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这两首歌和李宗盛、乃至滚石唱片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更有甚者把《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当成了“滚石”旗下的产物。在唱片业蓬勃发展的当年,如果营销号这样胡说八道是会得罪两家大公司的……
我听到林忆莲的第一首歌还就是《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应该是从我爸的车里听到的,我记得当时我爸还说这首歌比我的年龄都大。仔细一算,这首歌都快30岁了……可能是因为这个经历,我后来自己听流行音乐之后,对林忆莲的歌,一直是偏爱华纳体系的那一段时期,包括她短暂停留、但浓墨重彩的飞碟时代。
林忆莲在飞碟唱片的新歌专辑只有两张,1990年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和1991年的《都市心》。虽然在林忆莲在飞碟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是却帮她打开了台湾市场。后来随着林忆莲与华纳的拆伙,和飞碟的合作也就不了了之了。而林忆莲的飞碟两部曲,也承载着一个男人对她的爱。当然,这个人肯定不是李宗盛。如果你看过我转载那两篇墨墨老师写的林忆莲,你肯定能叫出他的名字——许愿。
▲林忆莲飞碟时期的两张新歌专辑,许愿都有参与制作。
从排舞老师到形象设计师,再到音乐制作人以及经纪人……许愿在林忆莲身上的付出,可以说比林忆莲接触的任何一个音乐人都要多。许愿也成功把林忆莲从SONY时期的日系少女,转型成了欧美范儿的都市路线。“都市触觉”系列以及后来的《梦了、疯了、倦了》和《野花》,堪称林忆莲最具艺术气质的作品,而这些都离不开许愿的概念设计。
▲林忆莲和许愿,图片来自网络。
1988年,许愿想为林忆莲开拓国语歌市场,便带着林忆莲的粤语专辑去了台湾,找各大唱片公司“投简历”。飞碟唱片起初作为华纳的合作伙伴,也没有接纳林忆莲,直到吴楚楚听到了新加坡音乐人Dick Lee与林忆莲合唱《情人的眼泪》,才转变了态度,决心签下林忆莲为其打造一张有东方色彩的“都市触觉”。戏剧性的是,这次林忆莲简历投递过程中,竟然还在滚石唱片的“面试官”李宗盛那里碰了壁……不知多年以后李宗盛帮林忆莲制作专辑时,会不会由衷地感叹一句:真香。第一次听到主打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的demo样带时,吴楚楚发出了一个唱片公司老板最真实的感叹:“我听到了钱掉下来的声音”。的确,这首歌后来红遍了华人世界、专辑也有几百万张的销量,更作为极少数的香港歌手专辑,入选了评审要求苛刻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之一。无论是传唱度、商业、还是艺术性,《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都是教科书般的存在。
既然专辑是都市路线,还要有东方色彩。那么完全的台式芭乐肯定不行、完全的欧美cover更不行。这样一来,飞碟就要求旗下音乐人,各自拿出原创的作品来充实林忆莲的专辑。主打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是专辑制作人陈秀男特意向飞碟幕后大哥陈志远邀约的作品。毕竟林忆莲的案子,本来也不属于陈志远的工作范畴,但这次无心插柳的合作却成了陈志远的代表作之一。向来擅于写芭乐情歌的陈秀男和陈耀川,也为林忆莲量身打造了与专辑里的欧美cover曲气质相当的作品。陈秀男贡献了爵士风的《哈啰寂寞》、陈耀川贡献了R&B风格的《走在大街的女子》。《I Still Believe》则是林忆莲直接翻唱的原曲,并没有重新为《依然》填一个国语版歌词。网上也以讹传讹说这是林忆莲翻唱玛丽亚·凯莉的歌,我相信大部分乐迷还是希望两位天后有交集,这是好事儿。关键是营销号以“普及知识”的身份胡说八道,就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这首歌真正原唱是Brenda K. Starr,某种程度上讲,她也是牛姐的伯乐。营销号混淆视听的行为和成天嚷嚷“年少不听李宗盛,长大方知林忆莲”,在我看来没什么区别。绕开李宗盛,你会发现林忆莲更好听。
说到华纳或飞碟时期的林忆莲,不得不提的幕后功臣还有伦永亮。如果说许愿提供了都市女性的概念,那么把这个概念付诸实际的人就是伦永亮。如果让我选一首歌来代表华纳时期的林忆莲,我首选肯定是粤语歌《烧》。这首是伦永亮的作品,它的国语版《你给我的爱不是爱》也收录在《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当中。伦永亮更是一人包揽了四首歌的编曲。
专辑里还有一首我很喜欢的歌,《你是我的男人》。林忆莲有同名粤语版,翻唱自比利时女歌手Viktor Lazlo的《You are my man》。或许是由于“都市女性”的设定需要,专辑里歌曲的填词工作,大多数是由飞碟旗下的女词人完成,比如丁晓雯和张方露。
对于林忆莲来说,《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不仅帮她打开了台湾市场,还遇到了另一位对她影响至关重要的音乐人——Dick Lee(李迪文)。我们后面飞碟主题的推送还会提到他,和林忆莲有关,但主角不是林忆莲。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