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奢侈,叫做中國。
在西方奢侈品圈有一种说法叫做:无中式,不贵气。
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开始,“中国风”已经向西方吹了700多年。在那些稍嫌夸大其词的描述中,西方人臆想着一个神秘浪漫的东方国度,那些瓷器、香料、丝绸等,无不像罂粟般对他们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
至十七世纪的欧洲,“中国风”已然成为一种时尚风潮。不管是建筑还是服饰,都以融入中国元素而彰显高贵。
弗朗索瓦·布歇,La Toilette,法国,1742年
今天,西方人依然对“中国风”充满热情。
尽管那样的“中国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误读,但毋庸置疑,中国拥有着深厚的美学与工艺积淀。这样的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没有自己的奢侈品牌。
好在,还是有人,愿意倾心俯身,穿越层层虚假的繁荣与认知的屏障,寻到中国文化的根深叶茂处,采撷出最有生命活力的部分,将其转化成属于当代的时尚。
端木良锦,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11月,香港佳士得世界名包专场,拍卖的245只包袋中,有230只Hermès、12只LV、2只Chanel,和1只端木良锦。
香港佳士得世界名包专场 端木良锦“凌波”包
端木良锦,以木为魂,以锦做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品牌。
“凌波”包的灵与美,来自于对《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的浪漫想象。它像是一个孤独的骑士,载着中国文化与东方美学的荣誉,在西方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奢侈品包袋领域,突出重围。以中国风度,重新定义奢侈。
当带着几分好奇走到端木良锦背后,了解到三位创始人的经历,便更要惊叹了:
祁天,端木良锦创始人,1983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
李渊君,端木良锦联合创始人,198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李煦,端木良锦合伙人,1984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专业。
李渊君(左)李煦(中)祁天(右)
在端木良锦北京798艺术区的门店里,我们见到了祁天。听他娓娓而谈端木良锦一路走来的征程,坦诚而坚定。话语间,有着理性的严谨与逻辑,像是一潭静水;也有着满腔创作的热忱,像是燃烧的火焰。
那同样是祁天身上的两种气质:火是心之所向,是缪斯之神,指引着他永远选择让自己感动的方向,水则使他有足够的冷静,将梦想化作实践,跬步千里……
每个人的人生皆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那些选择就像是一个个连锁的链条,一环一环,指向人生最终的方向。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更让人着迷的,或许是每个选择背后的因。
祁天,李渊君,李煦,三个人走到一起,是机缘,更是因为喜欢。
留学归来时,他曾一度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他想到了自小就喜欢的收藏。受父亲影响,祁天小学时就开始收藏中国的古钱币了;后来,造像、铜器、书画、碑帖等等,都成了他的心头好。
在藏品市场浸淫久了,他发现尚有一处空白存在:几百几千万的东西拍卖之后,往往是被放在一个塑料盒里,或者是用报纸、泡沫一包就带回家了。他想,也许自己可以为那些宝贝定制包装。
2011年,祁天创立“端木良锦”,专为收藏品、艺术品定做木质包装。端木良锦,意为“端正的木材,优良的锦缎”,亦是做包装的两种基本材料。
那时的祁天对工艺并不了解,只是带着满腔热情一头扎了进去:木工不会,就跟着老师傅学;材料不懂,就到处去看、向工厂取经。就这么一点点摸索下来,做出了一个个精美巧思的木盒子。
祁天早期做的木质包装
端木良锦转型后第一只手包
2016年底,端木良锦的产品进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礼备选名单;
2017年、2018年,端木良锦连续登上佳士得秋季拍卖场;
2018年6月,端木良锦北京798店开业;
2019年,端木良锦国贸旗舰店正式开业;
吸引祁天的,不只是那样一种时光浸润的美,还有琵琶上充满时尚感的纹样。似是LV的老花,但分明来自千年以前的盛唐。
开始,他们也辗转找过许多匠人、工厂来实现这项工艺,但做出来的东西始终觉得“差点味道”。艰难磨合半年之后,祁天意识到:“一定要把生产环节抓在自己手中。”
既然要做,就做到极致。几位合伙人放下了建筑师、工程师的身份,拿起刻刀变成了木匠工人:从下料、仿形、切割,到雕刻、打磨、做漆等,一点点摸透了木镶嵌的每一个工艺细节。
很多时候,客人觉得挺好了,但是祁天觉得“还不够,还可以更好一点”。于是就去买更好的机器,更好的原材料,做到更加严谨的精细度。有时为了改进一个细节,甚至要翻一倍的成本。“我只是无法忍受我把它做的差一点。”
现在,端木良锦木镶嵌工艺的误差已经能控制在0.1mm内,如果用50倍放大镜看,会发现镶嵌缝隙比木材棕眼还要细小——与西方名表表盘、豪车内饰用到的木镶嵌工艺不相上下。
“我们有这种雄心壮志,我们想恢复中国人的这种文化自信,想通过这种新鲜的工艺告诉我们中国人,我们也有定义奢侈的权利。”
还有“看山镜”,同时应用了木材镶嵌、皮革镶嵌、皮革塑型等三种奢侈工艺。哪怕在奢侈品领域,这三种工艺同时出现在同一款产品上都尚属首次。
这样的精雕细琢,无疑要以漫长的时间来成就。以至于端木良锦的产品常常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唐花镜还没有吗?”“我都等到望眼欲穿了。”“包包可以赶工吗?”……
面对客人的殷切,祁天心中有千言万语,最后也只是笑笑,无从言说。
不止是木镶嵌,祁天的苛刻针对的是包饰的每一个细节。如一个晚宴包的五金配件,约20厘米的长度,却有四处弯曲,要求不能有半毫米的形变,为此,工厂开发了足有两年时间。
手包的内衬,选用的是日本京都西阵织的手作唐锦,轻轻拉开特别设计的卷帘,一眼便能感知唐朝风韵。
也有人说,为何不多招些人呢?在祁天看来,合适的匠人可遇不可求。他不愿意因为对效率的追求,就稀释掉团队的情感纯度。
皮具师对皮料有着天然的敏感与热情;打磨师在千万次的重复里,仍保持敏锐与热忱,还有抛光师,质检师……每个人都以一颗虔诚之心对待着手中之物,就像一个个有机的齿轮,环环相扣,才孕育出端木良锦每一件产品的绝色惊艳。
做手包之初,端木良锦并未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学:豹纹、长颈鹿纹,甚至暗黑风,祁天都尝试过;对于自己偏爱的中国传统题材,上至商周青铜,下至明清家具,也是不加区分地拿来使用。
如花钿纹,原是古代女子贴在脸上的一种花饰——亦是那把紫檀琵琶上的纹样,遥遥呼应着唐代女子坦然自信的审美气质。
他在探寻《洛神赋》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原是有一套完备的神话体系的。那个世界像希腊神话一样,是自由的、奔放的。只是随着层层历史的阉割,那些神话变得干瘪、无趣,以至成了一个个解释不清楚的片段:我们只知夸父追日,只知女娲造人,却不知道他们是什么神,来自于何处。
祁天想让人们看到那个生机活泼的本然的神话美学世界。所以他的创作更像是一种求索,一层一层地拨开历史的遮掩,直到找到最终的真实。
“洛神赋”画面主题推敲手稿
他先是找到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却发现并无“传神”之感,再去深挖才知道,那并不是顾恺之的原作,而是宋人及之后的摹本。
他不甘心,继续向前寻找。去找竹林七贤画像砖,去找南朝画像砖,去找北魏的石刻线艺术……去找所有他能找到的一手记录资料,而不是被人翻译咀嚼过的东西。就这么一点点地将所有东西综合起来,方徐徐铺展出了《洛神赋》的画卷。
两年的开发时间,无疑是一个反商业的选择。但在祁天看来,一切都是值得且必要的:“设计要对精神上的东西发问,这样才能做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东西。如果自己都没有感动,又如何去感动别人呢?”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在社会上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不必追逐欧美的时尚,也不必附庸表面的风雅,更不必执着符号化的国风,且看那表象之下沉寂的部分,我们的文化是如此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发。
2018年,端木良锦受邀在巴黎红楼参展,收获了一众赞美之声。但过后人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是不是日本品牌?当祁天回答“我们来自中国”时,询问者的眼神中总免不了有一丝“失望”。
那样的失望,或许来自于当下一种固化的认知: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但从未引领过世界的时尚;而日本,在三宅一生、原研哉、安藤忠雄等大师的加持之下,早已成为了东方走向世界的代言。
端木良锦在巴黎红楼参展
“我们现在做一件有历史使命的事情,就是把东方文化,把我们的传统经过我们的再造和转述,让它产生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的奢侈品品牌。”这是端木良锦的理想与使命。
在端木良锦的企业文化中,祁天曾提到两个字:“守正”。所谓“正”不是指正义感,而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是为了完成某个历史使命,一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坚忍,勇敢,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希望团队的人都能够以一颗“守正”之心,去步步靠近、实现这个宏愿。“我做好了一辈子的准备。”
那样的一种“英雄主义”似乎在10多年前就已经在祁天的身上萌芽。
2009年,祁天与女友李渊君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一场意外的车祸让他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同时也获得了5万美元的赔偿。养伤时,一日听到老狼在唱“有多远就走多远”,他与李渊君默契相视:不如,去环游美国吧。
两个人买了一辆二手汽车、两台相机,无所畏惧地走上了环游美国的旅途。一年的时间,他们走了64,000公里,去了美国的48个州,走了上百个城市,采访了上千个美国人,并将旅途所见写成了一本书。
在那本书的末尾,祁天写到:你会重新定义自己,不用再看别人,而相信“我是传奇”。
今天晚上8点,我们邀请到端木良锦创始人祁天将为您带来《奢侈 | 中国》的主题分享。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进入直播间。
如何触摸和预知未来?
如何洞悉时代的变化?
如何培养您的美学素养?
如何扩充您的智识,从而轻松应对未来?
中国,似乎正在悄悄地进入一个美学时代。塞林格说:“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为此,「誰最中國」为您请来“新美学时代”的顶尖高手,利用“一篇文章+一场直播”的方式,为您解析「誰最中國」一直倡导的理念“中国文化,当代表达”,他/她们是著名的设计师、手艺人、音乐人、导演、艺术家、创业者……他/她们在《新美学时代》、《新都市匠人》、《新音乐主义》、《新潮向玩家》中,为您展现他/她的感知、触摸、拥抱和思考,从而打破您的认知边界,扩充您的智识。
让灵魂独自偷欢,这是拥抱未来的最佳方式。「誰最中國」用“一篇文章+一场直播”的方式,邀请“美学时代”的触摸者,把文化和美学从“之前”的位置重新拉回到“之间”和“之上”,用多维的感知,打破线性认知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