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福赛斯的间谍小说

福赛斯的作品在国外的网站上经常被归类为惊险小说(thriller),但由于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间谍作为主角的,所以把他归类为间谍小说作家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福赛斯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是他对于间谍世界中的各种细节极其精准的描写。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本人曾经为英国的军情六处工作过,熟知间谍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福赛斯对于这些细节近乎偏执式的追求。

比如说,福赛斯在他的成名作《豺狼的日子》里描述了一种特别简单的从英国政府骗取护照的方法。在这之后,有不少人都按照同样的方法操作,然后真的收到了一本有效的英国护照。有人指责他这是在为潜在的恐怖分子和罪犯提供免费教学。福赛斯在采访里说,他也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几十年后英国政府还没有填补上这个漏洞。

主持人在节目里问福赛斯:“那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呢?”

“很简单,我去请教了一个专门卖给别人假护照的人。我很少花时间在网上或者图书馆里寻找信息。如果我需要知道什么事情,我就去找做这件事情的专家,他会告诉你一切。”福赛斯回答说。

在一些二流的间谍小说里,作者只是说杀手从法国乘飞机去了西班牙,然后杀了一个人,完全不提这个杀手究竟是怎么把一把枪带到西班牙去的。

福赛斯绝不会这样。他的一篇小说里详细地描述了杀手如何从书店买来一本大部头的书籍,用小刀把中间的四百页掏空并涂上胶水,然后把一支手枪拆成五个部分和橡胶泡沫一起装进掏空的书籍内。他还会告诉你这名杀手是如何把这本改造过的书籍拿去称重,以确保它和原来的重量一致。

福赛斯后来写了好几本与恐怖分子相关的小说,里面照例又对各种恐怖活动的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因此有人抨击他“简直就是在为恐怖分子编写教科书”。在访谈节目里,福赛斯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后来调整了一下写作的方式。比如当他需要写到如何制造一枚炸弹的情节的话,他会去请教一名专家,搞清楚每一个步骤和细节。但在书中描写这个过程时,他会故意搞错一个关键的步骤。这样一来,就使得小说中的描写看起来十分逼真,但如果真的按照书中的描写去操作的话,是无法成功的。

在动笔写一部小说之前,福赛斯会花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旅行,对作品中出现的城市和场景进行实地考察,以保证笔下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和真实世界完全一致。小说中出现的历史事件、人物、组织机构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因此读者在读福赛斯的小说时会产生一种在阅读纪实文学的错觉,无法分辨小说中的情节究竟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

除了这些让人信服和着迷的细节之外,喜欢福赛斯作品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他是一个讲故事的顶级高手。这听起来好像是废话,成名作家难道不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吗?

但是还真不一定。我曾经读过几本名气很大的小说,主人公在第一章里东逛逛西逛逛,跟这个人聊聊天,跟那个人聊聊天,有时还来一段内心独白,完全不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也许这本书的后面部分很精彩,但开头这几十页实在是让人昏昏欲睡,最后不得不放弃。也许是因为我是一个特别没有耐心的读者?还是说这本书被写出来的那个年代生活节奏很慢,读者们不介意作者先铺垫个几十页再进入正题?

福赛斯的作品基本上都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把一部作品比作是乐曲的话,那么福赛斯的小说通常从第一段开始就会奏起最强的音符。还是用他的成名作《豺狼的日子》为例,这部小说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巴黎,一九六三年三月十一日,早上六点四十分。天很冷,特别是当一个人即将被行刑队枪决之时,更显得寒气逼人。

短短两句话,就让读者忍不住想要读下去,看看后面究竟是谁、因为什么要在这一天被枪决,不是吗?

《豺狼的日子》这本书究竟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它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讲一个代号为“豺狼”的杀手去刺杀戴高乐的事情。

喜欢看悬疑小说的人都知道,每本悬疑小说都有一个终极谜底,这个谜底也就是作者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钩子”。不写到最后一页,这个谜底是万万不能揭开的。

而对于《豺狼的日子》这本书来说,读者在翻开书之前就已经知道结局了:这名杀手的刺杀行动最后一定是失败了,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戴高乐并没有被暗杀。这等于是提前把最后的谜底透露给了读者,这样一本书还有什么悬念可言呢?

1970年,福赛斯用了35天就写完了自己的这本处女作小说。然而在投稿阶段,他先后被四家不同的出版商退稿。出版商们都认为这本书缺少一个终极悬念,因为在福赛斯投稿时,戴高乐还活得好好的呢。福赛斯对此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不需要那个最终的谜底,也能够创造出足够强烈的悬念让读者一口气读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最后,第五家出版商很有眼光地看中了这个稿子,并于1971年首次出版。这时的福赛斯毕竟是个新人,所以这本书首印也只有8000册。当然福赛斯确实是有才华,一个看似已经被剧透结局的故事仍然被他讲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很快这本书就在读者中好评如潮,接着被一家美国出版商以36.5万美元的天价买走了版权,注意这可是1970年代的36.5万美元。在美国,这本书又毫不费力地冲上了时代畅销书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到了1975年,这本书就已经卖出了两百五十万册。在整整五十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仍然摆在很多国家的书店里进行销售。福赛斯在节目中自豪地说,大家今天读到的版本跟他当时拿给出版商的原稿是一模一样的,一个字都没有改过。

当然《豺狼的日子》这本书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在福赛斯其他的一些作品中,他也经常把悬念留到最后一页甚至是最后一段。在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中,作者在经过耐心的铺垫后,用全文的最后六个字让剧情出现了一次反转。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体验,这里就不说是哪一部作品了。

喜欢福赛斯作品的第三个原因是他的文字有一种冷酷的风格,读起来有一种冰冷的金属质感。可能是因为新闻记者出身的缘故,福赛斯即使在描写很残酷或是很悲情的场面时也都是一种冷静和客观的口吻,就像一个不带任何感情的观察者。

比如他描写一个年轻人在马路上被炸死:

目击者后来说,那刺目耀眼的白色闪光似乎持续了好几秒钟。但科学家会告诉他们,那实际上只有0.3秒,只是这样的闪光随后会在人的视网膜停留数秒。随闪光而来的火球持续了半秒钟,随即将那蹒跚而行的人整个吞没。

亲眼看见这景象的人中,有四个人经验丰富,没什么能轻易使他们震惊,但他们后来都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他们在治疗中描述着那个年轻人怎样被从二十码外朝他们甩过来,就如同是一只布娃娃。刚开始他躺着,接着开始四肢抽搐,不断弹跳翻滚。他们都能感觉到爆炸产生的气流。

描写一对夫妇参加自己意外身亡的独生子的葬礼(有删减):

教堂中的仪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第一场雨倾盆而下。雨水敲打着教堂的灰色瓦片,沿彩绘玻璃和灰粉色石砖蜿蜒而下。

……人们鱼贯而入,一排排站在墓穴旁。在这片高处的开阔地带,寒风呼啸着吹起人们的头发和围巾。牧师开始吟咏那些古老的句子,他的声音被风吹散。

从仪式开始时就开始下的雨依旧没有止息,伴随着阵阵狂风。XX一动不动地站着,看着儿子的遗体,已经感觉不到这寒风和冷雨。XX夫人站在离他一码的地方,雨水和泪水模糊了她的面容。

……雨势稍减时,两个强壮的男人开始将潮湿的泥土铲进墓穴中。一切都结束了。

(为了避免剧透,上面这段节选里我把当事人的名字用XX代替)

最后来推荐一下阅读顺序吧。首先推荐的当然是福赛斯的成名作《豺狼的日子》。当然阅读口味是一件个体差异非常大的事情,如果这本书你不喜欢的话那其他的也不用尝试了,大概率也不会喜欢的。

但如果你很喜欢《豺狼的故事》这种叙事风格,那么就可以试着读一下福赛斯其他作品了。

如果对冷战题材感兴趣的话可以读《魔鬼的抉择》。

对绑架勒索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谈判专家》。

对海湾战争感兴趣可以读《上帝的拳头》。

对恐怖分子题材感兴趣的可以读《阿富汗人》。

如果觉得读长篇太累了,想读些短篇集换换口味,那么可以读《万无一失的杀手》和《最精妙的骗局》。

最后我整理了一个福赛斯作品虚构作品全集列表,里面附上了中译本的版别,供大家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