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梅微童话:鼹鼠的一天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证明为骨

聪明为丰腴

上一期:冰波微童话:萤火虫和星星

王一梅微童话:鼹鼠的一天

鼹鼠爱挖掘,早晨,它挖到一个金币,“见鬼,我不要。”他饿了一上午。中午它挖到了蛇的家,整个下午,它躲在黑暗的角落,心怦怦地跳。晚上,它挖到了两个土豆,一个很有水分,另一个干旱得像石块。它啃完了有水分的土豆,又抱着像石块一样的土豆睡着了。快乐、安全的感觉伴随着它。

为什么推荐你读微童话

儿童的身心发展和阅读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需要的东西如不及时给予,这就像剥夺了他们的衣食和生长的权利一样,必将影响他们以后的精神发展,而且过了这个时候往往就很难再弥补了。


二到七岁的儿童会出现“泛灵论”和“目的论”的倾向,即把一切自然现象精灵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发展都是有目的的,他们把一切都看成童话世界。


对成人来说,想象会时时受到逻辑的控制,想象与理性之间,既会相互推动也会相互抑制。儿童因理性尚未形成,他们的想象没有什么东西抑制,因而能够自由发展。这一时期对整个人生来说既特殊又宝贵,但也十分短暂。一旦孩子长大,逻辑思维生成,即到了六七岁以后,他们就再不愿任由自己的想象到处奔突了。


人的想象力自由发展的阶段,其实也就二至七岁(即使前后稍有延长,也长不到哪里去),这四五年时间也就成了人的想象发展的“关键期”。


审美是一种全身心的精神活动,美感的产生是将人的肉身与感、情、理全部调动起来。


如果说,在成人的审美活动中,想象的作用就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那么,在儿童二至六七岁的阶段,想象就更为重要了——它毫无疑问地成为幼儿审美的第一要素。


从两岁到六七岁的儿童审美,其实就是想象,就是要提供大量让他们想象力发展、让其想象力得以满足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有意味”而“没有意思”,却不能有意思却没有想象余地、没有想象的乐趣。


这时候的孩子就是一个玩的年龄,他们需要在游戏或游戏性的审美中发展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人的精神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需要大人的理解。


也曾有人想办法从小教孩子识字,每天坚持练习,这当然会有效,但并不合乎孩子生长的规律,反而牺牲了大量本应属于他们玩的时间。(阅读不要功利!)


那些在四岁时接触书籍和教学玩具以及参加旅行的孩子,大脑部分组织更薄——对发育来说是这是好事,并且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在语言理解方面的测试表现更好。


一个有丰富审美经历的儿童,他在六七岁前读过大量童话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愉快地放任想象自由驰骋,在进入学龄后,当老师教他新的知识时,如果他听到的是现成的结论而非循序渐进的诱导,那他很可能会迅速地、下意识地在头脑里跳出一个问号:是这样的吗?他会快速搜索自己心中的图式或记忆,寻找相关的知识或线索。因为他的知识库存有限而想象力丰富,他的想象会立刻运转起来。他会把这一外来的结论交给自己的想象来检测,会把各种近似的、有一定贴合点的事物拉来作类比,于是出现“挪移”,出现“形象演绎”。他也会因为自己的想象得以运转,而有一种熟悉的幸福感在内心升腾。这时,老师很可能要点他的名了,因为他的思想开了小差。

这是小学新生经常出现的状态,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状态,但往往他们会因此受到老师的训斥,有些训斥颇不合理,甚至野蛮。小学生的自尊心由此受到打击,会惊恐,会害怕上学,也会因而厌学。这种矛盾现象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好好总结的。老师其实应该珍视这种想象的习惯,这种习惯或曰“思维形式”,如发展得好,正是孩子未来的创造性的萌芽。


经过长期审美训练的孩子,在接受新知识之初,可能会比别人慢,显得有点迟钝,有点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不够快。其实他的反应比别人更快,他的头脑和内心在迅速地运转;所谓“不快”,是他没有及时回应老师的讲解,没有听到什么就立刻接受什么。这就像给孩子喂饭,大人总喜欢喂什么就吃什么的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吞下去就是。但如这样接受知识,那是很难消化并永久记取的。有长期审美经历的孩子,在食物入口后,无论如何也要辨一辨味,要由自己感觉一下,要把这滋味与以前吃过的东西比较一下,真正弄明白了,才愿意下咽——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学校里教的课程,明明当初考得很好,但毕业后却一点也记不住;倒是自己喜欢的书,感兴趣的事,真正迷惑过又深思过的问题,一辈子也不会忘。因为后者化成了(或融入了)自己的“图式”,而前者并没有成为“自己的”东西。


虽然想象能力的发展主要靠学龄前的那几年,但审美—想象却是一辈子的事,人是离不开这一最为基本的能力的。


波兰尼有一句名言很让人信服:“我们知道的多余我们所能言说的”。


当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老师传授知识,如果他是经过长期想象训练的,他会在一瞬间迟疑并迅速地搜索相关积累作出检视,亦即充分调动他所拥有的“图式”,这过程所用的时间很短,有时可以快到零点几秒,所以并不影响他继续听讲。可一旦这知识余他所搜寻的积累相冲突,他的怀疑和想象就会被激活,他头脑中会时不时泛起这一问题,他就会在发呆的时候继续想象。对于接受知识来说,这样的思维过程本来是很积极、有益的,只可惜现在的教育界对此少有正确认识。


以上内容摘自刘绪源《美与幼童》

阅读是存储,肚子里有了存货,“新物种”进来时,可对比,以熟悉去理解陌生,就像写比喻句,用熟悉的比喻陌生的,在比较中掌握了“新物种”,巩固了“旧知识”。

对小学生而言,微童话——能激发想象力;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将现实生活(特别是生活常识)和童话世界相连接;阅读指向写作,获得写作技法,训练写作能力。链接:打开童话作文教与学的小巧方式——智慧微童话使用手册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购买

《换个角度教作文——微童话教学课堂实录》

赠送一本陆生作的微童话集《石头青蛙》

我的QQ群:52803785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