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广西博物馆藏玉选粹
玛瑙穿坠
尺寸:最长2.2厘米 时代:东汉来源:1955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高中部12号墓。共25粒,呈灰褐棕红,其中灰黑白色相间玛瑙珠21粒,橄榄形,两端截平,孔为对钻孔;红色玛瑙珠四粒,圆球形,有对穿孔。玛瑙象征坚毅。自古以来一直被当做辟邪物、护身符使用。
玛瑙小动物
尺寸:高1.3厘米,最长1厘米 时代:西汉来源:1975年合浦县环城堂排M2出土。这串玛瑙佩饰由十一件小动物组成,其中鹅五件,虎六件。采用圆雕技法,简练地表现动物的各部位,制作工整、形体准确、构思巧妙、形态生动。战国至汉代,玉雕动物佩饰进入鼎盛时期,各类题材层出不穷,形态千变万化。玛瑙出自西域,在合浦汉墓中有玛瑙饰物的出土,反应出汉时中原与西域已有广泛交流。
西汉龙形玉饰件
尺寸:长9.4厘米,宽3.1厘米 时代:西汉来源:广西贵港市罗泊湾2号墓出土。黄褐色玉质,器扁圆弧形。印刻兼浅浮雕龙首,龙作昂首张嘴状;龙身饰绞丝纹,线条流畅,近首位两端各穿一孔。此饰件构思巧妙奇特,生动传神,惜尾端残缺。
螭龙纹青玉璧
尺寸:外径11.8厘米 时代:东汉来源:广西合浦县九只岭出土。青灰色玉质,扁圆形,中有一圆孔,此璧两面纹饰均分内外区。一面内区为蒲纹,间饰涡纹,外区饰四组双身螭龙纹;另一面内区为谷纹,间饰涡纹,外区饰四组双身螭龙纹。古代玉璧的用途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一为祭器和礼器;二为国事中礼仪馈赠;三作佩系,也作不同身份的标志;四作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西汉谷纹青玉璧
尺寸:外径16.7厘米, 内径4.1厘米 时代:西汉来源:广西贵港市罗泊湾2号墓出土。玉质青黄色,器扁圆状,中有一孔,双面雕饰排列整齐的谷纹,紧密晶莹。谷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这种大型玉璧是一种礼玉
圆形谷纹青玉佩
尺寸:高1.4厘米,径3.5厘米 时代:汉代。青玉,圆饼形。一面饰谷纹和蚕纹。一面受沁成黑褐色,中心为一圆钮,钮上有一对穿孔。玉质滋润。
蝉形玉琀
尺寸:长5.7厘米,宽3.1厘米 时代:东汉来源:195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初中宿舍2号墓。该玉琀为灰白色玉质,蝉头部略呈弧形,双眼突出,嘴角分明,弧线形的蝉翼覆盖着蝉身,蝉腹部刻有七道长短不一的横纹,表现出汉代八刀制玉工艺水平。
出廓玉玦
尺寸:外径3.2 厘米,内径1厘米 时代:战国来源:1964年出土于广西平乐县银山岭64号墓。玉玦为黄褐色玉质,呈扁圆状,有一线切缺口,外沿有四瓣相对称的花饰。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
六棱柱形水晶穿珠
尺寸:最长2.4厘米 时代:西汉。来源:1975年合浦县环城堂排M2出土。这串水晶配饰的珠子呈六棱柱形,质地透明玻璃色,表面光洁滑润,中间有一穿孔。水晶硬度为7,性脆,在制作和选料方面很讲究,这串水晶穿珠做工精致,反映了当时在玉石制作的工具及手艺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蟠虺纹玉璏
尺寸:长4.6厘米, 宽2.3厘米 时代:东汉。来源:广西贵港市新村M12出土
东汉谷纹玉璏
尺寸:长7.3cm,宽2cm 时代:东汉来源:广西贵港市火车站出土。玉璏是装饰于剑鞘上方一侧,可穿系于腰带上,将剑固定于腰间的剑饰。此玉璏为黄褐色玉质,呈长方条形,正面布满谷纹。正面两端下弯如拱桥;背面有一长方形穿孔,可作穿系之用。玉璏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谷纹高足玉杯
尺寸:高11.3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3.3厘米 时代:西汉。来源: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玉杯由一块黄褐色半透明的硬玉雕琢而成。呈圆筒形,器壁厚薄均匀,平口、直腹、圜底、下连豆把形空心座足,腹部镂刻每两个乳钉为一组的谷纹,上下左右穿插排列,口沿和下腹各刻一周卷云纹,足柄素。玉杯是一种饮酒器。该器形约始于西汉时期。晶莹润滑,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是一件艺术珍品。
“夫人”桥钮玉方印
尺寸:高5.1厘米,边长2厘米 时代:西汉来源:广西贵港市罗泊湾2号墓出土。此方印为印信,玉质黄褐色,方形桥钮,篆书白文“夫人”两字,左右排列,书法修长舒展,婉转流动,畅达自如,体现了汉玉印清俊洁净,畅达挺拔的线条特征。按照汉代制度,丈夫享有相当高的政治地位,方能称为“夫人”,因此其印主生前拥有相当尊贵的身份。
小玉管
尺寸:长8.4厘米,径0.6~0.4厘米 时代:西汉来源:1972年广西西林县普合大队普驮粮站前出土。多数为圆柱形,个别扁圆柱形,中空,两头截切不规整,穿孔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