化开,然后方可施展自己的丹青手艺。

等墨化开,也是一个清心的过程,唯有平静淡雅,才能得墨中之香。

一锭墨的好坏,不是看它包装精美,雕刻精致,勾金嵌银。

欲知一锭墨的好坏,终究要准备一方砚台,将墨研开,看那墨色,嗅那墨香,方知与好墨有缘否。

研墨,不可急躁,不可乱心,研墨既是让自己与墨相互认识的过程,也是让自己平心静气的过程。

研墨即修心,修好了心,方可提笔挥毫,为自己的身心未来,写好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0)

相关推荐

  • [罗士泂]守“墨”成规——文化视野中的墨

    摘要:在书写工具愈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围绕着墨(块)与墨汁之间的争论始终存在于书法与艺术圈内.一部分人坚持从古法规约出发,基于传统美学概念强调磨墨.墨法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也表露了作品留存万世的愿望: ...

  • 中国墨

    中国墨是历代人们文化生活的必需品,它在文房四宝中,不仅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而且还是一种综合工艺美术品.它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并在国际上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从文献记载中可知,中国古代的墨 ...

  • 徽墨制作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墨制作技艺复杂,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 ...

  • 关于各种类墨锭的测试测评终于来了

    之前说的墨锭测试终于做完了,非常累人的大工程,花了不少功夫,但收获也算颇丰.一开始的初衷是想借这个机会,把不同品级不同制法的墨,限定其他变量,统一试用一遍,也只有亲自上手实践对比过,才能让自己对墨的理 ...

  • 文人茶室雅器,木化石,天然纹理茶盘

    文人茶室雅器 木化石「茶盘」 规格:92*26*4cm 古人曾这样描绘自己的生活:『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 ...

  • 墨庄集雅第43期 || 群英雅集 ||【总453期】

    本 期 作 者 |南郑樵隐|大爱无言|三峡纤夫|羽鱼| |我自横刀|博陵闲士|沙漠独行|云轩| |东方欲晓|古道西风|青鼎居士|风文| |坐看云起|晴朗天空|碧空如洗|余墨| |侯松照|张定华|陈寿章 ...

  • 墨庄集雅第42期 || 群英雅集 ||【总446期】

    本 期 作 者 |晓枫婉月|南郑樵隐|有容乃大|云轩| |碧空如洗|博陵闲士|古道西风|点我| |沙漠独行|歆雨倾尘|开心老吉|渺鸿| |樊旭东|罗保安|侯松照|平平|金钢| |郭建生|张定华|邓学辉 ...

  • 文人案头雅柜,小叶紫檀,夔龙纹博古柜

    48*24.5*69cm 9020g 夔龙纹是中华传统装饰纹样,俗称"拐子龙".在古代青铜器常用夔纹,到了清代,家具纹饰也多用夔纹,在明清的景德镇瓷器上也非常流行,其硬角折弯,苍劲 ...

  • 文人书斋雅器,黄杨木满雕工,西园雅集香筒

    黄杨木「西园雅集香筒」 规格:9.5*9.5*3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宋册页<秋窗读易图>,绘水边一座院落,院中几间瓦屋,中间为堂,堂之东一小室,室中一张书案,案有展卷之册,焚香之炉,炉 ...

  • 墨庄集雅第44期 || 群英雅集 ||【总457期】

    本 期 作 者 |博陵闲士|南郑樵隐|晴朗天空|荷娘| |沙漠独行|青鼎居士|坐看云起|厚朴| |墨雨羁人|缘来如此|读书读报|淳辉| |蒋厚雄|张定华|樊旭东|云轩|余墨| |郭建生|侯松照|沈连成 ...

  • 古代文人的雅室之韵

    所谓深房雅室,面积无需很大,足够就好,静谧最合心意,而要能称得上雅室,着实需要一番功夫. 此所谓"雅室何须大,得趣不在多."半分悠闲半分雅致最是难得. 屋易得矣,而雅致难寻. 清闲 ...

  • 墨庄集雅第41期 || 群英雅集 ||【总441期】

    本 期 作 者 |南郑樵隐|潜龙在渊|深山牧童|厚朴| |沙漠独行|博陵闲士|碧空如洗|沙砾| |观棋不语|大浪淘沙|坐看云起|国庆| |戴克春|冉华明|邓学辉|阿斌|钟宥| |肖红波|刘春辉|陈寿章 ...

  • 墨庄集雅第40期 || 群英雅集 ||【总438期】

    本期作者 |博陵闲士|坐看云起|潜龙在渊|云轩| |蒋厚雄|万家华|王本清|羽鱼|孟力| |东方欲晓|沙漠独行|南郑樵隐|五哥| |郭建生|辛金明|侯松照|懿子|闲人| |龚建奇|李登川|杨万恒|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