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顽固口臭”的千古奇方,揭示一个秘密:口臭,就是凉的吃多了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脾胃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口臭这件事儿。

   人,为什么会口臭?

   有些人可能会想到,是肉吃多了,或者是烟酒摄入太多了,再不就是不刷牙、牙齿有毛病等等。

   其实,这些都可能不是真正原因。

   现在,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如果一个人吃粮食、寒药过多,他也容易口臭。

   这么说,你可能不理解。来,我给你说一张真实的医案。

   这张医案,原载于1991年的《陕西中医》。我将其收集过来,珍藏至今,不时拿出来温习。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性患者,年17岁。

   她本来长得很漂亮,如花似玉。但是,她偏偏有一个毛病,就是口臭。

   她这个口臭啊,很厉害。每天哪怕是刷牙2到3次,依旧得不到控制。

   而且呢,她还有口干口苦、便干、手心发热等毛病。这看上去,显然是有火啊。

   因此,她也服过不少清热泻火的药。结果,无济于事,口臭反而原来越严重。

   这可怎么办啊?妙龄少女十分痛苦。于是,她转投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滑,舌体薄黄,舌质红,手足心热,而且食欲不振,不爱吃东西。

   看到这些,医师忽然问,之前是不是吃过很多凉性的药?或者说,最初喜欢碰一些冷饮、凉食?

   这个患者点头称是。凉的东西,她从小就喜欢,可能和先天体质有关系吧。到后来,出现口臭的毛病以后,服用清热解毒的药,也是很自然的事儿了。

   医师道,今后可不能这么吃了。现在的状态,就可能和凉食、凉药有关系。

  

   接着,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升麻、黄芩、石斛、枳壳各15克,防风、白芷、法半夏、栀子、甘草各10克。鸡内金5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药用4剂之后,口臭得到很大缓解,食欲增加。最后,再用8剂,口臭消失。

   这是什么道理啊?我给你从头说一说吧。

   乍一看啊,这小姑娘确实是有脾胃之热。便干、双手心发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滑,这都说明是有热象。其中这个滑脉,中医辨证认为不仅指的是有痰湿,更要考虑有火。火势迫气血快速行进,于是脉象滑。

   脾胃有热,迫使浊臭之气上犯,当然口臭了。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用清热解毒之品,无效呢?

   答案,就在她纳差这个现象上。什么是纳差?就是不爱吃饭啦。不爱吃饭的原因是什么?是脾胃运化乏力,是脾胃虚弱啊。

   因此,她这个脾胃之热,和脾胃虚弱之间,有关系。

   这到底是什么关系啊?简单理解,就是脾胃运化无力,导致水谷郁积,日久形成了郁热。这个郁热,你越是用凉的、寒性的东西来解,可能越严重。因为寒凉之品都加重了脾胃的虚弱啊。

   所以说,这个女孩之前用很多清热解毒之品,不但无效,反而问题加重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我觉得,医案里用的配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这个配伍啊,其实是化裁“泻黄饮子”。这个方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源于《济生方》,有的说源于《证治准绳》。它本是很实用的方子,但是后世对它的研究不多,以至于不少中医方剂学专著里头,不去介绍它。它的原方组成,就是白芷、升麻、枳壳、黄芩、防风、半夏、石斛、甘草。它本治风热蕴于脾经。但是我说,它就是发散脾胃郁火的。你看,这里头除了黄芩、石斛有清热滋阴的意思之外,白芷、升麻、枳壳、防风、半夏,都是辛散、散结之品啊,意图都是把火往外发散,试图给散出去。这就是和一般的“清热”,思路迥然不同了。

   医案里头,不过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栀子和鸡内金。栀子,增进清热之力,鸡内金则增进了脾胃运化之能。

   所以说,医案里头的配伍,以发散脾胃郁火为主,清热和恢复脾胃运化之能为辅,这样就起到好处地解决问题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参考。

   其实,临床上这样的口臭患者,是不少见的。他们的口臭可能很顽固,有便干、口干、口苦、口渴等有火的表现,同时呢,食欲又不太好,消化不给力。这个时候呢,不要盲目的清热泻火了。因为你脾胃运化之能不好,越是用寒凉之品,问题越严重。怎么办?医案中的用方,给了我们新的思路。我希望读者朋友,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适当借鉴。你自己不要盲目尝试。

   另外,我希望读者朋友,饮食上不要太过嗜寒凉之品。你把脾胃运化之能吃坏了,除了可能让你拉肚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遏制了你的脾胃运化,导致水谷积滞,化为郁火。到最后,你就口臭、口腔溃疡,于是就形成一个局面,叫做“外热内寒”。如果是这样,调治起来就很麻烦了。你不懂这个道理啊,所以就去降火。结果,越降火,问题越严重。

当然了,上述这些,是我一家之言,代表着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理解,不见得全面,不见得准确。我写出来,权作抛砖引玉。大家有不同意见,不妨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文中验案里的配伍,仅供参考,希望非专业人士要在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