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压在“穷人”身上,这4座认知大山

文    /    张涔汐

这几天,涔汐一鼓作气把《山海情》这部剧追完了。说实话,这几年来,上映的大部分电视剧都不忍下眼。

不是霸道总裁爱上小萝莉,就是婆婆媳妇家庭冲突,不是晒名车豪宅,就是名牌包包,狗血的剧情,直接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扭曲的三观,从北京能歪到西雅图。

但是以扶贫为主题的《山海情》,我真是要架起大喇叭为这部剧打Call,拍得太好了,每一个戏剧冲突点,都反映了社会一系列的问题。

看了这部剧,我真是体会到基层扶贫干部的不容易了,黄轩饰演的马得福,为了乡亲们致富犹如唐僧取经一样,一路打怪升级。

今天,涔汐通过这部剧,探讨穷人的本质到底穷在了哪里?


01

第一、长期等靠要的思想,不主动去改变命运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甘肃,西海固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

八九十年代西海固长期缺水,被联合国评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孩子们每天上学得步行几十里山土路,那里的水苦得连牲口都不愿喝。

剧中水花的爹发明了一个方法, 在水上撒上麸子和糠,让牲口吃麦麸的时候,喝一点儿水,怕把牲口渴死了。

马得福的姑姑,年轻的时候为了家里争一块“野菜地”,跟别的家打斗的过程中,头部受伤留下精神病的后遗症。

这些都侧面反映了,那个地方到底有多穷苦。

西海固深山里的涌泉村,移民移到银川附近的平原上,那里原来是一片戈壁滩,移民们在那里开疆破土,引流黄河水,这样就解决了水源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把大山里的人移民到新的地方,重新建造家园。

但是移民的第一天,涌泉村10户人家从移民处的吊庄跑回7家。接着移民处的张主任来到涌泉村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逃回来的人,没有一个再愿意去吊庄了,因为太艰苦了。

村民李大有故意找了一个借口说自己是沙眼,逮住一只鸡给张主任吃,说:

这是村里扶贫珍珠鸡,在代理村支书带领下把81只的扶贫珍珠鸡杀了吃了,还剩下这一只。

看到这一幕我快笑喷了,致富鸡变成了肚里的鸡。


02

张主任告诉村民们,移民后距离镇上近,可以在那里打工挣钱,盖新房创造新生活。

村民李大有说:我给别人打工,就是去当孙子。我不去移民吊庄,我看看政府还是要把救济粮送到我家里。

张主任绞尽脑汁逼着村民们走出大山。

涌泉村村支书马喊水跟扶贫张主任说:

他们这些人天生穷命,让去有水的地方过好日子都不去。这个地方是西海固,贫瘠甲天下,这些穷人能有这等觉悟?

宁愿守着一片黄土一日三餐啃洋芋,等着救济粮送到家里,也不愿主动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就是穷人骨子里的思想。

扶贫首先要扶的思想,是穷人骨子里的传统观念,思想观念才是压在穷人身上的一座大山。


03

第二、信息太闭塞,思维的僵化

剧中西海固的村民贫穷,除了出生地的环境确实非常恶劣,还要一个重要原因,信息太闭塞了。

闭塞的信息,让整个地方的村民们长期受着祖辈人的影响,思想越来越落后。从福建调取扶贫干部陈金山,来帮助西海固的村民走向富裕之路。

福建是沿海地区,信息开放,沿海地区的人有一个特点:极强的冒险精神,敢拼敢闯敢干。

比如沿海地区温州人有这么一句话:宁愿睡地板,也要当老板。

沿海地区的人从祖辈身上继承了乘风破浪,敢于拼搏的精神。

西海固的人没有外出打工的思想,本来有些年轻人想逃出大山外出闯闯,但是村民们首先拿尕娃的爹说事儿,尕娃爹外出多年杳无音信,吓唬他们不敢再迈出大山去外省闯闯。

而第一批走出甘肃到福建看过大海的打工人白麦苗,发现外面的世界根本不是西海固老一辈的人想象的那样。

还要一个剧情,由于双孢菇种植户太多,移民到吊庄的村民种植的双孢菇面临滞销,二道贩子把菇价从2块5,压价到了8毛,村民卖了亏钱,不卖更亏钱。

后来,带领村民种菇的凌一农教授带领手下的学生们去北京、上海、江苏、西安等大城市推销双孢菇。

凌一农教授回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不是我们双孢菇卖不出去,而是我们这里信息太闭塞了。

穷苦地方的人之所以穷,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太闭塞了,闭塞的信息,让他们无法发现发财致富的门道。

有这么一句话,挑水的以为皇帝都挑金扁担,殊不知皇帝根本不用扁担。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思维的僵化。

井底的青蛙,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为他只能看到井口。


04

第三、长期的贫穷,压抑了创造的天性

人穷志短,是有一定道理的。

扶贫处的张主任,农校毕业的马得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了涌泉村移民到吊庄后改为金沙滩的工作。

接着是带领村民们致富,首先是种双孢菇,政府给了一系列扶持的政策,扶贫的基层干部们使出浑身解数带领他们致富。

村民们一致认为种这东西不能致富,后来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初生牛犊不怕虎,拿着去新疆挖煤矿挣来的钱,建立种植大棚,开启了致富之路。

全村除了水花,所有的人都等着看马得宝的笑话,认为这个事儿成不了。

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马得宝确实靠种植双孢菇成功了, 蹲在墙根下的村民们亲眼看到菇贩子把钱给了马得宝,他们才知道原来种菇可以挣钱。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

村民李大有让扶贫种菇教授凌一农教授保证,种菇能挣钱,他才甩开膀子种菇。

《贫穷的本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穷人,他们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决定、长远的决策。

穷人会更加怀疑想象中的机会,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眼前的日子过好。

说白了,长期贫穷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创造力。

马斯洛需求5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一个整天为眼前的生存奔波,为了满足最底层需求的人,哪里还有精力和心思去创新?

长期贫穷导致精神的压力和煎熬,让他们的内心承受不了失败的后果。


05

第四、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认知水平恶性循环

《山海情》的村民,年轻人的代表马得福是农大中专毕业生,在涌泉村已经是最高学历了。

当马得福回到土生土长的乡村,做村民思想工作,谈到未来移民区吊庄的发展,村民未来好日子的时候,他的小学老师白老师说了这么一句:

得福啊,你读书了现在不一样了,出息了。

白老师感受到自己跟不上自己学生的思想了。

涌泉村水花,初中毕业,父亲为了彩礼一头驴,强行把女儿水花嫁给隔壁村不认识的人。

婚后水花的丈夫挖水窖遇到塌方,被土掩埋,导致下肢瘫痪残疾。在这种家境下,水花拉着板车走了7天7夜,几百里的路,硬是驮着女儿跟残疾的丈夫离开了大山里的涌泉村,移民到了吊庄。

凌一农教授号召大家种菇,所有的人嘲笑这事儿不成,只有水花坚信这个事儿一定能成,整天跟在凌一农教授后面学种菇技术。

种菇的马得宝打退堂鼓,但是水花说:

这事儿可以成,德福啊,不是我聪明,只是我读的书比你读的书多,所以教授说的话我能听懂,回头我把旧书拿给你给你补补课。

小学毕业的得宝在他哥得福、水花还有凌一农教授的影响下,提高了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


06

反观涌泉村的村民们,绝大部分的人小学教室的板凳没有坐过几天,只读过几本小学书。

他们的底层认知能力,不足以支撑他们理解更多事物,更不足以支撑看到未来的10年20年。

剧中反映了越穷的地区,越不重视教育,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教育带来的好处,只看到孩子接受教育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山海情》一部扶贫为主题的作品,可说是一部纪实作品,往日的干沙滩变成今日的金沙滩,往日的黄土坡变成了今日的绿水青山。

这背后是两代人为了改变命运,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多少扶贫基层干部注入的心血。

同时这部剧,也启发我们每一个人对贫穷的思考:

摒弃骨子里等靠要的思想,主动走出思维观念的大山,让孩子们接受高等的教育,努力学习新事物,艰苦奋斗勇敢接受命运的挑战,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摆脱贫穷这座大山。


作者简介:我是涔汐,数篇文章全网千万阅读量,个人新书《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几百篇职场干货,期待你的关注。欢迎关注:@我是涔汐,500万字的原创深度文章,快速让你增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