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一石不是《爨宝子》,而是这块汉碑

《孟孝琚碑》,又称《孟孝踞残碑》《孟琁残碑》,全称《汉严道君曾孙孟广宗残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云南昭通城外白泥井出土,出土时是云南省唯一一块汉代碑刻,号为云南第一石。现存残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高133厘米,宽0.96米,共存260字。

此碑置放于昭通市内原地区实验中学,后实验中学搬移望海公园后改为实验小学,后实验小学搬离现昭通大道与金鹰大道交叉口新校区后,现为新开发楼盘文渊小区内。碑于清光绪27年(1901)在昭通白泥井出土,当年移置昭通城内文庙。

此碑主要记述记述孟孝琚的生平事迹。孟氏为著名“南中大姓”之一,孟孝琚,原名孟广宗,“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时边疆地区已深受汉文化影响。碑文辞典雅,形体、画像、书法都是东汉时期盛行的风格。从书法上看,碑文系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画瘦劲古朴。它的发现,不仅打破了“北方南圆”的陋说,而且可以探索“汉隶与今隶递嬗痕迹”(梁启超语)。

是碑出土以来,名满海内,题跋者多至数十家,被誉为“滇南瑰宝”、“稀世之珍”、“古汉碑第一”。1965年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孟孝琚碑作为汉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孟孝琚碑》原拓局部图片

《孟孝琚碑》原拓局部图片

《孟孝琚碑》原石局部图片

《孟孝琚碑》原石局部图片

(0)

相关推荐

  • 文化大家龚望先生隶书,长锋写隶书,被誉为“津门名家”

    龚望(1914-2001),字作家.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市人,幼承家学,早年毕业于天津国学社,曾在严范孙先生主办的崇化学会学习.龚望先生一生清贫.勤勉,在经史.诗文.佛学.训诂.金石.书法等领域均有 ...

  • 云南石刻的时空分布及其学术价值

    云南石刻的时空分布及其学术价值 赵成杰 摘要:云南全境石刻约有7255种,涉及宗教.人物.碑记.公文.环境等五大类.二十四小类,广泛分布于昆明.曲靖.大理.丽江等地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以及 ...

  • 风雅版的“爨宝子”——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东晋刻石》

    王兴之(310-340),字稚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征西大将军行参军.赣令.咸康六年(340)卒,次年葬建康白石(今南京市下关区象山).其妻宋和之卒于永和四年(348),与之合葬.1965年 ...

  • 爨体书法饱受争议江西万年周晓敏如何写成爨宝子第一的

    爨体书法饱受争议江西万年周晓敏如何写成爨宝子第一的,当时云南省曲靖出土爨宝子碑惊动书法界,当时书坛怪才曾翔也曾经研习. 曾翔研习时知道爨宝子碑要火,就在他的培训班里挑选了一位最有资历的学员,他就是江西 ...

  • 秦咢生“爨宝子”体书法

    秦咢生(1900.1.28.--1990.2.9.),中国著名书法家.印学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秦派书法创始人.原名寿南,字古循,初名岳生,嗣改译生,後以<说文&g ...

  • 爨宝子的孪生兄弟,原来是他!

    晋故振威将军杨光远碑 后晋天福2年 原刻 民国拓本 尺寸 50.33*134.03厘米 墨拓本 朱拓本 局部 晋代隶书碑刻欣赏<杨光远碑>民国拓本全图 隸書楊光遠碑. 後晉天福2年[937 ...

  • 姚国雄集爨宝子字录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艺术简介: 姚国雄:自号<出局老人>,<孙山外>.斋名<静观自得斋>.浙江嘉兴新塍人.著名书画家.名中医姚颂椒嫡孙.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书画与收藏,经营书画近30年 ...

  • 为什么参展的“爨宝子风”作品越来越受重视?

    <爨宝子碑>是由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典型风格隶未去,楷末成处于隶书向楷书的转型之间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过度风格<爨宝子碑>不管是在结构还是在笔法上既有隶书继承又有楷意的开拓一碑 ...

  • 怎样写好《爨宝子》?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昨天,侠客粗略介绍了<爨宝子碑>的来龙去脉.今天,我再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它的结构特点. 首先,学习之前,我们一定要练好下面这个图形: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 ...

  • “滇中第一石”被当成厨具74年,专家气得流泪,如今是国之重宝

    如今博物院中的许多国宝都有着极其有趣的经历,比如陶鹰鼎,一度被村民当成了鸡食盆:还有那个"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的渎山大玉海更是被当成了腌菜缸,这想一想都是欲哭无泪啊. 我们下面要介绍 ...

  • “滇中第一石”沦为厨具74年,专家气得流泪,如今是国之重宝

    中国是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国度.所以文物在我们国家来说可以说多如繁星.所以很多百姓有时会把文物当成工具.就比如说陶鹰鼎曾经被村民拿来当喂鸡的工具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件文物也不例外,它竟然被村民用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