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现||柏万城实指大观堡,智眉禅师建造大观堡千真万确!

网上百科百度的东西,有时你还真不能信,因为它人人可以编辑,如果遇上上传目的不纯的人,那他的“文章”就纯粹是为了个人目的。

一、柏晚成实指白掌塔墓主智眉禅师

翻开民国版《宁远县志·卷第二·山水·四七》,有如下记录:“东舂水又南流三里,经柏晚成,其背有太公岭,清嘉庆时,居民掘得石炭(煤),知蕴藏甚富,惜仅恃人力,采获不多耳。”再翻开《宁远县志·卷第一·疆域·二八》,则可见:“柏万城,有紫来亭,村背有太公岭,出石灰。”根据“村背有太公岭”的描述及其他地理信息,可以确定,“柏晚成”与“柏万城”实系同一地名的两种写法。

图一   柏万城宅里图

从民国时期编纂的《王氏族谱·宅里志》我们亦可发现:今“上柏万城”村落处标示着“柏家”,下柏晚成处则标着“下柏晚城”。图中的“桂花亭”在清代的《杨氏族谱》中标示着“柏晚成”。

图二  鱼形住宅并儒松公世芹公墓合图

由于柏万城村后有太公岭,我们就可知上图中的“柏晚成”则另有所指,实指图一中桂花亭东对面的柏晚成墓,即智眉禅师墓——白掌塔。来到白掌塔,白掌塔的墓塔铭上赫然写着:“业主:柏晚成”。 根据县志对白掌塔的记录,业主实指智眉禅师和他创建的大观堡,他母亲为他买下了整个大观岭,并在岭中心位置建立了大观堡,所以整个大观岭地区都称柏晚成,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立了柏万城乡,其主体范围就是大观岭。故最早意义上的柏晚成实指智眉禅师。

二、柏万城实指大观堡

《宁远县志》关于白掌塔铭的记叙上,清晰地记录着:“距山(指金台山,即佛帝庵)半里,有白掌塔,云明末故臣瘗骨于此。传者失其姓氏。初,披缁慈觉寺,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自营宅兆,刻铭塔石。”文中明白写着:智眉禅师的母亲买下大观岭,是让他生在这里做和尚。他在这里“创立道场”——创建慈觉寺,即大观堡,由于他生前俗名为柏晚成,大家又称大观堡为柏万城。

“城”的本义是指城邑的防卫性墙圈,“堡”本义是指土筑的小城,即“城”与“堡”所指系一同事物。智眉禅师所建城堡,既可以其本人名命名,亦可以根据基壮观程度命名。

三、梅木塘改名之前就叫柏晚成

智眉禅师生前是一位在家出家的居士,他在建大观堡之前就先修建了柏晚成院落,后请接班人李德胜继承时,李德胜为了让后人永远感恩智梅禅师,改柏晚成为梅母堂,到清代后人书为“梅木塘”,这些都是有文字记录的。梅木塘《李氏族谱》记载:“慎斋公为邑名士。早游泮水,旋食饩廪,学行兼优。掌教乡学,循循善诱,来从学者一经提示辄得解以去,一乡之士奉为臬。以龙门高隐(声望卓著的人的府第中的隐居者)拟之,因偕其弟子贤公(李德胜的四弟名德愈,字子贤)公行游邑东乡大观岭脚向东一里许,见一宅场(高大房屋聚集之地)烟火几家,殊廖廖也。然山环水绕,宅后峙一土岭,约高十余丈,古木森森,左右略低,联络如交椅形。宅前平敞,计腴田约二百亩,井塘灌溉,四水归池,无不拱向宅前,罔或遗流他处者。公曰:‘此胜地也,略为开辟,可成一大院落。’谋及龟筮,卜云其吉。越一载即挚家由大山腹迁居于斯。名其宅曰‘梅母堂’,二公遂为此地开派之祖……”

文中的“龙门高隐”即为梅,也就是智眉,取名梅母堂,完全是为让子孙后代记住智眉禅师的恩德。

结论,梅即智眉的始居地为柏晚成,后改名为梅母堂,那么其建立的城堡也就可以叫柏晚成,仅仅是后人书为“柏万城”而矣。从大观堡与柏万城的知名度来看,在2007年大观堡上网之前,人们只知道柏万城这个名称,而不知道大观堡这个名称,因为大观堡在1958年后被毁。

明清时期宁远县东乡一里的集市地就在大观堡下的梅木塘村,直到光绪末年,在今浪石桥村开辟新的集市,称为永安圩,梅木塘集市才慢慢消亡下去。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个地区设立乡,因柏万城最为著名,固名此乡为柏万城乡。原来的柏家村也就成了新的柏万城村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