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辨伪趣案

【出处】 〔清〕俞昌《寓意草》。

【原文】 袁仲卿乃郎,入水捉蜞为戏,偶仆水中,家人救出,少顷大热呻吟。诸小儿医以镇惊清热合成丸散与服二日,遂至昏迷不醒,胸高三寸,颈软头往侧倒,气已垂绝,万无生理。再四求余往视。诊其脉,止似蛛丝,过指全无。以汤二茶匙滴入口中,微有吞意。谓之曰:吾从来不惧外症之重,但脉已无根,不可救矣。一赵姓医曰:鼻如烟煤,肺气已绝,纵有神丹,不可复活。余曰:此儿受症,何至此极。主人及客俱请稍远,待吾一人独坐,静筹其故。良久曰:得之矣。其父且惊且喜,医者愿闻其说。余曰:惊风一症,乃前人凿空妄谭,后之小儿受其害者,不知几千百亿兆。昔与余乡幼科争论,殊无证据。后见方中行先生《伤寒条辨》后附《痉书》一册,颛言其事,始知昔贤先得我心,于道为不孤。如此症因惊而得,其实跌仆水中,感冷湿之气,为外感发热之病。其食物在胃中者,因而不化。当比夹食伤寒例,用五积散治之。医者不明,以金石寒冷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神识因而不清。其食停胃中者,得寒凉而不运。所进之药,皆在胃口之上,不能透入,转积转多,以致胸高而突。宜以理中药,运转前药,倘得症减脉出。然后从伤寒门用药,尚有生理。医者曰:鼻如烟煤,肺气已绝,而用理中,得毋重其绝乎?余曰:所以独坐沉思者,正为此耳。盖烟煤不过大肠燥结之征,若果肺绝,当汗出大喘,何得身热无汗,又何得胸高而气不逼,且鼻准有微润耶,此余之所以望其有生也。于是煎理中汤一盏与服,灌入喉中,大啖一口,果然从前二日所受之药,一齐俱出,胸突顿平,颈亦稍硬,但脉仍不出,人亦不苏。余曰:其事已验,即是转机,此为食之未动,关窍堵塞之故。再灌前药些少,热已渐退,症复降序。乃从伤寒下例,以玄明粉一味化水,连灌三次,以开其大肠之燥结。是夜下黑粪甚多,次早忽言一声云:我要酒吃,此后尚不知人事。以生津药频灌,一日而苏。

【注解】①颛:同“专”。②比:比照。③酒:指水。

【白话文】 一天,袁仲卿的小儿子,跑到水里去捉螃蟹,一不小心跌入水中,幸好被家里人救出来,但不一会儿就发高热,呻吟不止。儿科医生们都将镇惊清热之药制作成丸剂、散剂给他吃了两天,之后小孩便昏迷不醒了,胸部高出近三寸,头颈软,偏向一侧,奄奄一息,完全没有生还的可能。于是一再请求我前去诊治。我诊查他的脉象,仿佛蛛丝一般,手指触上去几乎感觉不到。将两茶匙水滴到患儿口中,微微有喝的意图。旁边一医生对我说道:“我从来不怕表现于外的症状有多严重,但这次脉象都没有根了,已经救不了了。”旁边一姓赵的医生又说:“鼻黑如烟煤,是肺气已绝的表现。纵然有神丹妙药也难以复活。”我说:“这小孩的病,怎么会到这么严重的地步呢?主人和其他客人都请稍稍离开下,让我一人独自静坐思考下缘由。”过了一段时间我说:“明白了。”孩子的父亲又惊又喜,其他医生也愿意听我的讲法。我说道:“惊风一症,是前人穿凿附会的,后世的很多小孩都深受其害,数不胜数。先前我与乡里的儿科医生争论,可惜没有证据。后来见方中行先生《伤寒条辨》书后附着的《痉书》一卷,专门论述这个病,这才知道先贤已经先一步写出了我的想法,在医道上不是独创的想法。这个病虽然因受惊而得,但它的实质是因为跌入水中,感受湿冷之气,是外感发热之病。吃进去的食物都在胃里面,因而不消化。相当于伤寒夹食的病证,得用五积散治疗。之前的医生不懂得这个道理,用金石寒冷的药物,结果镇坠外邪,使邪气深入脏腑,小儿的意识因而模糊。食物停留在胃中,受了寒凉以致无法消化。喝进去的药都在胃入口之上,不能传导进去,反而积在那儿了,所以才胸部胀大。现在应当服理中汤,使之前的药物可以消化利用,才能使症情减轻。然后再依照伤寒病的治法用药,如此还能有一线生机。”一旁的医生说:“鼻子色黑如烟煤,肺气已绝,而用理中汤,难道不会加重其病证吗?”我说:“这就是我一人静坐沉思的原因,其实鼻如烟煤只是大肠燥结的征象。如果真是肺气绝了,应当会全身出汗伴有大喘气,为何发热了还没有出汗,又为何胸部胀大却不气喘呢?况且鼻头微微有润色,所以我认为他有一线生机。”于是煎了一碗理中汤给小孩子喝,刚刚灌下去,便大吐一口,果然之前两天喝的药都一并吐出来了,胸部随即趋于平坦,头颈也稍稍变硬了,但脉象还是摸不太到,人也没有苏醒。我说:“和我预测的一样,病情有转机,这是食物不消化,胃口堵住的缘故。”再稍稍灌一点理中汤,发热已经渐渐恢复正常了,病情也减轻了。于是按照伤寒的下法治疗,将玄明粉一味药融化于水中,连着灌下去三次,用来开通大肠之燥结。当天晚上拉了许多黑便,第二天忽然醒过来说一句:“我要喝水。”之后又昏睡过去。于是将生津药频频灌下去,一天内便苏醒过来。(郁东海等)

(0)

相关推荐

  • 中医大家曹颖甫和张锡纯解析大陷胸汤:临床医案如看悬疑大片!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曹颖甫张锡纯临床解析大陷胸汤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第110篇原创文章 大陷胸汤作为伤寒论里治疗结胸的一个重要方剂,因气药力峻 ...

  • 有种病让你“如鲠在喉”,慢性咽炎老不好,...

    有种病让你"如鲠在喉",慢性咽炎老不好,多半是堵了,通了就好.治标不治本,不过是为医院提供了一张长期饭票! 慢性咽炎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却非常折磨人,不知有多少人久治不愈,被这个病磨 ...

  • 乏味枯燥?来看看好的医案该怎么写吧。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571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网络  导读  好大夫更是好作家. 我们在读中医古今医案的时候,不同的医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看曹颖甫医案时,觉言简意赅,微 ...

  • 喻嘉言治燥咳案

    喻嘉言<喻意草> 论吴吉长乃室及王氏妇误药之治验 吉长乃室,新秋病洒淅恶寒,寒已发热,渐生咳嗽,然病未甚也.服表散药不愈,体日尪羸①.延至初冬,饮以参术补剂,转觉厌厌②欲绝,食饮不思,有咳 ...

  • 迥风之证趣案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迥风."迥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 ...

  • 鼻渊辨治趣案

    [出处] [日本]浅田宗伯<先哲医话>. [原文] 崎岙德见茂四郎者(丝割符①年寄),患鼻渊三年,诸医以为肺虚,百治无寸效.诊之,两鼻流浊涕如檐滴,脉弦紧,腹拘急.予曰:此系肝火熏灼肺部, ...

  • 临证辨治趣案

    [出处]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原文] 睦亲宅一大王,病疮疹①,始用一李医,又召钱氏.钱留抱龙丸三服,李以药下之.其疹稠密,钱见大惊曰:"若非转下?则为逆病." ...

  • 辨治发颐趣案

    [出处] [清]王堉<醉花窗医案>. [原文] 小梅之次媳,初秋忽患项脖肿痛,延一医视之曰:"此厥阴瘰疬也."外贴羔①药,内服疏肝解郁之剂,五六日来并无功效.其夫似竹延 ...

  • 风蹶之脉趣案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①,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其 ...

  • 风痰致昏趣案

    [出处] [清]王堉<醉花窗医案>. [原文] 里中段某之妻,年廿余,忽患昏乱,浑身颤汗,口蹇①不能言,腹中满闷,颠倒欲绝.其家以为祟,招女巫驱之.女巫多索粟帛,用香褚祈禳之,病不减.三日 ...

  • 久病细辨趣案

    [出处] [清]徐镛<玉台新案>. [原文]发热恶寒,头疼身痛之暴证,人易辨之.惟久郁肺经而成喘嗽,有似阴虚劳嗽者,不可不辨.郡城西门外奚藕庄客幕于外,上年道途受热,曾患喘嗽,服自便而愈, ...

  • 里实证辨趣案

    [出处] [日本]浅田宗伯<先哲医话>. [原文] 一人年四十余,病温疫下血后,身重难转侧,四肢不收,口眼开脱,语言不出,其状如塑人,脉滑,舌上生芒刺,似欲冷饮.余以为下证具,即投以大承气 ...

  • 纯补救虚趣案

    [出处] [日本]浅田宗伯<先哲医话>. [原文] 江州北村左太夫,虚羸①不食,一日气息淹淹②将绝,急延林市之进,诊曰:血脉衰弱,不绝如缕,庶几万一耳.乃作剂,仅用人参一分,龙眼肉一个,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