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一盏茶中有恩情、有别离、有沧桑,也有......

品茶偶得(外一篇)
文/杨东旭
茶香悠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随着茶经年而流香四溢的传播,不仅为我们清素而寂老的生活中注入了一份情趣,也造就出了深厚而浓郁的茶文化。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几千年以来,茶作为大自然回馈给人类的一份独特物质馈赠,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碰撞出灿若星辰般的火花,也如醍醐灌顶般为人类输送着精神与文化的给养,让我们的生活由此而变得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如诗如画。
寻根溯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茶”字,最早见于《神农本草》一书,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演变过程。《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告诉我们,茶最早是用来做药用的,至今民间还一直流传着“药食同源”的说法。
其实,在远古的西周时期,茶是被作为一种祭品使用的,也就是说,茶的最初功能与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到春秋时期,茶叶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延展,茶的鲜叶开始被人们作为菜食而应用,成为了一种充饥果腹之物。直到战国时期,茶叶才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疗疾治病的药品。到西汉,茶叶成为了进行广泛交易的商品之一。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到汉代时期,我国的川东以及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技术已相当发达。
茶作为一种正式的饮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在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不断盛行,以及人类对茶叶功能的逐渐了解,佛家开始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并开始在寺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便是古人所讲的“茶佛一味”的来源。
进入唐代,茶叶正式成为了一种大众饮品。乾元元年(公元758)前后,被誉为我国茶圣的陆羽经过了苦心研究,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可见,茶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兴起几乎是同步的,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之后历代一脉承袭,从来不曾间断。目前,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品之一,饮茶嗜好已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栽种茶叶。而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世界的深远影响。
饮茶作为中华民族普众性的民俗习惯,有着广泛的社会根基,上至高官,下至贫民百姓,无不爱之有加,受之于馈,并在这种普遍的生活行为中,缔造和成全出了根深蒂固,名垂史册的茶文化,这种文化,在千百年的运化当中,也深深地凝结在了每个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中。
茶文化不仅底蕴深厚,历久弥新,也蕴含着美好的生活喻义和人生启迪,表达着满满的生活寄望。从鲜活的茶叶,到岁月的风干,又到沸水的冲腾,最后慢慢的沉淀,经过众多烦琐的程序之后,最后形成了一杯清茶,各中的滋味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尝、慢慢回味…… 一杯茶,看似清淡,略带青涩,却幽香渺渺,回味无穷,醇厚无比,犹如闺中待嫁女儿,牵情牵心,百般不舍。
茶不仅是日常之爱物,更是重要节日里不可或缺的角色,每逢佳节,总少不了一盏香茗,有一盏茶的陪伴,除了解渴润喉,为生活平添一份极乐情趣之外,还可养心益智,让人沉湎于千思百感,品咂生活之况味。在某一瞬间,手托茶盏,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一份清风浩荡,清音缭绕之惬意。那是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不朽醇厚的味,氤氲着幸福的味道,述说着绵延几千年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品茶趣之韵,算是一份极致的享受,让我们在紧张繁忙中,在茶的陪伴中,享受生活的美妙绵长,让心灵澄净清澈。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明者和创造者。茶从“喝”到“品”,一字之变,不仅是一段茶路历程从俗到雅的演变与过渡,更是茶文化的升级和韵致的提升,反映出人类对茶内在含义与价值的深度理解,对茶文化的重塑。讲喝茶心思澄澈,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茶圣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今天想起他的《茶经》,便是一部名垂青史的经典。
说到陆羽,就不得不谈他的身世。陆羽的家乡在湖北天门,唐代时称为竟陵。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可谓身世蹊跷,连自己都说不知所生,只记得3岁时就被家人遗弃了。幸运的是,他被龙盖寺里的老僧智积和尚捡到了寺里,看他聪明伶俐,收为弟子。但那时陆羽年纪尚小,不能诵经,也不能礼佛。那么干点什么呢?师傅想茶禅一味,就教他烧水、煮茶。想不到,年幼的陆羽在烹茶辨水上极有灵性和天赋,煮得一手好茶,深得师傅器重。
然陆羽性野,到13岁的时候,少年心性就开始澎湃起来了。
陆羽并非姓陆,这个名字和鸿渐这个号,都是成年以后自己起的。说起缘由,是某一日他占了一卦。卦说,鸿雁渐于路,羽毛可做仪仗,所以他就叫陆羽了。但陆羽还是忍不住寺庙里的寂寞,某一日,溜出寺庙,再次浪迹于世尘。
离开寺庙之后,陆羽到处游荡,为了生计,曾在戏班子里混过。在四处游历中,他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很多地方。但陆羽运气不错。当时,河南太守李齐物被贬到竟陵。李齐物识人,偶遇陆羽后,看他有几分伶俐,就让他离开了戏班子,给他聘了老师教他读书。这期间,他跟着李太守认识了好多名人。在20多岁的那年,陆羽认识了被贬到竟陵的诗人崔国辅。
诗人喜茶,更辩茶。因陆羽略懂茶道,于是两人情投意合,他们一起认认真真地对待水,对待茶。陆羽好学,文思敏捷,与崔国辅相处了三年之后,开始名扬文坛了。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匆匆南逃,到了无锡惠山。在乱离红尘里,他徐徐开启了一段游山品泉的悠闲生活,值此见识大长。
饮水思源。陆羽一生心里最放不下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师父智积和尚。到唐代宗的时候,陆羽写出了《茶经》一书之后,轰动天下,于是被迎进宫中,成为皇室奉养的真名士。一次代宗就问他,你这一辈子有什么大心愿吗?陆羽就说,平生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的师父。如果能有缘当面求得师父的原谅,便此生无憾了。代宗听后,便马上派人去龙盖寺,请智积和尚到宫里品茶,但被老僧很委婉地拒绝了。因为自从陆羽去后,他已经终身不复饮茶。
然而,前来宴请的官员说,这是圣上的旨意,怎么能不给个面子。值此,智积和尚只好随行而来,跟代宗一起品茶。为招待智积和尚,代宗吩咐功力最好的御茶师,用最好的茶,最好的水,精心烹煮。但智积和尚端起茶盏,只是礼节性地粘了一下嘴唇,随后就放下了。他不复饮茶,是真的不想再喝了。
于是代宗吩咐下去,重新沏了新茶。
这泡茶由陆羽来烹。茶端上来之后,智积和尚还是礼节性的粘了一下嘴唇,并没有想喝的意思。然而当茶盏粘唇之后,瞬间就停在那儿了,顿时老泪纵横起来。他和代宗说,原来陆羽在您的宫中啊!就是以这样的机缘,师徒俩劫后重逢。一盏茶中有恩情、有别离、有沧桑,也有重聚的欢喜。
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史料所载。但民间却一直信以为真,同样的茶,同样的水,由什么人来泡,用什么样的心,其中有什么样的寄托,喝的人是可以知味可以懂得的。陆羽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泡茶时的那份专注、用心、虔诚,而也正是这样的专注、用心、虔诚,浸润出了茶最透彻的滋味,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激活茶,激活了里面包含的文化。
茶香源于一种缘分。智积和尚的这盏茶里便融入了一份深深地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便是对缘字的最好诠释,“士为知己者死,女卫悦己者容”,只有缘字当头,才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名利易得,缘字难求。缘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共鸣,一种相通,一种默契。
喜欢在悠闲的时光里,一个人坐在阳台前,或坐在庭院的树荫下,泡一盏茶,细细的品味。看着茶叶在沸水的冲击下翻滚向上,慢慢舒展开来,呈现出一种大开大谢的气势;然后犹如仙女下凡翩然而下,沉落盏底,嫩芽舒展,叶尖朝上,竖立水中,如春日新绿,煞是赏心悦目……那一刻,就仿佛看到蓝天下,白云间,采茶女儿玉指轻挑,将天地之精华纳入腰间小篓,掬在你面前,不由得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一盏茶,清澈而透亮,细看之下,竟有纤细的毫毛漂浮于其间,袅袅茶香,粘在杯口,粘在水面,慢慢弥散开来,仿佛茶香飘散在空气中。阳光透过几净薄窗,洒在身上,暖暖的舒服,连心都是几净的。茶香弥漫在鼻尖,正是“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呷上一口,在口中轻轻流转,暗香游走于味蕾之间,平滑而圆润,芳香而甘醇,久久不散,直至沁入心脾,沁入每一寸肌肤和毛孔……唇齿留香,茶香飘逸,如沐春风,如坐云端,幽香醉人……
向来对茶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或许来自于对它名字的敬畏,抑或是对它高尚品质的敬仰。不论是高官权贵,还是平头百姓,它都以同样宽厚的姿态展现在你面前,满满的充盈着你的茶杯。
因喜欢茶,于是便经常读《茶经》,且小有所悟,但最喜欢的,是里面讲到的古人与茶之间的缘分,到觉得那些冗长而繁复的程序是可以忽略了的。我想,茶的本质无非是在告诉人们,在回归草木之间,享受那份独到而清雅的氛围。

丹霞碧景朝阳观
在人生的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事先预想不到的人或事,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和面对,它们都会如期出现,且与你的生活发生某种交集,为你带来某种提示。按照佛经里讲,这应该算是一种缘分。相遇皆是缘,皆因命里有。只要有缘,哪怕是隔着千山万水,冥冥中也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相逢。
“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然一旦遇上,往往会成为一生所念,成为毕生的灵魂伴侣。遇见朝阳观,或许就是一种缘分。
朝阳观位于北京西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境内的后城镇后城村,据北京城区一百余公里,与延庆区毗邻,是北京去往赤城县城的必经之路,也是北京与河北地理上的分界线。
按照之前的规划,此行的目的地是崇礼县。目的不言而喻,这里是2022年冬奥会三大举办地之一,来崇礼,是想提前感受一下冬奥的氛围。
民以食为天。出发之前,首先想到了“吃”的问题。
吃什么呢?在城市里呆久了,早已厌烦了大鱼大肉,清淡才是心中所思所想。于是便想到了崇礼的蕨菜。蕨菜是一种久负盛名的野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入药,具有多种医药功能,被誉为山中奇珍,自古列为贡品。崇礼的蕨菜很有名气,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必备菜肴。
想到蕨菜,脑海里便忽然浮现出“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句子来。之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因为吃野菜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清欢”是什么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来自内心对疏淡平静简朴生活的一种渴望与热爱。当一个人可以从野菜的清香中品味出胜过山珍海味的味道来,或者,从路边的石头里看出比钻石还要高贵的价值,或者,从林间鸟鸣中听出比提笼遛鸟更感动的声音,或者,从一壶野茶中品出比丰盛晚餐更能清洗心灵的味道,这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之所以让人如此渴望,是因为它表达了一个人对生活无求的态度,是不讲求物质条件,只讲心灵品味的无欲境界。“清欢”的境界很高,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杜甫“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那种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想不到的是,车子刚进入赤城地界,之前的计划都被一个叫“后城”的地方给打乱了。后城是一座古城,始建于明代,有几百年的历史。后城地处白河故道,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通道。史料记载,这里最早的长城修建于北魏时期,其后的唐、明两朝曾数次进行延建和加固。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俯垂北荒,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节点。相传以宣府地形类虎,这里则为虎首,垣居全府之半,纵横所指,皆古战场,素有绝塞雄边之称,是明代京师出居庸关之后的第二道战略防线和军事屏障。至今这里还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长城和残垣断壁的古城堡。历经千风雨侵蚀,依然气势如虹,让人尤生敬畏。
“有村就有槐,有城就有寺庙。”古槐是北方乡村古老的标志,从那些古槐盘根错节的纹理中,便能体会出村落的古老与悠久。“前槐后榆”,抑或“槐榆兼济”,在北方地区的乡村相沿成习,已成风俗。似乎历史以来,北方村落的村口或中央从未离开槐榆的一抹浓荫。
果然,未及古城之前,便远远看到几株郁郁葱葱的古槐。树高参天,器宇轩昂,枝繁叶茂,浓阴遮蔽,遮挡着古城的轮廓,但遮挡不住的,是古城扑面而来的历史与文化气息。一向对古城情有独钟,于是停下车子,兴致勃勃向着古城走去……
古城已经颓废,只有几段土夯的残垣断壁依稀可见,城砖已经成为了民居的墙上之物,借助一种新的组合,表达着某种新的开始,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皇帝的新衣”的故事,观之令人生怜。
参观古城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现。
在北山坡的崖壁上,远远看到一片密集而秩序井然的洞穴。虽然轮廓不甚清晰,但从洞穴张弛有度的分布,以及依稀间露出来的人工建筑痕迹可以断定,洞穴绝非平凡身份,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出于好奇,便和身边一位牧羊人打听起来。据牧羊人讲,那是一座由人工开凿的寺庙,名叫朝阳观,也称碧落洞,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兴趣使然,便产生出拜访的念头,了解一下它的往世今生。
寺庙坐落在悬崖峭壁之上,通体是一整块高约200米的摩天巨石,整体呈红褐色,属丹霞地貌特征,丹崖碧顶,峭如刀削,奇峰峭壁之上,松柏如荫,屏山如画,风景独特,一派洞天福地,有“幽燕第一峰”和“北方第一大丹霞”之称。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题诗:“朝阳道观一石悬,滴水孤崖百丈边;余气出关连大漠,长风吹壁立青天”。自此,“关外名山”之誉久传不衰。民间有云:“抬头头顶云,低头眼底空;只闻鸡鸣不见屋,上下通路'南天门’”。
朝阳观开凿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当年,一位叫吴钦的宣府官员到此巡视边务,看到如此壮观风景,久久不忍离去。在一个叫李演琦的羽士游说下,吴钦决定广集天下能工巧匠,在崖壁上开凿庙宇。经过五年的大规模开凿,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初宣布竣工。传说,在开凿庙宇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吃掉的食盐就有48石(折合1.44万斤),耗资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山势巍峨高俊,当晨曦微露,大地还在朦胧之中时,唯此崖独得一片朝阳,故名朝阳观。
整个庙宇建筑群由东西天柱、大雄宝殿和千佛洞三部分组成,布局巧妙,层次分明,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那古意的漫洒,仙风道骨之风扑面而来,不由让人联想起李白《大鹏赋序》里“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句子来。
大雄宝殿为深约2米的方形石洞,门洞两侧刻有四字格门楹一幅,东侧刻“关外名山”,西侧刻“壁立万仞”,顶额为“塞奇观”,字大一庹(tuo,约5尺)有余,字迹遒劲洒脱,刚柔并济。大雄宝殿西侧突兀地拔起两座孤峰,像利剑一样直刺青天,人称“东天柱”和“西天柱”。东天柱刻有“天柱”二字,西天柱刻有“乾坤柱石”四字,字大如屋,格外醒目。二天柱之间的峭壁上镶嵌八座琼楼石府,每窟高3米左右,进深、面宽皆为5至6米,洞室相连,且又若即若离。洞窟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廊栏悬挂,琼楼玉宇,格外壮观。可以想见,在当时条件下,开凿这样的一项工程实属不易,不知浸透了多少工匠的心血。
庙宇凿窟剔像,为像辟洞,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堪称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人文气象扑面而来。仔细辨识,最东侧为泰山殿,居中而坐的是碧霞元君等三位女神坐像,两侧依次立有10尊侍从和神将雕像。
紧挨泰山殿的是三官殿,天、地、水三官居中而坐,左右各立3尊文臣武将。出三官殿向西,踏石阶云梯钻洞而入,直达三教殿。殿内雕有释迦牟尼、孔子和太上老君3尊圣像,雕像慈眉善目,一副若有所思之态,表达着佛以治心、儒以治世、道以治身的深刻道理。这种三教合一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哲学思想,也印证了古人在文化与信仰上的极大包容性。
西天柱下是水母宫,宫顶石壁上刻“滴水崖”三个大字。进入石门,壁上雕有水母圣像,像下有一清泉,名曰“玉泉”。山中有泉并不稀奇,但被誉为“玉泉”,便有了清澈透明的寓意,有了人性和文化的暗示。玉泉终年滴水,淙淙潺潺,声如清音绕梁,透着悠扬的琴瑟之美。玉泉遇旱不枯,隆冬不冻,如吐玉喷珠,由此得名滴水崖。据说,泉水可祛百病而疗顽疾,每逢端午,周围村民便云集于崖下,争相取水。洞内后壁上方镶有一通高1米、宽2米横卧石碑,上刻明代御史汤兆京手书诗词一副:
千尺丹崖插碧天,八窗虚敞杂云烟。

寻橦度索人如鸟,凿石为楼户倒悬。

空有尚余功德水,非无已现妙庄禅。

夜深清磬云中落,万籁稀声月满川。

水母宫向东的石壁豁口处,是一高达15米的三层楼阁。下层为文昌阁,文昌阁南侧为长春洞。中层为三皇殿,供奉天、地、人三皇,意图三皇治世,共保平安之意。三皇殿左侧向南,有一石门直抵真武殿,殿左有通道,上开天窗,盘旋而上十步余有观音殿,观音菩萨端坐正中,体态丰满,典雅端庄,一脸的和善与亲切,释放着暖暖的爱意和救世之心。上层为三清殿,供奉元始、灵宝、道德三天尊教主,殿阁宏伟高大,是朝阳观中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暗示着道法至高无上的道理。
朝阳观前缓坡上,建有一座八卦亭,石栏内镶一块褐色巨石,旁立石幢,刻有明代万历年间宣府巡抚汪道亨所书《镇星石记》。石幢铭文清晰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九月初二巳时,此处一道黑光冲天而起,翌日即发生地震。不难想象,几百年来,历史发生了多少变故。
大雄宝殿东侧500米许的半崖上,凿有大小石窟三个,其中的千佛洞进深5米,面宽6米,高3.8米,正中雕三世佛,两侧和前面立四大弟子,石壁上整齐排列着1008尊高浮雕小佛,佛像千姿百态,栩栩动人。千佛洞地上有两个天然坑穴,以石击之,一个咚咚如鼓声,称作地鼓,一个当当似钟鸣,称作地钟。相传,古代边关有警,敲击地鼓、地钟,京师则能听到,援兵就可发来。虽是传说,但民间对此深信不疑。
一座座神像矗立在石洞之中,在香火与战火的共同陪伴下,走过了几百年漫长的历程,孤傲、冷峻。寂寞吗?我把视线望向洞外,山脚下的公路上人影、车影在尘世的微风中浮沉,两两矜持。
天空突然下起雨来,开始不大,但落着落着就嚎啕了。人们的脚步变得愈发急匆,裹紧衣帽,趟在风雨中。于是,忽觉天地间此“陋室”如孤舟一叶,也在风雨中浮沉。那时正是黄昏时刻,烟雨蒙蔽了的落日,让人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静观着,想叫停思绪。与此同时,我又忽然意识到,历史上,那些不言不语的神像,对于所有人而言,或一份温暖的庇护。
借着淡淡雨雾,仔细品味朝阳观,雄健中透出古朴,庄重中显出威仪,华而不俗,丽而不奢,体现着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并让人领略和体会到道教文化在一方土地上的深邃与悠久,在岁月里的传承。
是呀,朝阳观以其天赋的秀丽峰峦,鬼斧神工般的雕凿和美妙动人的故事传说,吸引着世人的眼球,于寒来暑往中迎接着无数前来拜谒的造访者,让人沐浴一份文化的熏陶。值此,心里开始豁然起来,眼前一片静好。

责任编辑:小山

驻校编辑:王建皓

投稿邮箱:qcsk2019@qq.com

你好,青春

青春诗刊  Youth Poetry

Welcome to join us

关于我们
刊物题字:贺敬之
顾问、名誉主编:思宇
特邀顾问:邱晓文、宋小三、唐波、赵沛誉、卢干、张伯超、刘翠屏
法律顾问:刘克(律师)
策划总编:这个大叔不算老
执行主编:雨石
副主编:田家
编辑部主任:小山
编委:胡春良、陈子怡、陇青、独行逍遥生、吴桧、闫明霞
美编、校对:浩星小焰

《青春诗刊》常设栏目主要有:大学生诗潮、实力诗人、当代诗坛、诗坛五人行、青春回眸、探索发现、巾帼情怀、诗海拾贝、古韵流芳、诗歌评论、散文小说等栏目!请作者将自己未在他处发表过的原创诗歌作品1-9首(3首以上请附100字内个人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递至本刊邮箱。为符合选稿发表要求,我们可能会针对某些初学者的来稿稍作修改,如不同意,来稿时请注明。被录用稿件正常7-21天内会刊登在公众号,期间切勿一稿多投,录用后不再另行通知,请关注公众号查阅,逾期可另投他处。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若发现,一律删除。一经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即视为作者已默认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首发权利,不再另行说明。

本平台文章接受赞赏,赞赏金额超过20元的,将50%支付给作者为稿费,剩下的及未超过20元的,将作为本平台运营发展等费用。感谢支持和谅解!
主管单位:青春诗歌文学创作研究会
主办单位:青春诗刊文学社
出版单位:

编辑协办:《青春诗刊》编辑部
期刊刊号:ISSN  2708-5856
地址:中国香港湾仔道165号乐基中心14楼
请关注我们,守候心灵美好的精神家园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青春诗刊》官方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稿邮箱:qcsk2019@qq.com

请关注我们

目前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0)

相关推荐

  • 茶心禅味是人生

    茶水清润,有人喝出了欣悦,有人喝出了寂寞,有人喝出了诗意,有人喝出了禅味.茶心禅味,本是同根之花,枝叶相缠,盘根错节.人生若无一盏茶水相伴,犹如缺失一位善解人意的知己,少却了一份生活的滋味. 唐元和六 ...

  • 一杯茶 茶韵悠悠 喝茶是一种心境,

    一杯茶,在不同人的手中,有着不同的意义,不知别人是怎么定位,或许叫解渴,或许叫喝茶,更高档次的叫茶韵,至少在我眼中,茶也可能是用来细细品味的. 都说品茶就如品味人生,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喜欢喝茶, ...

  • “鲲鯩茶䪨”诗歌征集作品展示(1)

    主管:六盘水文学院 鲲鯩茶䪨01期(总第186期) ♥文末可投票,本期投票截止时间6月21日23:55,投票结果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 ♥投稿请附作者简介和近照,并关注<凉都诗人>了解作品推 ...

  • 散文:一盏茶的时光

    作者:子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你看,时光.岁月陪着你,所有关于生命的美好和温暖也都在,关于忧伤与痛苦的事情都在转移.身边的一切都似乎有了灵性,悄悄来,悄悄去,带走一些,留下一些,把遗憾与美好平分.就如 ...

  • 随笔:盏茶观远景,入目满城丰

    看书之家 绿叶醉初冬,悠然且自容. 盏茶观远景,入目满城丰! --题记 最近也不晓得是怎么回事? 心,一直是乱的,也理不出一个头绪. 可能,似乎,好像,应该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着些什么. 或者, ...

  • 散文:中年,是一杯咖啡、一盏茶的午后时光

    作者:子墨 四月的午后,异常安静,清欢在手,情怀淡淡,享受生活,沏一杯茶,在茶香里有心或是无心的做一点喜欢的事情,比如慢煮一段光阴. 茶香袅袅,茶叶沉浮,沸腾的水滚了几滚,便有了生活的味道,或许,浸润 ...

  • 【三江散文诗刊】文/ 贾世昌 诵/伊人‖《在一盏茶中沉思片刻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散文诗刊第九十期 陪伴您每一天 在一盏茶中沉思片刻 文/ 贾世昌  诵/伊人  编/紫衣云梦 感悟人生,正如一盏茶那样,或绿或橙.或浓或淡其实并不是茶的 ...

  • 沈子琪散文《觅得竹林归隐处,一生顷刻半盏茶》

    远方的思念,青山绿水,半月伴随萧碧轻曳,雾满山岚,品半盏青茶. 深山处,萧萧竹林,孤僻静默,幽谷清香,此世间萧然尘世之外,足矣! 觅得一片竹林,可在山涧,可在溪边,若有一草庐隐而居之,则更是逍遥.草庐 ...

  • 【星夏卷◇文匠作典藏•散文篇】《茶醇情浓》(随笔)||□ 刘培华(山东)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五期 (网纸同步) 原创·精品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已故) 书法顾问:侍少华.李敬伟       摄影顾问:王红军 国画顾问:徐开领 ...

  • 许我半盏清茶:春天来了|散文随笔

    首届"青春杯"全球华语诗歌大赛 欢迎全国老.中.青年诗人踊跃参赛 (详情请点击下图进入) 春天来了 文/许我半盏清茶     再寒冷的冬天也阻挡不了春的脚步,春天像一株含苞待放的迎 ...

  • 【潮汐小语】散文原创首发|一盏茶心

       看雨(散文)   文|一盏茶心 (一) 此刻,亭子的周围全部被浩大的雨声包围. 雨天,本可以坐在舒适的家里,安享一杯茶.一炉香.一本书.一首曲,可我们非要冒着大雨,驱车几十里上山来到这里,不知是 ...

  • 散文随笔:茶意爱情(原创)

    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关注我们 你真的很特别 写在初冬 2021-1-10 文字/一生所爱 爱情就是一杯茶,过程是热烈,结果是平淡. 如果爱情真的是一杯茶,该是怎样的滋味呢? 遂泡上了一杯茶,淡淡的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