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一个西医从临床中学来的《伤寒论》
作者/李贵明
导读:一位西医,25年矢志不渝学习中医,研究《伤寒论》,这种精神会让很多中医自愧不如。今天刊发的条文解读不是照本宣科,全都直截了当,是李老师从临床中得来的经验,希望对学习《伤寒论》的后学有所启发。
一个西医从临床中学来的《伤寒论》
我毕业于西医院校,从1985年至今都在临床,扪心自问从未做过坑蒙患者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样,一直谨守“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座右铭。
我学中医是因为家人发热自己不会治,当时科里一位中医老师一剂药,体温就降至正常了,纯属是受了刺激才开始自学中医的。25年来走了很多很多的弯路,几度要放弃,但最终还是走上正道。我没有现实中的老师,我的老师就是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所以我不崇拜任何人,我不轻信一切,而是思考一切,认为尽信书等于无书。
今天在此写下的对《伤寒论》条文的解读,全都来自临床,不当之处,还请诸位高人多多指教。(编者按:作者的解读为括号内文字)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必须有的症状、但可轻可重),体痛(关节肌肉酸痛),呕逆(可有可无),脉阴阳(寸关尺)俱紧(紧脉主寒)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脉象平静)者,为不传(不向里传);颇欲吐(少阳则颇欲吐),若躁烦(传阳明则里热躁烦),脉数急(热甚)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但热不寒、口渴……)、少阳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口渴是内热的表现),不恶寒者为温病(与太阳病地位同等)。若发汗(温病里热不能发汗、此为误治)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寸关尺)俱浮(主表也主热),自汗出(里热证),身重(体内湿气重、有湿),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体液丧失太多,舌得不到濡养)。若被下者(湿证不能用下法,大便干结可下),小便不利(由于被下伤了津液),直视失溲(两眼发直、小便失禁)。若被火者(此为抱薪救火、严重误治),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抽搐),若火熏之(再次误治)。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死亡)。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太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少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七日、六日愈不一定,只是大约数)。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高热反而愿意盖衣物或被子),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此乃真寒假热症,现在很常见,所谓的甘温除大热就是这个,四逆辈主之);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身冷反而不愿意多穿衣服或盖被子),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真热假寒,此为厥深热深,现在少见,白虎汤类主之)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浮取有余,重按不足的浮而缓弱的脉象),阳浮(主热)者,热自发,阴弱(营血不足)者,汗自出(胃气不足,阳加于阴为之汗),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肺气不利则鼻鸣)干呕者(胃气不足则上逆),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项背僵硬),反汗出(不该出汗而出汗称反汗出)恶风(怕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表寒),发热汗不出者(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牢牢记住),勿令误也。
17、若酒客(好喝酒之人、蕴湿蕴热)病,不可与桂枝汤(不能用于里热证),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经常喘憋之人,常因感冒而诱发)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其后必吐脓血也(热伤血脉,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发汗太过伤人津液就是伤阳),其人恶风,小便难(津液丧失太多的缘故),四肢微急(津液丧失导致肌肉濡养不够),难以屈伸者(阳气不足,阳主动,阴主静),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汤增加胃气,恢复津液就是恢复阳气,附子补阳,实际就是桂枝汤显现少阴证)
21、太阳病,下之后(这是误治,太阳病只能用汗法),脉促(由于气上冲,关以上浮,由于泻下,腹气虚,所以关以下脉沉),胸满(胸实腹虚,胸满去芍药、腹满加芍药)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芍药苦平,微寒去之,阴寒则加附子)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如同发疟疾一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寒少是表证将罢),其人不呕(无少阳证),清便欲自可(大小便无异常,说明没有阳明证),一日二三度发(发热恶寒一天发作两三次),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津液不足、亡阳)而恶寒者(阳不足),此阴阳俱虚(表里都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汗下吐更亡津液、亡阳,所以不能这样)。面色反有热色者(这是阳气拂郁在表,是表没解的一种证候,表热出不来,所以脸发红),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因为没得小汗出,病人的身体要发痒。要出汗它出不来,水份在皮肤里头,人就发痒,所以用小发汗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31、“太阳病,项背(颈肩部)强几几(僵硬),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该方用于现在所谓的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疼痛、发热恶寒、身疼痛或见腹泻者效果尤佳)
35、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切记“无汗”二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在表的津液虚了)而嗜卧(嗜卧是半表半里,尤其是少阳病的一个特殊证候,少阳篇没提,尤其是个柴胡证)者,外已解也(外虽解,但已入少阳)。设胸满胁痛(柴胡证)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没有前面那些症状,但脉浮紧外证未解),与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表有寒),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该出汗不出汗)而烦躁(里热则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外寒里热)。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桂枝证),不可服之(服之则大汗出,伤阳),服之则厥逆(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寒凉),筋惕肉瞤(肌肉颤动),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体表有水气,所以身不疼,)、但重(水气重则身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者,大青龙汤发之。
43、太阳病,下之(这是误治,太阳病只能用汗法),微喘(气上冲的表现)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由此可以看出厚朴、杏仁有消胀定喘的作用)汤主之。
45、太阳病,先发汗(先用了麻黄汤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表证不能用下法,这是误治),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麻黄汤以及西医退烧药发汗后,均不能连续再用麻黄汤发汗),宜桂枝汤。
46、太阳病,脉浮紧(太阳伤寒),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或葛根汤更好)。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心烦不愿睁眼),剧者必衄(鼻出血),衄乃解(血汗同源)。所以然者,阳气重(津液多,出不来汗)故也。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太阳伤寒),发热,身无汗,自衄(血汗同源,鼻衄就相当于出汗)者,愈。
49、脉浮数者(太阳伤寒),法当汗出(麻黄汤发汗)而愈。若下之(属误治),身重(里面有湿则身重)、心悸(水气凌心则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肾阳虚),此里虚(阳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太阳伤寒),法当(应该)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应该用麻黄汤发汗)。假令尺中迟者(迟脉缓慢,血不足),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血)不足,血少故也。
51、脉浮者(简文,应是脉浮紧而无汗),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荣气即营气、血)和,荣气和者(荣气自身没问题),外不谐(血管外的卫气),以卫气不共荣气(荣卫不协调,原因在卫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再发汗,使营卫协调就好了)。
54、病人脏无他病(内脏没什么特殊毛病),时发热(定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自汗前2个小时吃最好),宜桂枝汤。
55、伤寒,脉浮紧(太阳伤寒),不发汗,因致衄者(鼻衄了也不一定病好,如果不好,还要用麻黄汤发汗),麻黄汤主之。
62、发汗后(发汗太过伤阳),身疼痛(寒则痛),脉沉迟(有寒的表现)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发汗太过伤胃生津功能,人参用于胃虚症、心下痞)三两新加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胸闷或气憋),起则头眩(头晕目眩或视物旋转重者伴有呕吐),脉沉紧(沉主里主水,紧则主寒),发汗则动经(里阴寒症不能发汗),身为振振摇者(站立不稳、摇摇欲倒),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由此不就可以看出该方能治哪些现代疾病了)
83、咽喉干燥者(津液丧失、里热证均不能发汗),不可发汗。(此时发汗则亡阳,就是亡津液)
84、淋家(常尿路感染的人,津液亡于下),不可发汗(此时发汗则亡阳),发汗(更伤津液)必便血。
85、疮家(各种严重的化脓性感染,津液会严重丧失),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痉挛)。
86、衄家(常鼻子出血的人,津液不足),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大量出血之人),不可发汗(此时发汗更亡阳),发汗则寒栗而振(阳不足则寒、发抖)。
89、病人有寒,复发汗(本就阳不足,再发汗更伤阳),胃中冷,必吐蛔(未必吐蛔)。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此处非常重要),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现在的很多发热就是这种症状,此时如果用抗生素或清热剂则大错特错矣。切记!切记!)
115、脉浮,热甚(这是表实证),而反灸之(“灸”也属于火攻,是用来治疗虚寒的),此为实。实以虚治(更助其热),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虚热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本就津液虚,因灸火,越灸越虚;本来热实,继以灸火,更助其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灸火之气,看着不怎么大,但是对虚热之证,内攻相当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因为血热伤阴,所以血很难恢复)。脉浮,宜以汗解(无汗麻黄,有汗桂枝),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汗出不来,造成湿邪下注,湿的关系),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瞑眩反应,凡是误治之后,身体要好多少会发瞑眩状态,“烦”也是瞑眩状态的反映)。何以知?脉浮,故知汗出解。(当前中医界及民间艾灸法盛行,但灸之不当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277、自利(指非感染性、非人为性腹泻)不渴(体内有寒、水多则不渴)者,属太阴(脾阳虚),以其藏(主要指脾脏,但其它脏腑也可能有寒)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想睡而不能睡、迷迷糊糊没精神),五六日自利(非感染性、非人为性腹泻)而渴者(口渴喜温或热饮),属少阴也,虚(肾阳虚导致气化不利,水不上承)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色白主寒)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阳不制阴),故令色白也。
294、(前天门诊一患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的病人,说经常做汗蒸,问我行吗?我说你这种阴寒体质的人不能做这个。)伤寒论第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真寒证者绝不可发汗,切记!)
另:《金匮要略》:“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慎不可以火攻之”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对于湿家身烦疼(风湿、类风湿类)只能从里往外治(发汗、利湿、温阳......这是治本之法),绝对不能从外往里治(什么烤电、蜡疗......治标之法)。
水湿证临床常见而又比较难治,《金匮要略》:“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湿和水其实只是程度的不同,湿重则成水。湿、水的脉,浮的很少,但有热也可浮(比如开水,这是取象比类),没有热它就沉,因水性寒(水性趋下),需要注意的是,真正水、湿家没有下法。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表里合病的治疗原则:一是太阳表症兼里实热。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即使表症无汗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二是太阳病兼里虚寒。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恢复,不受纯辛温。
声明:请注意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