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中学是1952年成立的。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60个年头。在筹备孝中60周年校庆的时候,校庆办公室的同志们发现,学校有校徽、校刊、校规、校训,但就是没有一首校歌。于是有人动议:应该创作一首校歌,用歌曲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概括学校的办学特色,抒发大家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励师生薪火相传,团结奋进,再铸辉煌,这应该是学校60华诞庆典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这位同志的动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请示校长,校长也点头表示同意。
要谱校歌,当然先得撰写歌词。歌词由谁来写?一时大家都感到茫然。后来校党总支办公室主任苏富贵同志出了个点子:发动群众,在全校范围内有奖征集校歌歌词。决定一经公布,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3个月之内,校歌征集办即收到师生撰写的歌词350余首。学校组织由资深语文教师、音乐教师、办公室主任以及主管政治思想工作的副校长组成的评审组,经过反复评议,最后遴选出35件入围作品,并分三个档次,予以公布奖励。学校领导认为,校歌的确定,是一件严肃认真、传之久远的事情,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在公布获奖作品的同时,要求大家对现有作品继续提出意见,以便再作修改,把歌词最后敲定下来。
然而反馈上来的意见却是,获奖作品虽然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可取之处,某些地方也不乏亮点,但从总体来看,还不足以反映这所老校、名校的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也不能充分表达孝中几代人的意志、气质、向往与追求。因此,应该重新考虑撰稿人选。考虑的结果,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我的身上。据后来苏富贵同志在太原(当时我在山西教育实验中心受聘代课)见我时陈述的理由,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我是孝中成立时的第一届学生,最早来到孝中;第二,我在孝中执教30年,一直干到退休。其间,既当过教师,也当过领导,对孝中情况熟悉,有比较深厚的感情;第三,我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又喜欢写作,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按说,这几条讲的都是事实。但当富贵代表学校要我接受撰写任务时,我还是犯难了:接受吧,我虽写过不少文章,但大多是与语文学习或语文教学有关的,从来没有写过歌词,勉为其难,弄得不好,怕有负同志们的重托;不接受吧,作为校友,为母校尽这么一点绵薄之力,责无旁贷,如果推辞,实在有负大家厚望。任务就这样在“两难”的情况下接受下来。
既然受命,当然应该倾其心智,努力做好。我先是通过同学关系把太原市有点名气的中学的校歌都搜集起来,认真研究,看人家是怎么依据本校特点来写的。接下来,我回顾孝中几十年来走过的历程,从她的兴衰起落,看孝中人(包括领导,包括师生员工)的精神、品格,并试着从整体上构思,力求写出她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这所学校与别的学校不同的地方。我写东西有个习惯,不写则已,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就怎么也停不下来,夙兴夜寐,走思坐想,寝食难安。就这样,很快写出了一稿,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校庆办。大家看了,还比较满意,让我再推敲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我拿着初稿给懂诗歌懂音律的大学同学看,他们提出了如下意见:歌词写了3段,显得长,应该压为两段,议论的东西要删减,形象的东西则要强化;歌词是用来谱曲歌唱的,一定要合辙押韵,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感、韵律感,念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足劲好听;语言要明白晓畅,避免过分含蓄,让人一听就懂。这些意见提得真是太好了。我当即对照初稿,一一落实。一周之后,改出二稿;发回学校之后,普遍看好。歌词就这样定了下来。有了词,还得找人谱曲。起初搞出两个曲子,让音乐老师试唱,感觉难唱,听起来也不怎么顺畅。后来找了曾在山西大学艺术系专门学过谱曲,毕业后又有作曲实践经验的张继成先生来谱,大家这才满意。拿着谱出的曲子到山西歌舞团配乐演唱、刻成DVD光盘后,受到师生喜爱,在校园里传唱开来。
现在就让我们和着雄壮、优美的旋律,放声歌唱这首孝义中学校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