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译余偶拾(二)
杨宪益
唐代中国人到过西班牙吗?
西班牙文学名著《吉诃德先生传》全译本的出版和西班牙国王王后的访问我国,引起大家对这个欧洲古老国家的兴趣。我国古代是否有人到过这个极西国家,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太平广记卷八十二袁嘉祚条提到一个名为蠛国的地方:“……其人顾嘉祚曰,眼看使于蠛国,未知死所,何怒我焉?嘉祚思其言,不能解,异之,明复至朝,果为所召,迎谓曰,知公迹素高,要公衔朝命充使,今以公为卫尉少卿,往蠛国报聘可乎……其蠛国在大秦西数千里,自古未尝通。”
这件事不象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的史实,所以蠛也应该是个真实的国家。看来这个国家曾派使臣来中国,所以才会要袁嘉祚去报聘。这是发生在唐睿宗时的事,也就是说在公元七一○到七一一这两年间。
过去曾有人考证,说蠛国应该是北非的阿拉伯国家,是唐书有大食王在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遣使朝贡的纪载,这里却说蠛国自古未尝通,而且唐代称北非为磨邻,“自拂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磨邻是北非的阿拉伯名称Mughrib的对音,拂是拜占廷的对音,也就是大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北非既在唐代被称为磨邻,就不会又叫作蠛国,而且磨邻在大秦西南二千里,所以在大秦西数千里的蠛国应该在北非以北的欧洲。
在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间,很多中亚国家和近东的东罗马都纷纷派使臣到中国,原因都是怕阿拉伯人的侵略。这次地处极西的蠛国来使应该出于同样动机。公元七一○到七一一年正是大食西侵西班牙的时代,蠛国很可能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古代名为Iberia,蠛可能就是Iberia的对音。还有当大食侵略西班牙时,坚强抗战的只有西部的一个独立主教区,名为Emerita,即今天的Merida城。这里的人曾抵抗侵略者三年之久,到了公元七一三年才屈服投降。这时间同太平广记里所记载完全符合。蠛也可能是Emerita的对音。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成立,那样远在公元八世纪初,我国就同西班牙有过外交关系了。
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新衣故事
欧洲许多著名童话故事作家都从民间传说里取得原料。安徒生的故事《皇帝的新衣》是大家熟悉的一篇作品;过去一般人认为这是他自己创作的讽刺小品,实际上也还是根据外来的原料加工的。这篇欧洲童话里的杰作,其故事在一千多年前已见我国纪载。梁《高僧传》里有一篇关于东晋高僧鸠摩罗什(Kumarajion)的传记,其中就有这段故事。我把它抄录下来,供儿童文学家们参考:“……俄而大师盘头达多不远而至……师谓什曰,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什日,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滞名相。师曰,汝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爱空乎?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绵,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绩师,师亦效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汝之空法,亦犹此也……”
高僧鸠摩罗什于东晋建元二年(公元三四四年)生在新疆的龟兹,九岁时去到宾(克什米尔),拜当地著名法师盘头达多为师;所以这个故事或寓言如果是盘头达多对他说的,那样它至晚在公元四世纪初已经流传了。古代印度文化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后来都失传了,在我国佛教典籍里保存下来一些。从高僧传的记载看来,它至晚在公元六世纪初年已经传入我国。它是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我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只好等待研究安徒生童话的专家去探索了。
《酉阳杂俎》里的灰姑娘故事
欧洲有一个著名的《灰姑娘》童话故事;十七世纪法国人培鲁(Perrault)的故事集里和十九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Grimm)的童话集都收进了这个民间传说。据过去考证,在欧洲和近东共有三四百种大同小异的这个传说。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一个灰姑娘传说见于公元九世纪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就在该书《支诺皋》部分里。原文如下:“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陶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沈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敞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此处疑有遗漏。)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谋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微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
在德国的格林童话集里,灰姑娘的名子为Aschenbrdel,前面Aschen的意思就是“灰”。在《酉阳杂俎》里,这位姑娘的名子叫“叶限”,显然与德文名子同一来源(盎格鲁萨克逊文为Aescen,梵文为Asan)。在英国的灰姑娘故事里,她穿的鞋是琉璃的,这是因为英国传说是从法国转译的,法文本里是毛制的鞋Vair,英文本误认为是琉璃Verre之故。中国传说虽说是金制的,但又说“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可能也有些关系。在公元一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的地理志里也提到过一个传说,据说希腊著名女诗人沙孚(Sappho)的弟弟有过一个爱人叫罗多辟斯(Rhodopis),是当时名妓,容貌很美;她的一只鞋子被鸟抓去,落到埃及法老王手里。埃及王到处搜查这个遗失鞋子的女子,终于找到这个美人,娶了她,后来给她建立了一座金字塔。这个故事和灰姑娘故事也很相似,这就比《酉阳杂俎》又早了好几个世纪了。
早在三十年代我曾把这条写出,在当时的新中华丛书中发表过。后来英国汉学家魏雷(ArthurWaley)也提到《酉阳杂俎》里这一条,但他恐怕没有见到过我的那本书。
唐代新罗长人故事
《太平广记》引《纪闻》云:“天宝初,使赞善太夫魏曜使新罗,策立新王。曜年老,深惮之。有客曾到新罗,因访其行路。客曰:永徽中,新罗日本皆通好,遣使兼报之。使人既达新罗,将赴日本国,海中遇风,波涛大起,数十日不止,随波飘流,不知所届,忽风止波静,至海岸边,日方欲暮。时同志数船,乃维舟登岸,约百有余人。岸高二三十丈,望见屋宇,争往趋之。有长人出,长二丈,身具衣服,言语不通,见唐人至,大喜,于是遮拥令入室中,以石填门而皆出去。俄有种类百余,相随而到,乃简阅唐人肤体肥充者,得五十余人,尽烹之,相与食,兼出醇酒,同为宴乐,夜深皆醉,诸人因得至诸院。后院有妇人三十人,皆前后风漂为所虏者,自言男子尽被食之,唯留妇人,使造衣服。汝等今乘其醉,何为不去,吾请道焉。众悦,妇人出其缕数百匹负之,然后取刀,尽断醉者首,乃行至海岸。岸高昏黑不可下,皆以帛系身,自缒而下,诸人更相缒下,至水滨,皆得入船。及天曙船发,闻山头叫声,顾来处已有千余矣,绎络下山,须臾至岸,既不及船,吼振腾,使者及妇人并得还。”
这段故事显然来自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旧译为《奥德赛》),史诗里也说奥德修及其同伴们在海中通风,飘到一个岛上,也是日暮抵岸,也说岸很高峻,而且也说长人抓住他们,用石头填上门。只是史诗里长人一顿只吃了六个人,而这里却是一顿吃了五十多人。史诗里也说乘长人酒醉,才得逃脱,不过这里说长人被他们杀死,而在史诗里只是眼睛被弄瞎。这里说有几十妇人同逃,史诗里则说他们带走了几十头羊。除了少数情节有出入外,基本上故事是相同的,显然来自同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