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黄帝像上海国币券”初探

中国银行黄帝像券,一般都是兑付通用银元,在券面印“此券兑付国币”字样者十分罕见,上海分行就发行过这种钞券。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称该券为“黄帝像上海国币券”1。关于该券,《民国钞券史》2一书已有记载,《上海钱庄史料》等书籍3、文章4中也有提及,但该券究系何种钞券等相关情形鲜见专文介绍。为此,笔者将所见该券资料进行初步梳理,草拟成稿,疏漏、不当之处,请识者补正。“黄帝像上海国币券”的背景民国初年,币制极为紊乱。为谋币制统一,北京政府制订《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并于1914年2月8日公布5。但到1915年5月24日,还“未能实行”6。1915年8月,币制委员会拟订《修正国币条例草案》,修正案第七条规定了袁像银币主、辅的型式7,从法理上确定了袁像银币为国币主、辅币的地位。“兑换券为现币之代表”。为推广国币,中国银行遵照1914年7月财政部关于“国币兑换券票面上,应用中英文两种文字载明‘凭票即付’、‘中华民国国币X圆正’”字样的规定8,在主币券的正面印“凭票即付中华民国国币X圆正”或“兑付国币”字样、在券的背面印上相应的英文9。中国银行发行国币券的准备业已就绪、只待时机。1918年上半年,因“盐余”之争,汇丰银行库存鹰洋不敷支付,只得接受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提出的条件:“此后鹰、龙洋并用”10。既然上海鹰、龙洋已经并用,中国银行抓住契机、适时发行了“黄帝像上海国币券”,兑付国币,从而改变了中国、交通上海两行所发行兑换券只“照兑英洋”11的局面。“黄帝像上海国币券”的发行1.“黄帝像上海国币券”的发行“广告”及“通函”中国银行对“黄帝像上海国币券”的发行十分慎重,既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又向各分支行处发出通函。1918年4月30日至5月12日,上海《申报》连续刊登《上海中国银行发行国币钞票广告》、广而告之:“启者,兹查上海市面龙洋与墨洋一律通用。本银行今于本年五月五日起另加发上海国币钞票,计分五元、十元两种,以应市面需要。票面印明此券兑付国币字样,一律兑付龙洋。其原发行之鹰洋钞票,仍一律照付鹰洋。特此通告。”121918年6月1日,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向各分支行处发出券字不列号《通函》,通告该券的新面貌:“本处现发出黄帝像五元、十元兑换券二种,加印上海地名及国币字样”。该《通函》附件为:“黄帝像上海国币券字样”。是该5、10元券正、背面“字样”位置示意图。其正面:左右腰园“上海”地名上下方各加印“国币”两字,底边印“此券兑付国币”六字,在职章“中国银行”的右边、“总裁之印”的左边加印“沪行发行”篆字园戳各一枚。其背面:将英文中国行名弧形下方的原英文黑盖,改印“THIS NOTE IS PAYABLE IN CHINESE(SILVER)DOLLARS”[这张兑换券是兑付中国银元(国币)];底边印英文地名“SHANGHAI”(上海),英文地名的两边印总裁冯耿光(右)、总司券程良楷(左)的英文签字;底边边框下印一行英文“CHINESE(SILVER)DOLLARS”[中国银元(国币)]。(附图一:“黄帝像上海国币券字样”。)13

2.“黄帝像上海国币券”的流通情形“黄帝像上海国币券”发行之初的情形,有待查考。笔者将民国9年(1920年)至17年(1928年)这期间该券的流通情形简介于后:兹依据民国9-11年底“上海分行兑换券各科目合并表”、“明细表”(流通券下期结算)等表中沪行“黄帝像上海国币券”发出、收回、流通数额及流通总额,摘编为简表如下,供参考:民国9-11年底“黄帝像上海国币券”发出、收回、流通额简表(单位:元)年份券别发出额收回额流通额流通总额备考民国9年5元券193,0002.50192,997.51410元券157,00050,000107,000299,997.5民国10年5元券4,487.52,5001,987.51510元券8,0004,0004,0005,987.5民国11年5元券1,987.51,000987.51610元券4,0002,0002,0002,987.5说明:民国9年底,“黄帝像上海国币券” 流通总额,占沪行流通券总12,202,435元的2.4585%(注释同14)。兹将所见民国12年、15年(1926年)6月、17年该项国币券的有关数字摘录如下∶民国12年底该项国币券已全数“存入总处(券)”。至该年12月31日止,“上海分行兑换券明细表”(民国12年下期结算)“流通券”科目还列有“黄帝像上海国币券”5元券387.50元、10元券1,600元,计1,987.50元。以上流通券全数都已列进同期的“上海分行兑换券各科目合并表”、“明细表”中的“存入总处券”科目,该项国币券已不在外流通。17民国15年6月底该项国币券相关的数字。至该年6月30日止,中国银行“各行十五年上期兑换券明细表(决算副表)”中,上海分行“存入总处券”科目列有“黄帝像上海国币券”5元券387.50元、10元券100元;在“流通券”科目也列有相应的数字。18民国17年底该项国币券相关的数字。至该年12月31日止,中国银行“十七年下期全体兑换券明细表”中,上海分行“存入总处券”科目仍列有“黄帝像上海国币券”5元券377.50元、10元券100元;在“流通券”科目也列有相应的数字。19综合以上资料,不难发现:从民国9年起,该项国币券流通额越来越小、呈逐年下降趋势;至1923年底,该券已不在外流通。其原因是上海分行发行了“上海等处地名券(略名甲国加各处地名,如沪甲国、苏甲国)”20中的“沪甲国”[即“新国币(券)”]21,并被其渐次收换。“黄帝像上海国币券”的号码、张数与券额查民国8年(1919年)底《中国银行兑换券号码地名一览表附辅币券及小洋角券》,“黄帝像上海国币券”5元券、20万张、合100万元,10元券、10万张、合100万元,计200万元。22兹将号码、张数摘编为如下两表,供参考:表一:中国银行“黄帝像上海国币券”伍元券号码、张数简表记号号码张数券面地名备考M750,001-800,00050,000上海(国币)券(第36页)N050,001-100,00050,000上海(国币)券N700,001-750,00050,000上海(国币)券N800,001-850,00050,000上海(国币)券表二:中国银行“黄帝像上海国币券”拾元券号码、张数简表记号号码张数券面地名备考D900,001-950,00050,000上海(国币)券(第39页)F850,001-900,00050,000上海(国币)券(第40页)本文絮语其一,该券是中国银行发行的第一种国币(主币)券;该券的发行,是华商发行银行“发行国币兑换券之倡导”23、是沪银行界发行国币券的开端,紧接着上海交通等银行相继通告“发行国币新钞票”24。国币券兑付国币、龙洋,不再以鹰洋为准备,且国币日增、鹰洋日少,国币及国币券势力蒸蒸日上。其二,该券与重振中国银行业务的关联。“京钞”停兑、旧大洋券受到伤害、全行业务咸受影响,必须重塑纸币的社会信用。上海是中外商业荟萃之地、金融中心,又是中国银行诞生之地、沪行还有抗“停兑令”的光荣经历,选择在上海首发国币券,体现了总管理处“中行业务重振之根据地,在于上海分行……”的指导思想25。该券发行后受到商民欢迎。此后,该行印制面貌全新的“上海等处地名(国币)券”,总额达34,575万。26其三,该券十分稀有、异常珍贵。中国银行“黄帝像国币券”只有上海与哈尔滨两处地名、且数量有限27;“黄帝像上海国币券”流通不久就渐次被替换收回,市面十分稀见。笔者仅在《老上海货币》28、《上海滩货币》29两书中见到同一张“黄帝像上海国币券”伍元券的正面图(券号M780582)。(附图二:中国银行“黄帝像上海国币券”5元券正面图,原载《老上海货币》。)由是可见其罕见、其珍贵、其价值。

注释:1、13中国银行档案,1918年6月1日,总管理处券字不列号《通函》。2、23徐沧水编著:《民国钞券史》,第29-30、29页,银行周报社、民国十三年(1924年)七月。3、10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568、5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3月(1978年7月第二次印刷)。4张宁著:《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流通》,见《中国钱币》2003(4)。5、6、7、1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88-89、105、109、17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8江苏省钱币学会主编:《中国近代纸币史》,第290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0月。9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银行纸币图集》,第168-177、200-209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4月。12、24《申报》,1918年4月30日、5月10日。14、15、16、17、18、19、21二档馆,三九七,2376、2376(10)、2376(8)、2376(10 )、2346、2352(9)、2376。20中国银行总行、二档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第1023页,档案出版社、1991年10月。22、27总管理处总司券印:《号码表》,第36、39、40,37页,民国8年12月31日。25姚松龄著:《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60页,(台湾)传记文学社、民国65年(1976年)初版。26二档馆,三(2)、3239(1)。28马传德、汤伟康、徐渊、傅为群编著:《老上海货币》,第62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11月。29马传德、徐渊、胡幼文著:《上海滩货币》,第10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4年第5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