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 | 两部美国电影

美国,美国

对美国,有着一些片段的印象。那里有发达的科技,先进的武器,卓越精彩的人物。它是奔放的,洒脱的,精彩的。不,它不是天堂,那里也存在着如同每一块土地上一样的不公。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它试图在缩小这种不公。允许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每个个体存有更完全的尊重是西方文明与东方的大不同,这是吸引我去了解他们的重要原因。

也许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

12. 《三块广告牌》

《三块广告牌》是吸引人的电影——你猜不出来导演的下一个镜头会去向哪一组人物,剖开的是生活哪一部分的骨肉。

三块广告牌,是电影的一条引线。导演单刀直入,在影片的开始,镜头在三块旧的广告牌来回。那是女主米尔德雷德看着广告牌在思考。

她在三块广告牌上打出质问小镇警长威洛比的巨型标语。红底黑字,触目惊心。

标语的出现是炸弹的引爆。

警局内部。

警员狄克森对米尔德雷德的举动十分恼火,他和警长找到广告公司负责人韦尔比试图以同性恋名义要挟。韦尔比不为所动,同时对狄克森平日严重的种族歧视举动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另一方面,警长威洛比工作勤勉,深得小镇居民的支持。在米尔德雷德女儿安吉拉遇害的事件中,他已尽力,只是没有最终查到凶手。同时,威洛比已身患绝症。

家庭中。

米尔德雷德在女儿遇害后与儿子罗比生活。每天回家路上看到巨大广告牌上的标语,罗比有抱怨:把女儿遭强奸致死的事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能够解决吗?

米尔德雷德也自责,她一遍遍回想最后与女儿分开时她们彼此的诅咒,竟一语成谶。

他们的家庭并不幸福,丈夫家暴,女儿吸食大麻,悠游在外。遇害的当天,因为母亲不肯借车给她,两人开始争吵,并互相诅咒。

小镇上的人们对米尔德雷德指指点点。

先是牧师在广告牌一出之后造访,并声称带着小镇的“民意调查结果”,试图说服米尔德雷德拆掉广告牌,维护警长威洛比的形象。

在威洛比不想忍受疾病晚期可能带来的痛苦而选择自杀后,米尔德雷德更是成了众矢之的。她用更加强硬的行动回击:怒怼煽风点火的小镇电视台主播,毫不客气地教训了儿子的同学,并在凌晨给小镇警局放了一把火。

愤怒引来更大的愤怒。这可以算是这部电影的slogan了。

电影围绕广告牌开始,层层深入,延伸到家庭的层次,同时提及社会的大环境:宗教信仰,种族歧视,同性恋问题,毒品,婚姻关系等等。有句方言说:扯出花生带出泥。一个剧烈事件的背后,是一连串的小事件。

米尔德雷德无疑是不快乐的,丈夫家暴,女儿被害,继而丈夫离家。她把女性的柔软隐藏起来,试图坚硬地去寻回些什么。去广告商签合同时,她看到窗边挣扎着试图翻身的甲壳虫,她伸手帮助了它。

起初,她仅有的支持来自一同经营礼品店的黑人女朋友。

她并不确定三块广告牌能否督促警局侦查破案。她在广告牌下放鲜花,时常去照看。偶遇的小鹿似乎是希望的征兆。她跟小鹿说起话来。只有那一刻她流露出内心的脆弱。

我的印象中,美国人是励志的,带着梦想的光环。他们不断被激励着,也把激励带给别人。比如说影片中的警长威洛比,警员狄克森。

狄克森的转变从读到威洛比的信开始。对嫌疑犯动辄拳打脚踢的狄克森,从心理分析,他是个被母亲疼爱着小男孩,缺少一些从父亲而来的力量和坚毅。威洛比的信,对停职反思中的狄克森像是一道光,是来自父亲的肯定和鼓励。

人们并没有耿耿于怀狄克森一直以来的暴戾,相反,他们给出善意的举动。

矮人詹姆斯扑打灭他身上的火。

下一幕更是讽刺。狄克森从二楼窗口扔出去的广告商韦尔比与他同住一个病室。浑身缠满绷带的狄克森无法动弹,只留双眼前的一线光明。看到韦尔比,他会不会担心报复?我想会吧。因为连做观众的我都屏住了呼吸。狄克森没有了警棍,没有了大皮鞋,此时可以说任人宰割了。

他先认出韦尔比。韦尔比又认出他。空气有点凝滞。

你喝橙汁吗?韦尔比问。他倒一杯橙汁,插了吸管,放在狄克森的桌上。

如果说,愤怒引来更大的愤怒。那么善意应该会带来多一些的善意吧。

米尔德雷德的笑容只出现一次。在影片最后,她决定前往另一个州查证凶手,狄克森愿意同她作伴。她向狄克森坦白警局放火的事。

不是你还会是谁呢。狄克森不以为然。

米尔德雷德笑了。

13.《实习生》

《实习生》是典型的美国电影——是的,《三块广告牌》就不怎么典型。

典型的美国电影总是乐观的,给人无限希望,让你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人需要这样的生机感。

《实习生》涉及老龄化社会到来,老人如何生活的话题。年届70岁的本选择重回职场。他过去的经验再次激活,发挥功用,同时他的感情生活更新。

电影的海报上写Experience never gets old. 经验永不过时。

(0)

相关推荐