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精神——公而忘私(图说中国精神1)
大禹精神——公而忘私(图说中国精神1)
导语:大禹治水确立了水利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第一首创世史诗。它与西方“诺亚方舟”和上帝拯救人类的神话不同,是中华民族在洪水中自强不息、求生存的历史,是由治水活动揭开中华文明新篇章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大禹精神即是以大禹为代表的中华先民面对特大洪水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文化精神,实质上是中华民族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勤劳智慧的一个缩影。
正文:
传说在几千年前的夏朝帝尧时期,中原地区发生了持续几十年的大洪水,许多丘陵、山包都被洪水淹没了。没有淹没的地方,杂草疯长,五谷不生,禽兽横行,百姓缺衣少食,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
《孟子》对当时的情景有这样一段记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大王帝尧忧心如焚,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意见,令他们推举能够治水的人。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一致推荐鲧。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具有智慧的人了,您让他试一下吧!”尧采纳了,封鲧为“崇伯”,带领数万民工去治水。不断地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
花了九年时间,鲧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去天庭偷了一种叫息灢的土,因为息灢撒在水里能自生自长,他企图借息灢阻挡洪水泛滥。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收回了息灢。鲧临终前嘱咐儿子大禹说:“孩子,你很聪明。爹没有本事,你一定要设法把水治好”。
鲧死后,帝尧又让大臣推荐能人去治水。当时任大司农的虞舜,随即推荐鲧的儿子大禹,他说“大禹,从小聪慧,富有大志,一定能继承父业去治好水。”帝尧召见大禹,见他英气袭人,很是喜欢,有意考问:“大禹,你是否愿意接替你父亲鲧去征服洪水?”
“我愿意。”
“如果你不能治理好水,我将砍掉你的脑袋。”
大禹以为民造福为己任,既无畏惧,也无怨恨,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治水的重担。为了完成治水任务,他远离亲人,远离家乡,“乘四载,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随山刊木”,“随山浚川”,全身心地投入了治理洪水的工作。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沿着水路实地考察,发现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溢出河道,闹起了水灾。所以禹决定要改变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即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他的治水方案是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九条大河: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见《尔雅·释水》)。这样河水才会畅通无阻。
于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大禹全身心的投入治水,连自身的婚姻大事都不顾。《吴越春秋》记述了这件事,说大禹“三十岁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意思是说,大禹一心一意治水,把结婚的事情都耽误了,眼看过了三十岁,将要失去传宗接代的能力,违背了祖宗的制度,万不得已,大禹才说:”我娶妻吧!”然而,大禹结婚只有四天,史书说经过“辛、壬、癸、甲”四日,连蜜月都没有度过,又重回到了抗洪第一线。
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大禹在治理淮河工程告一段落时,趁回帝都汇报工作,顺便回阳翟家中看望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时,大禹忽然接到来报:豫州连降暴雨,山塌地陷,已有数万百姓葬身水底,幸存的人也危在旦夕。大禹闻讯,急令停舟登岸,火速赶往灾区。
第二次,大禹在治理震泽大湖的时候,妻子捎信说,禹母已死,儿子启重病,让大禹抽空回家看看。大禹借下期工程准备期间,决定回家探望。行至半路,见大群难民蜂涌而来,询问其故,都说是荆州百姓,因土地被淹,家园被毁,亲人丧生,不得不背乡离井、四处流浪,一者死里逃生,二者寻求大禹,共同治理洪水。听到这里,大禹深疚自己不该为了一己私利,延误治水时日。毅然改变主意,返回震泽工地。
第三次,禹妻带儿子启回石纽扫墓,路途忽遇盗贼,母子险遭劫难。正想绕道回阳翟封地,不想又被洪水阻隔。大禹正想迎接,却见江面漂来几具无头尸体,侦察得知是三苗残部掠夺地盘,杀戮百姓。于是,大禹立即督军前往征剿,又未能与妻子相见。甚至,有一次检查治水工程,刚好路过家门口,听见刚刚降生的儿子在屋内呱呱啼哭,都没有进去看一眼,害怕贻误了治水工程。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从此,九州大地又可以种上庄稼了,人们逐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结语:
大禹为了治水伟业,粗茶淡饭,居住简陋,终日跋涉在山川大地。他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完成治水大业的根本保障。正是他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类战胜自然的典范。大禹在带领人民治理洪患的艰苦历程中,最广泛地接触了人民,最深切地了解了民情,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形成的以"敬民、养民、教民、护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大禹深切地了解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他努力推动各民族的交流、渗透和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夏朝初创时,东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戎,大禹既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又通过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增进民族团结。大禹还十分注重依法治国,他设置九州,区划五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他还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历),以法施政。正是大禹和谐发展,依法治国,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原始部落向奴隶社会的飞跃。大禹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廉官吏。同样,他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