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胡子的太监童贯:宋徽宗时期的丑闻,丞相也分公、母
童贯是神宗和哲宗时的太监头子李宪一手豢养起来的太监,自小就在宫中,学会了当太监那一套谄媚逢迎的伎俩。《宋史》本传说他“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由于他善于察言观色,会揣测主子的心思,很受宋徽宗的宠幸。
他又与朝臣勾结,特别是与蔡京之流,相互利用,相互吹捧。
童贯与一般太监有点很不相同的是,状貌魁梧,满脸横肉,“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可能没有阉干净,后来返生了。当他领枢密院院事,迁太传,封泾国公时,与蔡丞相蔡京共掌朝政。“时人称蔡京为公相,因称贯为媪相。”丞相也分公、母,这是亘古未见,是宋徽宗朝的一大丑闻。
更有意思的是,童贯居然代表宋徽宗出使契丹。当时朝野哗然。有人对宋徽宗说:“以宦官为上介,国无人乎?”宋徽宗贵无耻地回答:“契丹闻贯破羌,故欲见之,因使觇国,策之善者也。”堂堂的大帝国,竟派一个太监为专使,真是荒唐透顶,贻笑大方!大概也只有宋徽宗这样昏庸的皇帝才说得出:这大概就是他的“策之善者也”。
童贯出使归来,益发得势,“庙漠兵柄皆属焉。”太监掌握兵权,亲自监军作战,这是童贯与一般太监又有一大区别。虽然宦官监军唐代就有,但像童贯如此亲自指挥作战,却是少见。
童贯监军,打过一些小胜仗,比如上面提到的镇压羌人之类。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云:童贯“继西边用兵,又以功进。于是缙绅无耻者,皆出其门”。其实,童贯的所谓“军功”,有不少是枉报的。比如,一次在西北萧关与西夏作战。他威逼大将刘法冒险出战,结果刘法遭到伏击阵亡,大败。“贯隐其败,以捷闻,百官入贺,皆切齿,然莫敢言。”慑于童贯的权势,朝中无人敢戳穿他的骗局。
可是,也有人敢说的,那就是教坊伶人。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写道:
“宣和童贯用兵败窜。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其一当额为髻,日蔡太师家人也;其二髻偏坠,曰郑太宰家人也,又一人满头为髻如小儿,曰童大王家人也。问其故?蔡氏者曰: ‘太师觐清光,此名朝天髻。’郑氏者曰:‘吾太宰奉祠就第,此名嫩梳髻。’至童氏者则曰: ‘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也。,”“三十六髻”,
谐音俗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讽刺童贯临阵逃走。
《水浒传》的作者,抓住了童贯经常枉报军功这一点。描写了“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两赢童贯”,把一个气势汹汹要踏平梁山水泊的童贯,打得落花流水,“杀得童贯胆寒心碎,梦里也怕,大军三停折了二停。”他狼狈不堪地逃回东京,请求蔡京在朝掩盖过去。蔡京向宋徽宗奏道:因为“天气暑热,军士不伏水土,权且罢战退兵”。
这些描写,大体上符合历史的真实。当然,描写宋江打了大胜仗,还在祈求朝廷赦罪之类的行动,这是不足够的。
童贯镇压方腊的起义军,却是异常残酷的。官军所到,鸡犬不留。他下令:杀人首以献的受赏。不问杀的是否为起义军,一律有赏。有的窜入民房,杀其全家,公然受赏,可惜,关于这方面,《水浒传》没有正确地加以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