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鉴赏馆藏宋代官窑--釉面、胎色、胎质
图文鉴赏馆藏宋代官窑--釉面、胎色、胎质
宋徽宗 赵佶(1107-1125年) ,具有解诗人气质与浪漫情怀艺术皇帝,崇尚“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追求自然融合的审美观念°把瓷器做成艺术品是他目标。而且秘色瓷重在"色"字.所以他带领文化精英团队.目标方向很明确.就是研发超越秘色瓷的顶极艺术品。为了便于研发,基地选在水陆会通,时向隆平,京师汴京。
《金史》(元至正刻本)记录金太宗说:“进师围汴”、“汴京乱”。基于此“汴京官窑”款瓷器,产自北宋。北宋皇家宫廷祭器的主色调是翡色,徐竞所说的新窑器是指和越窑相类似的独特青釉瓷,汴京官窑
汴京官窑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皇家官窑,烧造时间应是公元1111-1125年之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日开封)后毁于宋金战火,持续时间不足20年。汴京官窑开启了中国皇室用瓷制度的新篇章.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设窑于汴京,称汴京官窑,南宋设官窑于修内司及郊坛下,称修内司官窑及郊坛官窑
汴京官窑鳝血纹,声如罄,釉面光滑莹润,温润如玉,犹如堆脂,滋润细媚,釉面如抚摸如婴儿肌肤般如缎似玉。造型美观大方,线条圆润,底浅,款为"汴京官窑",款无釉为阳款。
釉是依附在器坯体表面上的连续玻璃质层,玛瑙末在釉中的融化温度高于其它配料。蟹爪纹就是胎与玛瑙釉结合后,釉面开片的典型表现;玛瑙末漫反射现象就是釉面的酥光表现。
釉面开有片纹,片纹较细碎,如冰之裂,故谷称“冰裂纹”只有宋代汝窑贡器和汴京官窑才有蟹爪纹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
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南宋官窑贯耳瓶美国弗利尔和沙可乐美术馆藏)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
南宋修内司官窑出戟尊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
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
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釉质分三类。
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
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
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