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襟晚照思金庸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9-10-29 08:50

讲述:郑岗

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下午,世界文化名人、武侠文学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转眼,时光已去一年,时节转至深秋,衢州一中的郑岗老师又念起大师兄金庸与母校的情缘故事。是的,作为衢州人,我们不会忘记金庸办报创业、笔耕不辍的奋斗故事,不会忘记他对母校衢州一中的深情眷恋,不会忘记他在抗战烽烟中与衢州结下的乡谊之缘,更不会忘记当年在街头巷尾、在电视机前、在书摊边热议金庸武侠作品的轰动场景。大师已然驾鹤西去,传说却永留心中。

金庸原名查良镛,将“镛”一分为二就是“金庸”。这位享誉世界华人圈的“大侠”,少年时代曾在省立衢州中学(现衢州一中)求学,与衢州有一段不解之缘。

“温雅豪迈”是衢州人留给金庸先生的深刻印象。2004年10月27日,金庸先生回到母校衢州一中访问,提笔写下:“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兄弟。六十年中常入梦,石梁静岩夜夜心。少年时负笈衢中,师长教诲,同学勉励,常自怀念。今访母校,见规模大张,日思昔日,不禁悲喜交集也。”真挚的话语,饱含对往昔求学时光的深深怀念。

2004年10月27日,金庸先生回到母校衢州一中,师生校友齐相聚氛围热烈而隆重。 记者 鲍卫东 摄

作文最快,堪称楷模

金庸先生与衢州的缘分,要从他17岁那年转到省立衢州中学说起。

那是1941年,他因发表《阿丽丝漫游记》一文,讽刺国民党派到学校的训育主任,因言罹祸,面临开除、失学的危险,他自述这是生死系于一线的人事。在老校长张印通和同学余兆文的帮助下,好不容易转入了衢州中学。

当时,衢州中学为躲避战祸,校址从城内府山下临时迁到了石梁镇。学校分为初中、高中、师范及附小,最多时有四十多个班级,分散在石梁镇和上、下静岩村。金庸就读的高中部就设在“翠岗萦抱、阡陌纵横”的下静岩村。

如今,衢州一中校史博物馆的省立衢州中学展厅里,依然保存着金庸先生求学时的种种印记。他不但成绩好,为人处世也好,入学不久就被公推为班长。他是衢中校园活动的全才,编排并主演英文话剧,在校园歌唱比赛中一展歌喉,他的歌声高亢、尤其爱唱英文歌;每次运动会,男生负重跑步比赛,他都是第一名。

事实上,金庸先生在衢中求学期间发表于《东南日报》的《一事能狂便少年》《人比黄花瘦》两篇文章,是他最早被人认知的作品。鲜为人知的是,他最早的笔名不叫“金庸”,而叫“查理”,是当年衢中老师给他取的。当时,学校要求学生们每天都要写一篇自拟题目的短文,并由老师批改。金庸的语文成绩很好,每次作文总是第一个交卷,常获最佳评分,惹得大家争相传阅。

乱世求学,家国情重

1941年5月,因为日军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金庸的同班同学毛良楷染上鼠疫,大家避之不及,毛同学躺在床上只是哭泣,班主任姜子潢老师拿出钱来,重金雇了两名农民抬送至衢江中的一艘隔离船上。作为班长的金庸,虽然心里很害怕,但义不容辞,在黑夜中跟在担架后面,直至江边与毛良楷垂泪永别。回来后,他和姜老师互泼热水,以防止身上沾上有鼠疫病菌的跳虱,泪水与热水一同在脸上流淌。

那个夜晚,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死亡。在江边渡口,他和即将被隔离的同学告别,彼此心里都清楚,隔离就是等死,这一别就是死别。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夜晚,少年金庸心里的勇气被点燃,正义之心被点燃,心里充满着对和平的渴望、对暴力的厌弃。

1941年11月,衢州中学发生一起反对训育主任杨筠青的学潮事件,在浙江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金庸因积极参与学潮,被列入“过激学生”的黑名单。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加紧了对金华、衢州等地的攻势。1942年4月,20万日军沿浙赣线西进,衢州城的房屋几乎全被炸毁,人心惶惶,纷纷出城避难。石梁距城咫尺,也不得安宁。

金庸先生在衢州读书的那个时代,恰逢乱世,日寇侵犯,民生动荡,他和同窗好友们一道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潜心治学,不改其志。中共衢州中心支部书记、衢州六烈士之一的江文焕就是金庸的同窗挚友之一,他们常常一起散步、交谈,形影不离。

比金庸先生小两届、曾同在石梁静岩求学的神经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韩济生回忆说,那时候,大家常常天蒙蒙亮就起床,一帮同学爬到坟头去看书,因为那里高,可以看得清楚些;有时候遇上敌机轰炸,大家就躲避转移,等轰炸过去了,就抖落身上的泥土,回来继续学习,从不曾被险恶的环境所打倒。

以金庸、江文焕、韩济生先生等为代表的衢中学子,以不屈不挠的勇毅精神,为当时衢州中学传承四十载的“敦品励学”校训注入了新的内涵,在衢州一中的校友群像里浇铸出了内敛、稳重、刚毅、儒雅的气质。

1942年5月24日,日军攻陷金华、兰溪等地,衢州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衢州中学决定停课疏散,学生纷纷离校。为了减轻负担,校方决定让高中二年级学生提前毕业,时年17岁的金庸高中生涯也就此结束。不久衢州就沦陷了。

创作灵感,源于衢州

金庸虽然在衢州中学不到两年,但他始终记得少年时代求学、生活过的石梁。14年后,他在香港创作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时,还虚构了个“石梁派”,写到了衢江,这一切都来自他这段经历。

金庸这样描写:“石梁离衢州二十多里,他脚步迅速,不消半个时辰就到了。石梁是个小镇,附近便是烂柯山。相传晋时樵夫王质入山采樵,观看两位仙人对弈,等到一局既终,回过头来,自己的斧头柄已经烂了,回到家里,人事全非,原来入山一去已经数十年。烂柯山上两峰之间有一条巨大的石梁相连,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搬上,当地故老相传是神仙以法力移来,石梁之名,由此而起。”

在其作品《碧血剑》中,金庸先生多次写到了与衢州有关的内容。《碧血剑》第四回“矫矫金蛇剑翩翩美少年”中,金蛇郎君所留的藏宝图后写着两行字:“得宝之人,务请赴浙江衢州石梁,寻访女子温仪,赠以黄金十万两。”自此开始,袁承志与温青青的情爱纠葛贯穿了本书后面的章节。而龙游帮帮主荣彩、沙老大及其帮众、石梁派温氏五祖及温家众人、金蛇郎君之妻温仪与女儿温青青在《碧血剑》中也皆为衢州人氏。

2009年,张纪中新版《倚天屠龙记》选择在龙游取景拍摄,也完全是金庸先生推荐的结果。

衢州情缘,永记心间

2004年10月27日,金庸先生回母校,衢州一中体育馆里师生、校友齐聚,氛围热烈而隆重。金庸先生一落座便说:“师弟师妹们,你们好,大师兄来看你们了!”他说:“我到过很多大学演讲,虽然别人也叫我大师兄,但你们才是我的真师弟、真师妹。想想我们当年读书的艰难,你们要好好读书,一方面扬衢州一中之名,另一方面也为祖国作贡献。”

此后,金庸先生虽没再回过母校,但仍时时牵挂,衢州一中与浙大人文学院的合作交往,也得益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时留下的威望声名。

2017年9月4日,当时金庸先生身体抱恙,但获悉母校正在筹备115周年校庆,并要将新修建的图书综合大楼以“金庸楼”命名,十分高兴,遥寄祝福,并嘱咐秘书寄上两张独家照片给母校,以作校史馆馆藏之用。今天收藏在衢州一中校史博物馆浙江省立衢州中学展厅里的金庸先生的大幅照片,正是其中之一。

多年以后,金庸先生回忆在衢州的生活时,曾动情地说:“在衢州读书的两年是我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尽管当时读书条件很艰苦,但衢州中学的老师对我很好,学习氛围也很浓,我受益很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