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38:总有这样的文章,欺负我们的智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聪明作文
谈写作|往期链接
谈写作31:怎么设计文章的高潮(徐老师)
谈写作36:作文中的“伏笔”(徐老师)
总有这样的文章,欺负我们的智商!
文|陆生作
谈写作第38篇。
扯个蛋:
38,一个用来骂人的数字,若在杭州,加上62,等于100,那就10全10美了。
今天,我又见到了这篇借黄鳝谈母爱的文章。感觉智商又被欺负!搜索网页,好像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了。
我觉得影响不好。决心查个来龙去脉。
【一】
先看一段话,出自《母爱的力量》一文(2008年12期《黄河黄土黄种人》),作者署名廖云新。
“最近,看见报上的一幅漫画:一口烧热的油锅中弓着一条鳝鱼。漫画的配文大意是说,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起身体,厨师不解,拿出鳝鱼用刀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它是为保护腹中的小生命,才努力弓起了腹部。”
下图,是我截的图。
(图1)
我没有找到这幅漫画。但我知道,黄鳝,不是胎生的,而是卵生的。小时候,在乡间田埂上,挖开一个黄鳝洞,偶会看见洞底满是黄色的卵,若机缘凑巧,卵快孵化的时候,能看见卵里面有小黄鳝。
从细如绣花针到重达一两斤的黄鳝,我都见过、抓过。所以,一见到“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它是为保护腹中的小生命,才努力弓起了腹部。”这句话,就觉得它欺负了我的智商。
幸好,我是有经验的;反过来说,写这文章的人,是缺乏经验的。
经验,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不然,会惹笑话的,比如:背着梯子去采摘花生——这是发生在我家乡知识青年下乡时的真事,可见,经验与知识可以是两回事情。
但,总有一些鸡汤文,欺负我的智商。如果是童话的话,我也接受算了,可偏又不是童话。比如:黄鳝救子。比如:温水煮青蛙。青蛙怎么可能这么傻呢!
【二】
一定有人像我一样怀疑,比如下面这张图,也是我截的。很明显,它受到了《母爱的力量》这篇文章的影响。
不知作者是谁,他仍然要用“这条黄鳝”来讲母爱,但是,他特别注了一句:根据一般生物学常识,水中鱼类应为卵生,这里是画家的想象。
可能他没有亲眼见过黄鳝卵,但是他怀疑了,这是可喜的、可贵的。
(图2)
【三】
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性。仔细看下图。特别是“后记”!!
(图3)
大黄鳝吞小黄鳝,这是极有可能的。
小时候,夏日夜里,拿着手电筒去田间钳黄鳝,不论大小,都装在一个腰大口小的竹篓里。一次,回家把黄鳝倒进水桶里,一条大黄鳝已经把一条小黄鳝吞了,只留一条尾巴在嘴边。这是黄鳝间的相食,谈不上爱与不爱、救与不救,但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可以把它人性化。表达观点,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母爱的力量》有一定合理性。
【四】
黄鳝弓身救子,这个故事是有源头的。
最流行的,是《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弘一法师等题诗选文。
下图,就是这个故事《烹鳝》。
(图4)
不知道《母爱的力量》一文的作者,看到的漫画,是不是这幅图?
若是这幅图,说明作者对图的配文理解不到位。
学士周豫,尝煮鳝,有弯向上者,剖之,腹中皆有子,乃知曲身避汤者护子故也。自后遂不复食鳝。人谱。
腹中皆有子。这个“子”,是黄鳝卵。
在我的家乡,剖开一条鱼,鱼肚里有鱼卵,称鱼卵为鱼子。黄鳝卵,亦是如此。这里,子,是卵,还没孵出来呢。
另,鱼子酱也用“鱼子”二字。
而且,黄鳝产卵,从来都是几十几百的啊!不会只有“一条”。
【五】
在《护生画集》中,《烹鳝》篇有“人谱”二字。这是一本书,作者是明代的刘宗周(1578—1645)。
弘一法师在选文时,已经注明了出处。
我查找了《人谱》,复制原文如下:
學士周豫嘗烹鱔見有灣身向上者剖之腹中皆有子乃知曲身避湯者以護子故也自後遂不復食鱔
与《护生画集》一致,只是没有标点符号。那时候,还没有标点符号么,只有句读。标点符号至今不过百来年时间。
再更早一点。明代陶宗仪(1329—约1412)编纂的《说郛》“衆生爱恋性命”条,载:
周豫學士,嘗煮鱔,見有鞠身向上而以首尾就湯者,剖之,見腹中有子,乃知鞠身避湯者,以愛子之故。
还有更早的吗?不知道了。可能就是陶宗义原创的吧。
这个故事,传播还挺广的。特别是跟佛家果报有关。所以,查一下资料、出处,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知道有没有人查过。如果查过,估计就不会出现欺负智商的文章了。
在写作中,查资料也是很重要一件事情啊。了解了来龙去脉,写起来才有底气。查资料,是学习,是积累。
比如:
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集·卷二·因果劝(下)》
疮中出鳝(出《护生录》)
吴兴一小民,卖鳝为业。后生恶疮,每疮形如鳝头,遍身缠绕,痛苦而绝。妻、子亦相继饿死。
【周安士先生按】学士周豫,尝煮鳝,见有鞠躬向上,以首尾就汤者。剖之,乃腹中有子,鞠躬避汤耳。恻然感叹,永断不食。
也有稍简单一些的版本:周豫尝煮鳝。见有鞠身向上。首尾就汤者。盖腹中有子故耳。因戒杀。
这些版本,其实已经偏离原意了。尽管它的说教功能保持不变。
【六】
古代,因果报应的故事特多,要劝人为善么。写作也是,文以载道,点化人心,让世界往好里去。
报恩型的民间故事也挺多。
比如:宋庠,救蚂蚁,蚂蚁点状元。欧阳修,救萤火虫,夜读没灯,萤火虫来照明。绍兴有蜈蚣庙的故事——蜈蚣斗蛇妖救主人。
黄鳝也有报恩的故事。
(图5)
南京人喜食鳝鱼面;城南河边有一面馆,生意比别家好。有一学徒,见鳝鱼不容易死,虽砍断还能动,心很不忍,背地里每天偷拣一条肥大的鳝鱼,放入河中;学徒期满后作伙计,更加多放。被店主得知,停他生意;因失业不能生活,到下关跳江;忽觉脚下有物托住,被人救起;回头看看江里,是一群的鳝鱼团在一处。店主听得这事,很懊悔作这生意,改作素菜馆;复用他作伙计,生意更好。这是民|国初年的事,南京人多晓得;那能说这微小的鱼,不晓得报恩呢!(寅畏室笔录)
不知道这事是真是假。
若查资料,清初张潮(在其父四十五岁即顺治七年(1650)时,张潮出生)的《虞初新志》卷十九(讱庵偶笔)有类似记载。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数千。一婢悯之,每夜分,窃缸中鳝,从后窗抛入河,如是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踉跄逃出,为火所伤,困卧河滨。夜深睡去,比醒而痛减,火疮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堆于疮处,而地有鳝行迹,始知向者所放生来救之也按医书:河底泥,能涂汤火伤。高感其异,遂为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穴,生鳝数石盘其中,尽举而纵之河。(高中古文阅读有这篇练习题)
读书,读源头。
读书,能解惑。
读书,有助于写作,让写作更有底气。
牵来扯去讲了不少,查一条黄鳝,从2016.10.4查到明朝。挺有意思。
本来,还想找一张黄鳝卵的图片,可惜没找到。如果你恰巧有黄鳝卵的照片,请发一张给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