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古城-山东邹城城前镇
兰陵古城-山东邹城城前镇位于山东省南部、属于低山丘陵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该镇辖111个行政村,9.8万人,192平方公里。这个小镇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是一个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城前镇古属黄帝滕域,有着4000多年文明历。“城前”名字的由来,源自古代一座城邑——蓝陵城。在明《兖州府图》上,我们可以查阅到“蓝陵城”的图示及标注;明、清两代诸《滕县志》“古迹卷”均见有蓝陵故城的载述:“城(滕县)东北八十里(亦说一百一十里)处,在城前集后。城前者,蓝陵城之前也。土人云是康王城,创始无考。”
蓝陵城的诞生和崛起,当追溯到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东周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发展变化,至东汉时期已形成占地300余亩的恢宏建筑群。以后,蓝陵城便成为具有重要战略防御意义和东方文明标志的古代城邑。可以断定,东汉当是蓝陵城的鼎盛辉煌时期。是时,国家统一,社稷较为稳定。但汉代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东汉分裂,其后三国鼎立,战火频仍。作为东海郡之滕﹑邾两国边地之城,亦难于幸免战火纷扰。当守城与攻城之战事反反复复,城池屡屡遭到重创。战火不断,胜负交替、城池易主。蓝陵城年久失修,且又遭受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300多年间的战争摧残,至隋朝末年(公元618年),城邑损毁惨重,以后蓝陵城逐渐沦为一片废墟,唯有断墙残壁﹑萋萋荒草;满地碎砖瓦砾﹑遗骨折戟,在无声地诉说着蓝陵城的沧桑岁月。
康王城(现在蓝陵古城区遗址北部有康王岭)。另据史籍记载,夏启死后,帝位传给儿子太康。太康终日不理政事,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他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得王位。太康死后,其弟中康得立,中康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今地济南市任城区,古任国,任、仍,古同字),生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把自己的两女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团结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康王城在商汤力伐东夷之际所灭,周代又在康王城的废墟上重建,这就是后来春秋战国时代的“蓝陵城”,该城初名“康王城”被世人相传而不变。
抗日战争时期,城前镇隶属尼山区;解放战争时期,城前镇隶属白彦县,现城前镇南部片区为原白彦县第九区、北部尚河片区为原白彦县第十四区。1953年8月白彦县撤销,城前镇划属邹县,1958年3月撤销区建制,成立城前、尚河等5个乡,1958年9月成立城前人民公社和尚河人民公社,中间又多次行政变革,2000年12月,尚河乡并入城前镇。城前镇交通区位独特,位于三市(济宁、枣庄、临沂)五县(平邑、滕州、山亭、泗水、邹城)、八镇的几何中心,省道241、244、342交织而过,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辖区内发生了多次战役,城前镇的群众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目前,镇内有多处战争遗址,包括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邹东抗日小学(邹东抗日子弟学校)、郑师文纪念碑、日伪军据点、白莲山战斗等多处遗址。2012年10月,邹城市城前镇被国家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中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尼山区是鲁南抗日根据地之一,范围以邹东山区为主,包括曲阜、滕县、泗水、平邑等县结合部,当时中共鲁南地委、尼山行署、鲁南一军分区、邹县县委均设于此。城前抗日根据地是鲁南尼山区和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9年,罗荣桓政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率一一五师挺进鲁南地区,成立了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并进一步向北部邹东、腾东、泗(水)南、平邑西大片区域扩展,建立了尼山区抗日根据地,并派山东抗日纵队四中队开辟邹东抗日根据地。1937年12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配给曲泗宁中心县委电台一部,为及时掌握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段的敌情,同月,交给负责济南至徐州间党的点线工作的周蓝田一部无线收发报机,由他转交中共曲泗宁中心县委,中心县委将电台交给县委委员、军事部长封振武负责,封振武带领曲泗宁五大队二中队的一个连,到邹东代家安(现大小代安一带)一带活动,白天活动,夜间发报,向徐向前报告情况。邹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一直是日伪军封锁、蚕食和扫荡的重点目标,1939年——1945年日伪军向邹东地区进行了上百次规模较大的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并在城前、城后、位庄、标村、大律、西柳峪、黄土崖等地设立了兵营或据点,形成了平(邑)——城(前)、滕(县)——城(前)、位(庄)——城(前)三条军事封锁线,城前根据地军民克服重重困难,配合尼山独立营和鲁南军区八路军主力部队,开展反扫荡斗争,北王、许老、辛庄成为当时邹县党政机关活动中心和鲁南作战部队的驻地,渠庄成为当时的后方医院。当时,在城前境内发生了城前战斗、标村战斗、小山战斗、大律追歼战、北王村“反扫荡”等多次战斗,日军组织兵力炮击许老村,三架战斗机轰炸城前集赶集的无辜群众,当场伤亡400余人,对当地犯下了滔天罪行,当地军民英勇反击,流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在小山战斗中,击毙日军数十人,伤敌200余人,挺进支队的8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为纪念革命烈士,尼山区党政军民于1943年公立“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该碑前面镌刻着当时鲁南参议长彭畏三同志书写的“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身左右两侧刻有在尼山区抗日战争牺牲的167名烈士的姓名、籍贯,是二战时期珍贵的历史文物,是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实属省内罕见的珍贵碑刻,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在该镇桃园村东约300米处,还立有抗日烈士郑师文纪念碑。城前革命老区的150余名军人在革命战争中牺牲,李传厚、冯佃臣、郑师文、冯佃章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在解放战争时期,城前人民组建一批批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孟良崮、济南、莱芜、淮海等战役,民兵自卫组织发展到1200余人,并积极踊跃参军,为战争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