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亭河风云第22回:王进宝东撤被捕 王振才进遇祥(王以太)

在王庄村的东头,有一棵硕大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夏天像一顶巨大的绿伞盖,遮挡住火辣辣的大太阳。周围的邻里家人不约而同的聚集在这里纳凉、说笑、啦家常,是一块让人温馨怡人的好地方。住在大槐树旁的是一对本族房头不远的两兄弟——王进宝、王振才。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他们兄弟俩先后参加了革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人民立下了历史的功劳。最近这几天,槐树下的氛围变了,一改过去的喜笑言开,显得谨慎和神祕起来,似乎要发生什么大事似的。是的,确实有了大事,大槐树的主人王进宝作为一位地下党员干部,跟据革命形势须要,马上要随队”东撤”了。这可是件新鲜事,什么叫“东撤”?怎么撤、撤到哪里、何时回来,都成了谈话的内容。还是先介绍一下王进宝同志的情况,就知其大概了……。

王进宝,中共地下党员。180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在八集镇王庄村浓厚的革命氛围里,逐步成长为一名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战士,194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经风雨见世面,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开展地下斗争,为民族的抗战伟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家乡人民的解放立下了功劳,曾先后担任过朱山乡、白马乡、太平乡的乡长、乡指导员,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减租减息活动,在我党的地下斗争中建功立业,为革命做出了宝贵贡献。为了扩大革命队伍,他介绍了王进元(后来牺牲)烈士参加革命,并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介绍同村的王树芝加入了党组织。王树芝积极上进,曾担任王庄村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支部书记王习之、组织委员王宜汉、除奸委员王荣之),后逐步成长为党和国家干部,解放后在云南省工作,任某部门领导。文化大革命中,云南造反派曾专门来人落实王树芝的入党问题,当造反派见到王进宝这位革命老人,知道他就是王树芝的入党介绍人时,情不自禁的向这位老人致敬,表示由衷的敬佩,这是后话。

再说正当革命事业蓬勃发展,武装力量不断壮大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图穷匕首见,撕下了“国共合作、和平建国”的伪装,举起屠刀向共产党杀来,一九四六年挑起了全面内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为了人民的胜利,为了革命事业,我党针锋相对,沉着应战,为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握紧拳头打击反动武装,我军采取了战略收缩,我睢邳铜地下党政组织开始了跨过运河,向北、向山东滨海地区撤退的行动,名曰”北撤”,我们那里习惯的叫“东撤”。党组织在运河东岸马庄召开了“东撤”的动员部署会议,王进宝积极响应执行和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采取各种办法开始行动,集体的、个人的各自为战,投亲奔友,因人因地制宜,不分形式地分头向山东撤去。王进宝同志也立即行动起来,但他的夫人不愿留下,也坚决随夫出征,于是他们夫妇二人不怕艰难险阻,顽强的问前走去,由于夫人脚小,走路迟缓,加之连续行动,一个小脚女人哪里吃得消,只好慢慢前行。再说国民党反动派的还乡团、地主武装此时也趁虚而入,杀气腾腾的向老区扑来,他们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扑杀我革命战士,清算我胜利成果,把原来光明的解放区弄得鸡犬不宁、一片黑暗。这时王进宝夫妇已撤离老家王庄村,行走在”东撤”的路上,一天正走之间,忽然碰到一群还乡团的黑狗子,他们像幽灵一样在乡间游荡,当看到王进宝夫妇时,顿时起了疑心,恶狠狠的上前盘问,一听口音又是外地人,哪有一个小脚女人,能走这么远的路呢?疑心更重,顿将他们夫妇扣了起来,还乡团反共坚决、立功心切,哪里轻信他们夫妻的辯解,立即将夫妻俩关进了设在邳城的邳县监狱,从此他们失去了自由,中止了”北撤”山东的行动,也从此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当时黑云压城一片混乱的情况下,王进宝夫妻被扑的消息传到了老家王庄村,引起了老家人的震惊和难过,他们没有束手待毙,侄儿王爱珠立即行动起来,四处打探消息,寻找各种关系和门路,想方设法来营救亲人,当听说自己的四叔在狱中并未暴露党员身份,敌人正拿他一筹末展的时候,更觉有拯救的机会,便拜托亲友,利用黑官员唯利是图的本性,硬是用金钱打通了层层关卡,反动县官拿不到他干革命的口供和证据,于是为了钱,而且也惧怕共产党一旦胜利会找他们算账,只好就坡下驴,按其一般难民处理,释放了他们夫妇二人。

出了监狱,在家乡是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连夜躲到铜山县二姐家藏了起来,但在亲戚家终不是办法,为长远打算,他二姐托人在铜山县当地办了外出证明的手续。夫妻又逃亡南京,恰巧有本家弟兄王进华在南京做理发生意,他没有理发技术,不能邦上忙,只好天天上街卖煎饼,以度难关。随着我军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形势急转直下,解放军打了回来,邳睢铜地区解放了。这时他才敢回到家乡,但组织关係中断了,只干了一段乡农会主任便没了下文。组织上只能证明其被扑前参加革命的事实和共产党员身份,而被扑后却无权威的证明材料,党有党的铁的纪律和规定,根据这种情况只能按脱党处理。这一难以证明的空档期也成了王进宝老人的终生遗憾。革命青春不老,作为普通百姓也为王庄村的建设发长做了不少好事。好人自当长寿。老人于1985年4月逝世,享年81岁。

老槐树旁的另一位兄弟是王振才,后来也成长为革命干部。他也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木匠,靠做木工养活一个大家庭。兄弟多人都继承了父亲的木工手艺,各人都有一手养家糊口的绝活。在他的家门口,经常能看到干木工活的场景:持斧砍木头的,单手拉小锯的,双手握鉋子的,最震撼的是拉大锯,把一个粗大的木头竖好固定,为了解成块块木板,先划好墨线条,两人执锯分站两边,双方各自拉开架势,你推我拉、再我推你拉,来回不断循环往复地拉拽,锯口沿墨线缓缓地向下移动,细细的锯沫随着锯口撒落一地。最后解出一块块适用的板材,这种又累又慢又脏的“拉大锯”,是今天使用电锯的人无法想象的。王振才自幼耳濡目染,早已心知肚明,将来也要子承父业,是块“拉大锯”的料。但父亲见他身体壮实,却另有打算:心想如能叫二儿子振才学会铁匠活,我家岂不铁、木业皆会、两全齐美、锦上添花呢!在美好的憧憬里,王振才遵从父命,拜师学艺,他勤学苦练,急欲早日学成归来,分担家庭重担。但旧社会学艺不容易,师傅不会立即教你真本事的,必须先给他无尝服务一年或几年后,才慢慢传授技术。他拜的这个师傅,不仅要干杂活,而且态度差劲、规矩特严特多,稍有不慎即遭呵斥,非打即骂。血气方刚的青年王振才哪里受得了这口气!有一天轮着大锤干了一天,刚想躺下休息一会,却被师傅看见,说他偷懒磨滑大骂一通,还说不给饭吃……。王振才再也忍不住了,真想上前理论一番,揍他一顿解解气,但又一想那也无用啊?万般无奈,不如一走了之,又不敢回家,怕父亲责备。思忖再三,突然眼前一亮:找游击队去。当时在王庄村周围,我党地下武装活跃,于是王进才趁着黑天走了出去,他听说西边单集铜山一带有游击队活动,他漫无目的向西跑去,又怕有人来追,便沿着一条山路向前直奔。也该他有缘,在一片山林里,他遇到了正在休整的部队,饥渴难耐的他走了过去……。原来这是淮北支队,是赵汇川司令员领导的淮北军分区的队伍。他终于加入了自已的队伍。

来到革命队伍里,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打仗勇敢,不怕牺牲,机动灵活,积极上进,先后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为适应战场需要,司令部组建了特务连,他被选调任特务连连长。特务连直属司令部,担负司令部的警卫、联络和侦察任务。要求他们不仅要忠诚勇敢,而且要具备机智、灵活、应变、迅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作为连长的王进才,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敌后搞侦察,战场搞情报,警卫机关,保卫首长,是司令部的眼睛和耳朵,多次立功受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为适应战场需要,更好地完成任务,特务连一律骑马,全连官兵骑马挎枪威风凛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冲锋陷阵,消灭敌人,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可惜在一次激烈战斗中,王振才正率领全连官兵跃马挥刀冲锋陷阵时,不幸中弹负伤,马失前蹄,栽断了右胳膊,虽经包扎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关键的右胳膊却落下了终生残疾。军人就是军人,意志坚如钢铁,右胳膊不行,就用左胳膊,最后竟能用左手写出一手漂亮的正楷字来。人常说“字如其人”,他用左手写出来的字,饱含了军人的气质、钢强的精神和不屈的坚毅。但部队的战斗是严酷的,对身体的要求也是严格的,鉴于他的右臂残疾,不得不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扬州市汽配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最后到江苏省交通厅工作。安家南京市大厂镇。

现在大槐树没有了,但大槐树的伟岸高大的形象依然存在,王进宝、王振才两位革命者的革命精神永远存在,他们的革命故事也会永远留传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