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老年公寓长者心理改变的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
(1)感觉与知觉衰退
表现为眼睛老化;听力下降;痛觉温觉迟钝;味觉不敏感;睡眠时间减少;对事物反应缓慢;动作不如从前灵活;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深居简出,懒于交际。
(2)学习与记忆衰退
表现为兴趣爱好减少;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害怕学习新知识;电话号码反复记不住;很多熟人的名字想不起来;读书看报记住的不如忘记的多;刚说过的话一转身就忘了;常常记不起随手放下的东西。
(3)思维与想象衰退
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讲话变得啰嗦缓慢;幻想越来越少,理想逐渐丧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迟钝,概念形成缓慢;习惯心理巩固,不接受新鲜事物。
(4)情绪改变
表现为情感不稳定,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对喧闹感到烦躁;对刺激趋向冷漠;对喜怒哀乐反应强度降低;有时候对刺激反应强烈,情绪的难以抑制,变得敏感多疑,对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事往往很认真,常把听错、看错的事当作对他的伤害而感到伤心不已;常回忆已故亲友,联想自己悲悲戚戚。
(5)意志衰退
表现为丧失探索精神、做事犹豫不决、缺乏毅力和韧性;对下决心要做的事情拖拖拖拉,迟迟不行动,进而放弃;害怕困难,喜欢凭老经验办事;遇到挫折,悲观失望,丧失勇气。
强烈的、持久的不良情绪,可影响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这种影响持续时间过长,这些生理功能的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和发展,导致出现病理性变化,成为心身疾病。
长者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有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应激性溃疡等。此外,心理、情绪对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所有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同时也影响着长者的心理健康。如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轻则会削弱长者的记忆力和工作、生活能力,严重的则可引起智能减退和痴呆,长期卧床不起。而生活不能自理的长者,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怀疑、孤独、依赖和消极的心理。
人们对于死亡的原始反应就是恐惧,即便在今天这样文明的时代,人类仍然害怕面对死亡。研究发现,每个病人面对死亡时都要经过一个痛苦周期:
第一阶段:震惊否认期——病人对听到“死亡宣判”的第一个普遍反应是“不可能”、 “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第二个阶段:气愤——这种气愤往往针对上帝,针对老天爷,或者针对运气等。
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病人往往寄希望于老天或医生能够延长他们的生命,并常常许愿以改变某种行为为代价。
第四个阶段:悲伤——这个时期延续的时间最长,这个时候的病人主要特点是沮丧、抑郁和性格改变。
第五阶段:接受——这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反应期,一旦到达这个阶段,病人往往会尽可能地完成未达成的夙愿,这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已经趋向平静,并且对死亡不再恐惧。
(1)从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角色引起的心理改变
长者一旦退休,从几十年有规律、有责任的职业角色,突然一下子转变为无所约束、自由自在的闲暇角色,会因心理不适应而产生失落、惆怅、空荡、寂寞的情绪,易诱发心身疾病或加重原有的心脑血管病。
(2)从主体角色退化为配角引起的心理改变
长者离退休后,存在政治地位下降,社会活动范围变窄,权力和晋升机会丧失,经济收入减少,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变为社会的赡养群体等问题。面对这种落差,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不习惯,受不了,心理失去平衡,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生出许多烦恼。这些烦恼也会诱发心身疾病或加重原有的心脑血管病。
(1)家庭经济状况引起的改变
长者离退休以后,经济地位也在下降。对于离休的长者,赚钱的机会减少了,花钱的地方却增多了,例如,自己看病买药,子女结婚买房,儿孙上大学,养育第三代等都可能引发家庭经济危机。家庭经济状况不良,会让长者产生受苦受累一辈子,前景黯淡的想法,引发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
(2)家庭人际关系引起的改变
家庭是长者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场所,他们的生活及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系及长者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的影响。
一是夫妻关系。长者夫妇问的恩爱程度如何、丧偶长者能否再婚及再婚后的夫妻的关系是否融洽等都对长者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是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长者与其子女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值得关注。很多长者为子女操心劳神,直至心疲力竭;晚年丧子或子女患病,或是子女为争财产而不顾骨肉手足之情等都会给长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还有就是子女不孝或是婆媳关系紧张都会影响长者的心理健康。
三是与孙辈人之间的关系。很多长者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孙辈身上,但由于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异,在思想观念上很容易与孙辈们发生分歧。有些长者看不惯孙辈们的骄生惯养,看不惯孙辈们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往往会产生不悦的情绪。
来源:中国养老管理交流群群友整理 请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