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徐 飞
曾听过一节作文课,课题是“学会景物描写”。老师先出示四个语段,师生归纳出景物描写的第一种方法——多感官描写;继而出示三个语段,归纳出第二种方法——多角度描写;再出示四个语段,归纳出另外两种方法——虚实结合和色彩渲染;最后安排课堂练笔,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
老师备这节课不可谓不用心,所选语段大多来自教材且较为典型,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也较为清晰,但课上学生学习趣味不浓,虽说勉力配合,而效果不甚理想。这节课其实是当前作文课的一个典型病例,主要问题有:其一,以阅读训练代替写作训练。其二,将写作割裂成一个个小点,只在“点”上使蛮力而忽视了写作的复杂性、整体性。其三,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生命分离,忽视了写作动机、写作体验的激发。其四,把写作教学当作即教即练、即学即会的简单训练,忽视了它前后勾联、往复循环的特点。这四个问题除第一个问题外,后三个问题都体现出对作文及作文教学认识的简单化、割裂化,而我们所倡导的共生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则完全与此相反。
整体认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框架。百度百科将“整体性原理”解释为:“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共生作文教学则高度关注作文及作文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注重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
一、将单项训练点纳入写作系统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训练,是一门能力型的学科,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分解训练。当前,大家比较认可的选点训练、“点穴式”作文教学,正是基于对作文教学的这种认识。但任何技能的学习,仅仅靠分解训练是不行的。比如篮球训练,可以专门练运球、突破、防守、夹击、挡拆等,但在练这些单项时最好结合篮球现场情境,如果只练单项动作而没有篮球现场意识,到了真正比赛时就无法发挥,因而这样的训练往往功倍事半。在某种程度上,写作训练不能只成为单一点位的反复训练,而应该将写作训练点纳入到写作系统中去,考虑到各分项写作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
当前,我们教材上的写作教学内容,是将写作能力分解后的单项训练。以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的“表达交流部分”为例,必修一是记叙的角度、写人和写事,必修二是学习描写、抒情和虚构。其实,就真正的写作而言,这两部分内容的综合运用才是理想的境界,但教材上并没有整合训练,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在记叙中描写”、“如何将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如何运用虚构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等。教材只是提供了作文教学的单项能力点,而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的整体序列。
黄厚江老师近些年开发了很多节共生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这些课例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单项训练点置于写作整体性的视角下进行关注。我们单看课题,就会发现这一特点,如《记叙文中的描写》、《角度的选择与主题的提炼》、《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格言的运用与思想的提炼》等。这些课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某一项写作能力点与另一项写作能力点进行了关联与整合,既突出了单项训练,也兼顾到写作的整体性、复杂性,提升了训练实效。
在具体教学内容上,黄老师也能立足于写作整体的高度来关照单项训练点。“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这个教学内容看似单一,只是教如何展开故事情节,但我们知道,在实际写作中,故事情节的展开并不单单关涉情节,它还与人物、结构、主题等相关。黄厚江老师遵循写作基本规律,在执教这节课时,以一篇学生作文为教学凭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明确了故事情节展开的五条基本要求:合理,出人意料,波折、波澜、变化,围绕一个点,事件发展有因果关联。这五条基本要求,符合写作实际,同时也正是对写作进行整体观照所总结出来的。
二、把写作与生活、生命联结起来
关于作文教学,一直有着两种争论:一种声音认为作文教学可以进行分解性训练,是一种技术活;另一种声音认为,作文教学指向于学生的精神生命的生长,通过熏陶、渐染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刘锡庆先生在谈作文教学时指出:“一是‘能够教的’,如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和语言,但这几个方面于作文好坏不是关键。二是‘半能教’的,主要指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力不能直接传入,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吸纳,这比第一条‘能教的’更为重要。三是‘不能教’,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气和灵气、胆气和生气。”[1]分解性训练是就作文教学“能够教的”而言,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是就“半能教”和“不能教”而言,但作文课并不能因能力、才情等“半能教”或“不能教”而不教,更不能只教知识、技巧等“能够教的”。共生作文教学主张,打通技术与生命的通道,既关注技术性训练,同时也不忽视精神性生长,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生命联结起来。
共生作文教学遵循写作规律,顺着写作之道展开教学。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发现,不少优质作文课都呈现出共生作文教学的特点。下面这节课例就体现了共生作文教学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生命联结起来的理念。肖培东老师曾借班上过一节精彩的高三作文课,课题是《小小鸟窝,大大世界》(实录收于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肖老师有一年冬天来这所学校,在凄冷的黄昏里看到高树上寂寞的鸟窝,当时内心涌起深深的怜意。教学灵感源于一次意外的阅读。“光秃的枝丫上,喜鹊的窝,有些孤零零的,是最后守着的一枚叶,守着树。”读到这句时,肖老师的眼角湿润了。于是,肖老师带着对鸟窝的温柔情意上了这节作文课。课上,肖老师真挚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捕鸟带来的乐趣,想到了跟随鸟窝的一路成长,想到了亲情,想到了已经消逝的岁月,想到了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活了,课堂活了,学生当场写作的文字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生命领悟,清新自然,精彩纷呈。高三学生的笔下告别了应试的匠气,而流淌着灵气、才气。这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肖老师将学生的写作与他们的生活、生命联结起来,唤醒了学生的写作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三、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学习场
共生写作教学倡导,将“个体写作”变为“群体写作”。群体写作意味着,学生的写作不再是孤立的、被动的,而是在一种合作的、开放的、主动的、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整体性的学习场。黄厚江老师指出:“学习场既是一种学习环境,又是一种学习系统,它是指所有事件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它是这个整体中的所有人、所有事物发挥作用的关系场,是一种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内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环境’。”[2]
从学习场的视角来看,理想的作文课应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唤醒,彼此召唤,形成精神共振和言语表达的丰富生成。我曾执教过一节作文课《如何写好心理》。课上我给学生讲述了我遇到的一件比较惊险也比较纠结的一件事:帮儿子到植物园采桑叶,但在桑树上采摘时不小心摔下来,慌乱中抓住了一根大大的树枝,人倒没事,但桑树条被我硬生生地拽下来,是趁没人注意赶紧溜走还是去向园林工作人员坦承过失,我陷入了纠结中……我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让人纠结为难的事。有的说,与妈妈斗气后想和好却又想维护所谓的“面子”;有的说,考砸了想瞒住爸爸妈妈又担心东窗事发;有的说,两个好朋友都发出了周日邀请,不知该如何选择……学生的体验逐渐被激活,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用一段文字写出来。接下来,在交流各自的习作片段时,我和学生共同提炼出心理描写的有关方法,如内心独白、环境渲染、情景想象、言行流露等。再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两三种手法修改自己的原作,在随后的交流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心理写得丰富曲折,顺势引导学生发现心理描写的更高境界——写出内心的层进变化。让学生第二次修改原作,写出内心的波澜。课上,我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体验,少数学生的体验又唤起更多学生的体验,而在交流习作片段时,师生共同探索写作规律,这就形成了课堂共振的学习场。
共生作文教学倡导,大家一起讲故事,大家一起写作文,这正是充分利用具体的学习场景、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协调的学习环境,发挥学习场的整体推动作用,促进学生的写作活动。而要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学习场,教师要先于学生思考,精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而在教学现场又能与学生融合无间,顺着学情因势利导,构建将所有人都纳入其中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