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时,澶州战争时,明明是宋朝赢了,那为什么还要给契丹缴纳岁币呢?
宋朝历史上与北方打交道一般都是吃亏的,澶渊之盟是为数不多(也可能是唯一)赚到了的。
当时的背景是辽攻宋守,辽大将萧挞凛被射死,场面上宋有一定优势。
但宋能不能反攻回去呢?显然不能,看清明上河图就能知道,宋缺马,冷兵器时代步兵是防守用的,进攻还得靠骑兵,而从南往北攻,宋一点优势都没有。
当然,辽也攻不进来,所以得和谈。
这场谈判极具戏剧性。
谈判前,宋真宗给谈判专家曹利用的底线是不割地,一年给一百万(其实不是,后面会提到)。但曹利用出门 前寇准又把他拉一边警告 :“虽有旨许百万,若过三十万,将斩汝!”就是说寇准的底线是三十万。
可以想像曹利用当时压力很大。但此人运气不错,辽方是土包子,根本没有谈判技巧,最后结果是“许遗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刚刚三十万。
最精彩的在后面。
回城后,宋真宗急着要知道消息,让太监打听,事关机密,曹不敢明说,就伸了三个手指。太监回去传话:”三个手指,怕不是三百万?“
真宗吓一跳:这么多!又叹了口气”真能把事情了了,三百万就三百万吧“
可见他的底线在那,也可见没文化有多可怕,一下就少了270万!
往后看,这三十万宋给得一点也不吃亏。
首先没割地,双方约兄弟之国,是平等关系。
其次,此后一百多年双方没怎么打仗,保证了和平发展的机会。以宋的战斗力,后来西线西夏都打不过,如果两线做战,必死无疑。
最后,通过双边贸易往来,经济发达的宋又把钱赚了回来。据专家计算,当时宋一年可以从辽手里赚到80万,远远超过这30万。这还不算节省下来的军费。
在古代,游牧民族经济来源很不稳定,要发财基本靠抢,因为有马,真打农耕民族是打不过的,给点岁币是通行的做法,说是保护费也行,说是救济款也可以。
总之古代的岁币不能简单视之为为“丧权辱国”。
。。。。。。。。。。。分割线。。。。。。。。。。
有一些观点可以明显看出是某些历史书教出来的“好学生”。这类人会把中国历史看的很简单,有人曾归纳出四条凡事:
一、凡是推动统一的就是进步的,反对的统一的就是反动的;
二、凡是抵抗外来势力的,就是超级进步爱国的(比如三元里、义和团之类),反之就是超级反动不爱国;
三、凡是造反的都革命的(因此历代造反头子,如李自成之流得以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四、凡是扩张了领土的都是进步爱国伟大的(因此清宫一拍再拍,宋朝无人问经),反之就是丧权辱国的。
改革开放已有四十载,当年的历史遗毒却是一直都在,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